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為文人平反 [列印本頁]

作者: 驛動的心    時間: 2009-11-28 17:40:55     標題: 為文人平反

  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而往往也有著瘦弱的身軀。有著修齊治平的崇高理想,卻常常伴隨著嚴酷的社會環境。有著是非分明的內心準則,卻常常面對現實社會無視道德倫理的考驗。他們傳承著我們的文明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卻總被統治者視為異類,甚至加以迫害。他們以蒼生為念,卻被他們所心懷的蒼生嘲笑為手無縛雞之力的臭老九。

  文人永遠在掙扎在內心的理想與社會的現實中,卻義無反顧的積極入世,為名?為利?聖人畢竟是少數,他們也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兒的人,也需要從自己的勞動中獲得生活物資。學而優則仕,無數文人通過徵召,引薦,科舉進入仕途,正式擔任起社會秩序的引導者,規範者,開始實踐自己的抱負。更多的文人則是皓首窮經一生卻無半點功名,在村間鄉野教書,為大戶抄抄寫寫,但是他們仍然是周圍人的行為榜樣。大部分人默默無聞地劃過歷史的長空,稍微好點的在若干年後新朝修史書時會被立個傳。位極人臣,明顯後世的畢竟是少數。但是作為一個群體,他們為繼承發揚華夏文明,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文人這個群體的出現是伴隨著社會生產的逐步發展而出現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逐漸發展,產出的勞動產品可以供養一部分人憑藉自己的腦力勞動來得到自己的生活資料。於是文人群體便登上了歷史的舞台。春秋戰國時期的辯士謀士可以當成這個群體的雛形。直到高祖斬白蛇起義,建立漢朝,中國社會迎來了幾乎不間斷的四百年統一。社會經濟有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這就要求統治者把更多的精力從養兵備戰,四出征伐上轉移出來。社會資源,人力資源也被解放出來。使一部分人可以不用服兵役,可以安心的找一個老師學學知識,不用整天操練陣形。一部分人也都能回到家鄉,開拓荒地,種植糧食。增加社會財富。同時和平的時期需要更多的文官來治理地方,維護統治。這就為文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出路。

  文人尊孔子為先師,將孔孟之道作為修身處事的準則。而孔孟之道就是孔子,孟子總結而出的我華夏族發展過程中的優秀精神財富。毫無疑問,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忠於國家等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任何時候都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宋代的張載的橫渠四句很好的闡釋了文人的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代又一代的文士們為了心中的理想,積極入世,有時儘管他們,身無半畝,有時儘管他們家財萬貫,無需勞作就可以,吟詩作畫了此一身,只是為了心中的信念,為了天下的百姓,為了先世的基業。他們毅然拋棄一切,投身亂世。以柔弱的雙肩扛起了濟世安民的重任,他們要面對暴民無理自私的動亂,武人粗暴野蠻的干涉,當權者無端的猜忌。有些懦弱的人禁不住強權的壓力,成為一些人的爪牙,滿嘴仁義道德,卻幹著令人不齒的勾當。也有人身居權位,面對權力的誘惑,忘記了當年秉燭夜讀的沉思和雨年少同窗聚會時的躊躇滿志,淪為金銀榮華的奴隸。但每個時代都有文人們臨難不懼,積極奔走,大義凜然的身影。扛起了我們這個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他們是我們民族永遠的豐碑。他們會讓那些百無一用是書生,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生誤國等所謂警言蒼白無力。

  書生無用?書生們手裡沒有農民的鋤具,不從事耕作,沒有武人手中的武器,不能殺敵戡亂,手中有的只有幾本打人都不怎麼疼的書本。口中是農民聽不懂,武人不屑於聽的之乎者也。但他們掌握著先世積累的豐富知識,明白世間事物的運動規律,懂得人為改變事物的發展方向。他們懂得從宏觀上考慮天下的未來。幸運的時候他們會遇到合適的機遇,將自己思索的勞動成果付諸實施,造福萬民。秦國的商鞅主持的變法,從根本上觸及了當時社會經濟的基礎,是使天下以秦國為首,逐漸向封建社會過度。這就是書生對社會的貢獻。如果說把勞動者比喻為國家機器中的零件,文人就是這個機器運轉的程序,沒一次程序的更改,就會導致這部機器運作的根本性改變。明代張居正的稅制改革,把以前以收實物無主變為收銀錢為主,大大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些是那些武人能做到的嗎?人們將宋的積弱歸為重文輕武,難道忘了晚唐武人爭雄黎民塗炭的歷史了嗎?再者奸雄石敬瑭竟無恥的認比自己小十多歲的耶律德光為父,割燕雲十六州給遼國,是中原無險可守完全暴露在少數民族鐵騎之下。在冷兵器時代,讓中原步卒面對騎兵,這無疑是致命的。

  那句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只要你沒有不良目的,稍微動動腦子就會知道,這一表象下真正原因。作為以屠狗輩為代表底層勞動人民本身,被載入歷史的機會就不多,除了造反的,也就是那些忠義之士了。而作為社會精英的文人,從進入仕途的那一刻開始就會被或多或少的記下來了。所以記載的歷史上看負心的文人人數不少。拿底層勞動的優秀代表跟文人中的敗類比,得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樣的結論合適嗎?

  漢代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壓,面對匈奴人的威逼,叛徒的許諾,不為所動,在嚴寒中堅持了十九年。對叛徒蘇武言辭相對“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叛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女為見?


  宋代文天祥,天寶四年狀元,宋亡後堅持抗元,散盡家財,被捕入獄,終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明代楊漣,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為彈劾魏忠賢,遭受迫害,雖“土囊壓身,鐵釘貫耳”,也不易其志,最後寫下“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的豪言便仰天大笑,奔赴刑場。



  你如果說他們不識時務,對封建朝廷愚忠,不值得提倡,你的祖宗想必也會在九泉之下大嘆你的愚蠢。在當時,君即朝廷,朝廷即國家。不忠於國君,莫非忠於宦官,小人?

  除了這些有名的文士,不知名的不知還有多少。悠悠幾千年中國歷史,這些人,這些事就像一顆顆耀眼的明星,閃爍在每一個華夏子民心中。文人在歷史的地位不容抹殺!尊重文人,才能尊重知識,才能展望未來。

作者: ~台客~    時間: 2009-11-29 23:43:52

文人固然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但也不可躁進
治國如調養身心
不宜用過猛之藥物
有些清官酷吏委實不可取
社會皆有差異性
能包納而不適宜過度偏激矯枉過正
中庸為上上之道
有些固然抱有濟世之心
卻因過度憤世嫉俗與激進
而往往將大業毀於一旦
就舉希特勒
是個素食主義者
也是個一夫一妻主義者
挽救了德國當時的窘境
卻也成為德國戰敗的主因
所謂成也希特勒敗也希特勒
就是在於過度激近
想要改變世界而走上了戰爭的異途
如果能用溫和之手段
慢慢調養生息那國泰民安是無不可能的
作者: qwaszx0523    時間: 2010-3-20 18:23:45

文官跟武官就像腦跟手缺一不可 沒戰爭久了就會重文輕武 看看台灣近年 軍校還要考 分數還不低打仗殺敵都要看分數滿好笑的難怪會有草莓兵反正文人武人各有心聲
作者: Dino    時間: 2010-3-20 20:15:29

世人對文人的定義其實是讀書人,士人.
但有許多人卻經常一廂情願的把,文人 = 儒家.將兩者直接劃上等號.
儒家思想固然傳承2二千餘年,不能說他全是好的或是壞的,
但如今也有不少是後世的學者在時代的演進中,將其餘各家思想取其片段融入當中的.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儒家思想就是所謂的主流派,其餘各家則是非主流.
但白馬非馬,單單一個儒家,並不能代表全部的文人,士人.
這還是得分清楚的.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