SOGO論壇

標題: [有圖好豐富] 新莊文昌祠 [列印本頁]

作者: kyfboy    時間: 2009-11-3 19:03:06     標題: [有圖好豐富] 新莊文昌祠

新莊文昌祠      

等  級:         第三級古蹟
類  別:         祠廟
位  置:         臺北縣新莊市文德里碧江街二十號
創建年代:         清嘉慶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
公告時間:         74.08.19

歷史沿革

  文昌祠位於新莊市碧江街廿號。新莊文昌帝君原本供奉於慈祐宮中做為配祀之神,直到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年)才獨立建祠,於民國七十四年時,同本市廣福宮、慈祐宮、武聖廟一起列為古蹟,文昌祠為三級古蹟。當時清代淡水廳只有五間文昌祠:新竹、桃園、板橋、士林與新莊,本市文昌祠代表新莊不僅是昔時商業鎮要港,亦是文風鼎盛的地方,培育出許多文人雅士;當時號稱台灣三寶,新莊江心慈便是其一,而杜逢時是台灣三筆之一,讓世人對新莊刮目相看,知道新莊有濃烈文藝氣息。

興建

  嘉慶十八年(一八三一年)艋舺縣丞曹汝霖倡修慈祐宮,重修完竣之後尚有餘款,即在其右側興建文昌廟,將文昌帝君獨立奉祀。《淡水廳志》記載:「文昌祠,一在廳治東門內,嘉慶八年同知胡應魁建,道光十七年同知婁雲修。一在新莊街,嘉慶十八年縣丞曹汝霖捐建。一在芝蘭堡,有記。一在桃仔園,同治六年,同知嚴金清諭紳董李鵬芳、徐玉衡捐建。一在枋橋街,同治二年,紳士林維讓、維源捐建。」由此可得知文昌祠是曹汝霖捐建的,而且是當時淡水廳第二興建的,也讓人知曉新莊的文風。後來因原祠專作義墊之用,面積過小,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由艋舺縣丞傅端銓及仕紳陳式璋等遷建於現址,並與位於後側的義墊為鄰,使文昌祠更具意義。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遷至現址後,面積為原來的三倍多大,為兩殿、直進一院的建築。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暫借用為興直公學校,直到光緒廿四年(明治卅一年、一八九八年)。在台灣政權轉移到日本之初,仍維持義墊功能,進行漢文教育,後因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才告停止。民國三年(大正三年)由新莊區長林明德重修,此時隔壁的品珍號食品行租用之。民國六十年到六十四年間,曾欲再次重修,在拆除原有屋頂裝飾後,因經費不足,僅新建照牆和山門、翻修屋頂、塑完前殿山牆內側泥塑壁飾的粗胚,並將外埕地面全鋪上水泥。

  在清末到日據初期之期間,文昌祠由黃謙光管理,直到光緒卅二年(明治卅九年、一九0六年)。一直等到民國卅五年,台灣光復隔年六月廿三日在慈祐宮召開信徒代表大會,選出林世南、陳塗與鄧蘇松為新任管理人,現任主任管理委員為簡天賜。文昌祠之祭典有春、秋二祭,春祭為帝君聖誕之日,即農曆二月三日。從前新莊有塊公田,每年可收近百石租穀,作為鎮內「崇文閣」、「敬義閣」之活動經費。敬義閣負責武聖廟之祭典,崇文閣負責文昌祠之祭典,後來因為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失去租穀而停止。民國卅七年該祠曾舉行大規模祭孔活動。隨著崇文閣之停辦,文昌祠之祭典也因之荒廢,直到八十二年再恢復中斷數十年的三獻禮祭典。現在管理委員會為重振昔日崇文閣,振興文教,提高地方學術風氣,持呈縣府籌設一座文物館,現由學者專家規畫興建中。

神明

  文昌祠正殿供奉文昌帝君及其左右侍者,右殿供奉歷代聖賢神位,左殿供奉魁星夫子。文昌既是星名,亦為神明,民間一般稱文昌星、文昌神或文昌公。有關文昌星的說法,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至於神名的說法,則是指文昌神梓潼帝君,根據明史禮志記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文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文昌帝君又稱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與靈應帝君,掌管世間文運,所以讀書人皆祀之。文昌帝君有二名侍從,左執書者川天聾,石執塵者為地啞,旨在曉諭世人凡事謙沖為懷,切莫鋒芒畢露。

文物

  文昌祠不像其他寺廟有很多楹聯,因為新莊人將文昌祠視同文廟(孔廟)般崇敬,文廟慣例無楹聯,因為沒人敢在孔子面前賣弄文章。文昌祠現存一面「世範儀著」匾額,是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由新莊縣丞詹英敬題。


文昌祠
 

文物館
 

大門
 

香爐
 


 

雕刻
 

雕刻2
 

雕刻3
 

雕刻4
 

龍龜??
 

壁畫
 

敬字亭
 
 


屋簷
 

燈籠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