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形像的邱比特(愛羅斯)和賽姬
希臘、羅馬文化是西方藝術的主要源流,取材自希臘羅馬神話的藝術作品也非常之多。在流傳的神話故事中,或許是人根據自己的想像力附會,許多神都被賦予了和人一樣的七情六欲,也就產生了各種愛恨情仇的故事。姑不論這些神話是否真實或是合理,但是它提供了許多藝術創作的靈感泉源。
在神話中,和愛情有關的神主要有兩個,一是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希臘稱阿芙羅黛特(Aphrodite);另一位是這位女神的兒子,叫作愛羅斯(Eros),羅馬稱為邱比特(Cupide或叫邱比德),就是大家熟知的長著一對翅膀,手裏抓著弓箭,少年模樣的小愛神。不論在傳說中,還是在傳統藝術的表現上,兩者形像都是無比美好,令人心生仰慕或愛憐之情。
波提且利《維納斯的誕生》局部
都是愛神,兩者差別何在?執掌有何不同?一般知道的是,阿芙羅黛特既然是愛與美的女神,必然執掌著美貌,以及由於美帶來的傾慕之情;但是阿芙羅黛特的來源傳說又和生殖有關。而愛羅斯原文Eros在西洋文字中也有性愛的含義,引申後成為色情的意思,可能代表著由愛慕之情,結合了人類的生殖本能而誘發的欲望和行為。這和後來西方藝術中純真小天使形像的邱比特似乎很難聯起來,是因為後人把基督教中的天使和小愛神混淆了。
在神話中小愛神愛羅斯有兩種箭,金箭能夠使人失去理性的愛上某一個對象,而不顧一切的追求;而鉛箭則能使人沒有原由的厭惡某個對象而排拒他,造成愛情的苦果。
伯尼尼的雕刻《阿波羅與達芙妮》﹕阿波羅也曾受小愛神捉弄,飽嚐失戀之苦
愛情到底是什麼?怎麼發生的呢?世人無法解釋,就借用了神話。東方人能用緣份和因果關係來解釋,有緣起就有緣滅。生生世世報恩的,討債的,冤緣相報…,平衡了就善了,了無牽掛;清靜自在。若是太執著,則糾纏不清,永世沉淪於愛恨情仇的苦海中。
很多時候,愛情的出現真的是『任性』的,沒有邏輯、沒有道理可言。像法國歌劇《卡門》中的歌詞所言﹕《愛情是隻任性的小鳥,沒有人能馴服它…愛情是個流浪人的孩子,他從不遵守規範…》但正因為愛情是任性的,在人倫規範的社會中,它需要理性去控制,否則只有傷害,只有苦果。
François Gerard,《邱比特與賽姬(Cupid and Psyche)》
在神話裏,即使愛神自己也免不了愛情之苦。阿芙羅黛特,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丈夫,背地裏和他人偷情,被人發現而遭恥笑;也曾愛上凡間美男子,後來目睹戀人的死亡而悲痛不已。小愛神愛羅斯則不慎用箭傷到自己,愛上了凡間女子賽姬,卻得不到自己母親祝福,最後歷盡萬難才順利結合。雖然都是神話,但是也透露了一點﹕愛情帶來的歡愉實在短暫,即使兩情相悅,伴隨而來的還有許多焦慮、擔心、多疑、偽裝、妒忌、埋怨甚至傷害;遑論得不到時的遺憾和失去時的痛苦,這種痛苦足以使人消沉喪志。
文藝復興晚期的矯飾風格中,有一幅布隆吉諾於1540年代所作的《愛情與時間的譬喻》,畫面中呈現了在真理與時間之神的布幕前,兩個愛神扮演一場戲,目的是向人們展現一個真理﹕愛情是短暫而不穩定的,在歡娛的表面下著暗藏了危機,如嫉妒、虛偽、無知等等…。可是人們往往一味憧憬著愛情的美好,而忘記它的另外一面。
阿波羅的兒子奧爾菲,在新婚之日失去了愛妻,他不顧艱難下到地府向冥王討回妻子,卻因太重情再度失去了她。阿波羅看到奧爾菲悲痛欲絕的樣子,顯現出來告訴他﹕《當幸福到來時,你高興得太早;當幸福離去時,你又哀傷過甚!難道你還不知道人世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