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滌草堂圖
紙本‧水墨,85x58 cm
畫家家屬收藏
說明:
傅抱石崇拜明宋清初畫家石濤,既慕其高楊個性的創造精神,亦喜其濕墨淋灕之韻致,遂描繪石濤之像,想像圖寫石濤之大滌草堂,以表達他與石濤之情結。此幀為其大滌草堂圖之一。因石濤曾別署「大樹堂」,畫家遂以大樹為全體形象。頂天立地的樗木,即增畫面之氣,又是他崇敬的藝術偉人象徵。左下角之茅合即草堂,草堂中仰觀之人即為石濤。此圖闊筆雄放,墨色滋潤覽之若濕,是傅抱石對石濤藝術的理解,心是上承石濤創造自家面目的實驗,其為四○年代初期代表作之一。
畫面左上角,以篆書作畫題,並以楷書作跋,既當年石濤請八大山人繪大滌草堂圖事略。跋曰:「石濤上人冕歲構草堂於廣陵,致畫南昌八大山人,求畫大滌堂圖,有云:平坡之上,樗散數株,閣中一老叟,即大滌子大滌草堂也。又云:請勿畫和尚濟,有髮有冠之人也。聞原札藏臨川李氏,後展轉流歸異域,余生也晚,不獲睹矣。今經營此幀,聊記長想爾。民國三十一年春製於重慶西郊。」觀此幀,讀此跋,可知傅抱石此圖實依石濤之心願所作。
當時同在重慶的徐悲鴻觀此圖,大為贊賞,在遂在詩堂題「元氣淋灕,真宰上訴」八個大字,並言:「八大山人大滌草堂圖未見於世,吾知其必難有加乎此也。悲鴻歡喜贊嘆題。
不辨泉聲抑雨聲
紙本‧水墨,82x50 cm
南京博物院藏
說明:
聽泉,是中國文人的樂事,而在雨聲中聽泉又別有一番情趣,此圖所表現的也正是這種「不辨泉聲抑雨聲」的微妙境界。題記中所說「酷暑寫此一快」,可以看作晝家創作此畫的動因,也可以看作此畫娛人情性的特殊能功能。觀此晝,風搖樹頭,雨泣如傾,右上有瀑布如練,左下有水流滔滔,氣氛渲染十分生動。水邊築一亨榭,亨中一文士,僅寥寥幾筆活晝出他雨中聽泉的情態,足見傅抱石在山水中作點景人物的不凡功力。此晝之點景人物亦非一般的點景人物,他的雙眼,也正在陶賞大自然的審美主體,在此晝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畫不僅意境、情趣殊佳,在藝術技巧上亦十分精絕。一般人作晝,如右下角為畫面主體形象,必在左上角以一定的适形與之呼應。此晝之特色在於,右下角晝亭、樹、岸石等主體形象,又在右上角晝一組瀑布,不類常見的平衡圖式。但是,在右方的這些形象,又構成了一條自右上角至左下角的一條斜線,從而加強了那種風雨驟來的氣勢。聰明的晝家為了解決造形布局上的這種「失衡」,便在左上角以濃墨題跋落款,在墨感上與右下方的墨色相呼應,又使全晝取得了平衡。至於筆墨之濃淡變化,則極富現性,也是極富有醉的自如意翁的自如,意極的,觀晝者自當細細品味。
金塵漠漠迷天處
1989年
設色‧148.5 x 80 cm
說明:
畫面中近處的五隻駱駝由於筆墨分明,顯得神態豁達,步履矯健,在牧人的帶領下,依序由坡上走向坡下,遠方的駱駝則用輕淡的墨色來表現之。
金魚
1980年
設色‧35 x 46.5 cm
說明:
魚頭的方向略正略側,尾巴左右擺動,小鰭前張後伸,幾片浮蓮、幾根水草隨水飄蕩。
皇帝戰蚩尤
1941年
油彩‧37 x 24.5 cm
說明:
此畫作於抗日戰爭中期,吳作人藉由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皇帝戰勝入侵蚩尤歷史故事,鼓舞起群眾奮鬥的民族精神。
三門峽
1955年
油彩‧150 x 118 cm
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說明:
吳作人用筆敷色、用刀勾劃的方法,在黃河水流上達到了獨特的效果,近處的河水漩渦,遠處的長流,都是從刀尖上淌泄出來的。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 Powered by OURSO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