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希勒﹝Egon Schiele﹞& 布拉克﹝Georges Braque﹞ & 杜象﹝Marcel Duchamp﹞ [列印本頁]

作者: 冰琉塵    時間: 2010-1-9 13:58:23     標題: 希勒﹝Egon Schiele﹞& 布拉克﹝Georges Braque﹞ & 杜象﹝Marcel Duchamp﹞

希勒﹝Egon Schiele﹞﹝1890 ~ 1918﹞
 希勒是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16 歲時考入維也納美術學院,在克林姆﹝Gustav Klimt﹞的指導下學習,並結識了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他的畫最初受學院派和印象派影響,打下堅實的造型基礎。當他結識克林姆和柯克西卡之後,作品具有明顯的裝飾風格。

  希勒後期的藝術受到尼采和佛洛伊德心理學的啟迪,毫不掩飾地表現了那個時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繪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靜態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形態都像處在驚恐不安狀態,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脅交織成可怕的陰影,始終籠罩著他的作品。他筆下的人物形體瘦長,線條冷峻剛直,令人震顫。他喜歡用清晰的外輪廓強調人物形象,並且喜歡用紅、黃和黑色來表現強烈的情緒。他除對人物表情動作的誇張刻畫外,還刻意描繪人物神經質的情緒。為了創作他處於緊張不安的人物情態,他曾深入到瘋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態和動作,表現出一種類似啞語的動作表情,令人感動不已。

  1915 年第一次大戰中,希勒被征調進入奧地利陸軍。在軍中時,他仍繼續作畫,達到多產和高水準。他的藝術風格在表現主義畫派中是獨一無二的。



 
穿長統襪斜躺的女人
﹝Reclining Woman with Green Stockings﹞
1917 年
水粉顏料‧黑蠟筆‧紙張,29.4 × 46 公分
私人收藏
說明:
  這幅畫中著衣的身體,頸肩與四肢肌肉看來似乎是不停地在扭動、跳躍、交錯與伸展,姿勢雖複雜,但整體看來有機地融會一體。希勒的繪畫特別強調人手和臉部肌肉的神經與血管,刻畫出衝動時剎那間的細微表情。從這件作品中可清晰地看到一個完整的生命經由身上肉體的起伏與不可抗禦的情慾衝動等,表現出人類生命每一刻的躍動與需求。





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 ~ 1963﹞
 布拉克生於法國,父親從事裝潢工作也是一位業餘畫家。他是與畢卡索同樣是立體主義畫的派創始人,也是二十世紀唯一經歷野獸派和立體主義的畫家。

  布拉克在 20 歲時進入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深受普桑、柯羅和印象派藝術的影響。1906 年開始轉向野獸派的新繪畫。1907 年布拉克結識了畢卡索並開始與之探索新的繪畫風格,同年,巴黎展出塞尚的作品,這給布拉克很大的刺激。塞尚以圓錐體、圓柱體、球體等基本造型來處理自然物體的觀念,深深烙印於他的心中,從此他放棄了野獸派奔放的色彩,而改以土黃、淺綠、灰等色彩描繪幾何造型的畫面。當布拉克與畢卡索共同探索新繪畫風格時,拼貼和集成法在兩人的作品中經常相繼出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布拉克應徵入伍,直到戰後再繼續作畫。從此他的畫風逐漸脫離了早期立體主義的刻板式,幾何語言經修改變更為比較自由和輕描淡寫的形式,色彩樸素而又協調,畫面平靜和諧而優美,構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境界。



 
靜物﹝Still Life﹞
1912 年
炭筆‧剪紙‧紙板,62 x 48 公分
費城美術館,費城﹝Philadelphia﹞,美國
說明:
  在立體主義的形式年代,布拉克和畢卡索反抗傳統,使繪畫不再能依據現實中的詮釋方式了解其意。因此造型成為可移動的平面,顏色可以被忽略。他們認為有顏色的造型很容易引起幻覺,以為物質世界乃感官幻覺之產物。 1912 年,布拉克找到一個方法將造型和顏色表現為兩種獨立的創作元素。他用炭筆劃出造型,用有色壁紙剪成條狀代表顏色,這幅靜物畫就是根據這種理念完成。布拉克在藍紙上剪出一個弧形,顯露出碳筆部份,將英文字 VIN 的尾端寫在藍紙上,造成重疊的感覺。

       
 
舞﹝Dance﹞
1934 年
蝕刻版畫,24 x 17 公分




杜象﹝Marcel Duchamp﹞﹝1887 ~ 1968﹞
 杜象是二十世紀藝術開拓者之一。他將從印象主義以來強調視覺性繪畫的觀念,轉移至語言、思緒和視感動作交互作用的領域。藉由靈活運用新的心理、生理的表現素材,改變藝術的形式,並為當今藝術中多項技法、心理和視覺的新觀點開先鋒。

  一次大戰時期的屠殺令杜象至感絕望,他帶領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掀起一場抗議的運動,也就是所謂達達主義。「達」在法文中的意思是木馬或嬰兒「無意識的語言」,後者似乎更合乎這個運動的精神。人們常認為達達主義有虛無主義的色彩,而它本身的目標的確也在讓世人明白,所有的既定價值、道理或是美感標準,都已在第一次大戰的摧殘下,變得毫無意義。1916 年到 1922 年這段短暫的流行期間內,達達主義激烈的散播非理性與反藝術思想,杜象把簽名與標題置於瓶架或鏟雪機,小便池之類的物品上,然後當成藝術作品展出。

  達達主義並非全然持否定的態度,在它故意的反理性之後,有一種航向創造性心靈未知領域的解放意味。他強調機會是達達主義者唯一的信條,而想像則是唯一的真實。杜象選擇用現成物品,就是將它們的功能由實用轉向美感,並用這些作品證明藝術創作不一定依賴手的技巧。



 
下樓的裸女二號
﹝Nude Descending a stair case No.2﹞
1912 年
油彩‧畫布,146 x 89 公分
費城美術館,費城﹝Philadelphia﹞,美國
               
 
現成的自行車輪 ﹝Bicycle Wheel Ready-made﹞
1913 年
金屬‧彩繪木料,32 x 127 x 64 公分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清泉﹝Fountain﹞
1917 年
黑色油漆‧上釉陶器,23.5 x 18 公分‧60 公分 高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Sample Text
作者: 大大小先生    時間: 2010-1-13 04:52:59

所謂先驅大師,都是當時的異端,否決同代所蔚為風潮的極端反潮流者。
他們的反抗成規,才使得藝術有了新的創建,與進化,新境界。
當然這要能堅持,熬得住寂寞以及惡劣的批評,才能成就。
往往欣賞這些大師的傑作之時不禁倍感傷懷。
至於柯克西卡的繽紛色彩也深深引我注意駐足。因為我喜歡這樣的感覺。

《 本帖最後由 大大小先生 於 2010-1-13 04:56 編輯 》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