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二十世紀立體派-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 ~ 1973﹞
[列印本頁]
作者:
冰琉塵
時間:
2009-12-21 20:45:29
標題:
二十世紀立體派-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 ~ 1973﹞
畢卡索
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變化多端,涵蓋住絕大多數二十世紀藝術家發展的樣式。
畢卡索的父親是一位素描教師,他從小就非常早熟。1900 年首度走訪巴黎時,就展露出卓越的素描天分。從 1901 年到 1904 年是他的藍色時期,這是從當時他的畫作的主要色彩而得名,他用內斂的象徵手法專注表現窮人生活動人哀感的地方。
1904 年,畢卡索遷居到巴黎,步入玫瑰時期。這時期他的作品是前期風格的延伸,但色調較暖和,含意較深奧難解,此時他最偏好的題材之一是馬戲團的團員。他並領略出塞尚的形式架構以及非洲藝術、古伊比利藝術嚴峻的純樸感,因而以《亞威農的姑娘》﹝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突破束縛,進入原型立體派階段。
1930 年代畢卡索開始運用多種風格作畫,強調曲線或雕刻質感,並且受到貢薩列斯激勵,嘗試製作金屬雕塑。他的版畫和書籍插畫作品也不在少數。1937 年,畢卡索在西班牙內戰啟示下完成他聲譽最隆的畫作《格爾尼卡》﹝Guernica﹞,大肆攻擊人類殘愚昧的行徑。畢卡索創作生涯到了後期雖然創作力力不減,但是成就已不如前期。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史中,沒有一位藝術家對當代人類的影響能夠超越過他。
悲劇﹝The Tragedy﹞
1903 年
油彩‧畫板,105.3 x 69 公分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說明:
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從他的朋友卡薩格瑪之死開始。他選擇自殺,因為他的愛無法獲得回應。即使畢卡索後來圖畫處理的,不是死亡,但還是孤獨或缺乏愛。《悲劇》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們是一群在海邊沒有親情的一家人,缺乏生命力,僵立有如雕像。四周沒有任何東西可使他們有希望脫離那種孤立狀態。只有小孩作出手勢,頭還不屈地舉著。人物被裹包得有如要鑽進衣物裡;而顯露於外的便是赤裸的,赤赤裸裸的貧窮。在這圖畫裡,畢卡索毫不掩飾他的悲情。
賣藝人家﹝The Family of Saltimbanques﹞
1905 年
油彩‧畫布,212.8 x 229.6 公分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說明:
畢卡索曾經模仿矯飾主義的風格將人體拉長,但是在這幅畫中,他再度接近古典的美感理念。拉長的身形不見了,不再用矯飾、激情的姿勢,雙腿敞開方向各異的站姿,似乎成為圖畫中人物的必然姿勢。這幅畫的主題偏向人們的孤寂與內省,不過在色彩運用上,畢卡索卻用暖色調使畫面的沉重感減輕不少。
亞維農姑娘﹝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年
油彩‧畫布,243 x 233 公分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說明:
這幅畫顯示畢卡索的革新精神,表明他可以超越前衛派的繪畫試驗。他透過人物身體和物體的安排,將人物依序地由左向右,從未完成的草圖,一直到最後一個戴面具,臉完全變形的人物。這一系列的人物形態像金屬片一樣地翻折,預示了立體主義成熟期將會形成的空間碎裂觀念。
有藤椅的靜物﹝Still Life with Chair Caning﹞
1912 年
油彩‧油布‧藤編圖案紙‧畫布,26.7 x 35 公分
畢卡索美術館,巴黎﹝Paris﹞,法國
說明:
這幅畫是畢卡索第一幅精美的拼貼作品。他先在畫布貼上印有藤編圖案的紙,然後再畫上類似菱形的圖樣,這些圖樣大多能夠辨識,除了字母是絕對的抽象符號。這幅畫完成後,還加上繩索作為畫框。
三個音樂家﹝Three Musicians﹞
1921 年
油彩‧畫布,200.7 x 223 公分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四個奔跑的女人﹝Four Women in Flight﹞
1931 年
蝕刻畫‧宣紙
舊金山美術館,舊金山﹝San Francisco﹞,美國
格爾尼卡﹝Guernica﹞
1931 年
油彩‧畫布,349.3 x 776.6公分
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Madrid﹞,西班牙
《 本帖最後由
冰琉塵
於 2009-12-22 09:26 編輯 》
作者:
lp13
時間:
2009-12-21 21:32:28
畢卡索是世界上知名的藝術名家
他用出至內心世界 用出當代跟抽象的手法
把角落邊緣的一面 再她的作品中一表無遺
難怪在二十世紀藝術時上 在他的畫作上把愚昧的人們用做品加以詳細的描寫
他非凡的成就 值得我們出學習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