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俠義古風-西螺七崁[16P] [列印本頁]

作者: 阿文ㄟ    時間: 2010-1-25 01:13:52     標題: 俠義古風-西螺七崁[16P]

 


一、張骨廖皮話源流
談到西螺幾乎就能聯想起西螺七嵌,當年電視上播放的「西螺七嵌」是指散居西螺周邊一帶的七個聚落,共同聯合抵禦強盜的侵犯,而這七個聚落各有一位代表人物與姓氏,但事實上西螺七嵌都姓廖,而且是張廖,有張骨廖皮之說。張廖姓氏為一十分獨特的姓氏,由於歷史上的因素,這個姓氏為兩姓的結合,在血緣上是張公廖母,即是張骨廖皮二姓合一家。張廖姓氏的人,活著時姓廖,死的時候則恢復姓張,所以才有張骨廖皮的說法。

張廖氏的發源始於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官陂,根據張廖 家的族譜記載,元順帝(公元1341~1364年)時,白蓮教 猖亂,官陂始祖張愿仔(字再輝),為張天王之第三子,避 居官陂坪賽以教書為業。當地有一員外名叫廖化(又稱廖三 九郎),生有一女名大娘,品行端正,事親至孝。廖化見張 愿仔忠厚風雅,贅為東床(張愿仔入贅時兼養子,改名為廖 元子)。廖化視張愿仔為親生,把所有產業交於他處理。女婿對岳父母也像親生父母一樣孝敬,深受當地族人的讚譽。

明洪武八年(西元1375年),廖元子四十八歲,獨子廖 友來出生,在友來未冠之時,廖族有親眷犯國法而逃獄,以舊社會律法的規定,往往株連九族,因此連累廖氏全族。此時廖元子挺身與官方申辯,因此使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廖元子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臨終囑咐廖友來: 「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 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分之德。文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跡,以後 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此便是七嵌廖姓人,生時姓廖,死後歸張繼承雙廖的由來,而「張骨廖皮」一詞又有「活廖死張」一說。這段歷史說明七嵌廖姓人感恩圖報又不忘本的風骨,也由於這樣的家訓,使七嵌人的血液流著忠孝節義的熱潮,以後化為保鄉衛氏的力量,在先民開拓史上留下精彩的一 頁。

 

二、明末清初渡海來
據史載,官陂張廖氏移民臺灣始於明末清初。明末朝政腐敗,黎民百姓苦於官紳之虐,平和官溪張耍乃聚眾起義,駐軍二都官陂犁壁石山「環沙寨」。清順治十六年,郊成功攻打金陵,張耍戰死沙場,環沙寨被清兵攻破,其餘義軍全部赴廈門投靠鄭成功,直至臺灣收復,義軍遺眷紛紛至臺灣紮根,而當時張耍義軍隊之中有許多為張廖的後裔,故張廖的子孫紛紛移族臺灣,據說昔日西螺七嵌港尾武術館舞獅,治傷跌打藥物以及南投縣名間鄉的烏葉荔枝,均是從官陂寨傳過去的。

「張廖」雙姓的傳衍,祖訓「活廖」是為報母恩,光大母族,「死張」是存本姓,光前裕後,但是「活廖死張」卻在歷史上發生了許多的誤會,就像清乾隆年間,廖氏第十三世祖為武魁進士,藍翎傳衛廖國寶,受乾隆皇帝的重用,而引起同朝為官張國公的妒忌,保廖出征遭其暗算,而引以為憾。有鑑於此,為了怕誤會再度產生,許多官陂七嵌廖氏大都改用張姓。

官陂七嵌廖氏為遵守祖訓,教導子孫明白本源的由來,於族譜的封面均書為「張廖氏族譜」,並敘述「張廖氏」的由來,承認「張廖」之本姓。「張廖」氏一族有七條祖訓,後來於明永歷十五年(西元1661年),在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祖祠周圍興建溪口大樓時,其大門門嵌設有七嵌,用意是要子孫時時刻刻銘記祖先留下的七條遺訓,從此子孫稱這七條祖訓為七嵌箴規,此亦為七嵌的最初來源。

三、七嵌箴規的內容
 
第一嵌:生廖死張故曰張廖 「生存姓廖」,戶籍、兵籍、財產、名號、生辰、結婚屬之,「逝世姓張」,神主、墓誌、祭祀鬼神屬之。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無類 牛犬獸類也,如主之恩,況於人乎,不食牛犬,有不食之恩,牛大有恩於人也。獸類知恩,人獸雖異,而靈性知恩則同,故曰無類。

 
第三嵌:得正祀位猶勝籃轎八臺 古制養子為嗣,但末有養孫。廖三九郎收廖元子為養子,但元子因族人諍訟之事突然逝世,以致廖三九郎膝下猶虛,因此三九郎希望孫廖友來「得正祀位」,而此事獲得邱高太祖妣的認同:「子孫孝順,母祖慈愛,竹籃為轎之樂,猶勝八臺(八人臺之大轎)。」,而友來也奉行父親「生時姓廖,作古姓張。」的遺命。

 
第四嵌:嗣續為女繼絕為先 無男而以女承嗣者,招婿生男,生廖死張固然也。如獨生子,則生身之父無歸宿,待子生孫,須先繼生父,為當務之急,嗣女須書「張廖媽」以叫由來,婿歸本姓,例不入張廖之祠,此繼絕為人道之始也。

 
第五嵌:制無苟恐生戾氣 守制中有孕,恐生戾氣之兒,乃胎教攸關也。守制前有孕,須求束帶以資分別,帶以布束腰,布長與柩齊。

 
第六嵌:堂教修譜敦親睦族 祠堂非祇祭祀,實乃教育子孫,使知遺訓,並知修譜,以明房派分佈情形,引發敦親睦族之心,紀念宗功祖德之偉,旨在育英而兼禮教。

 
第七嵌:遷籍修譜天下一家 遷籍外出,姓張姓廖聽其自便,然必須修譜,庶幾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譜之宗旨也,子孫分佈雖遠,序譜一查,天下猶一家焉。

四、西螺七嵌的由來
 
七嵌在來臺之前,西螺尚未開發,仍屬於荒蕪之地。清廷於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派施琅率兵攻打臺灣,鄭克塽(鄭成功之孫)不敵投降清朝,清廷因而占領臺灣,當時清廷對臺灣發佈海禁,人民未經申請及嚴格的審查發照,不得渡海來臺。
  
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年),官陂廖氏的子孫廖朝孔,聽友人敘述臺灣的美好,乃帶著二弟朝問、朝路,堂弟朝近、朝廳共五人冒險乘弧舟渡海來臺,而落腳二崙一帶,胼手胝足拓墾荒地,相傳他們便是西螺七嵌廖氏的始祖。康熙末年至雍正、乾隆年間的一波移民熱中,便有許多官陂廖姓族人一批又一批移民來臺入墾今日西螺、二崙、崙背一帶。

廖朝孔兄弟一行五人,渡臺之後,許多官陂族人陸陸續續組團偷渡移民來臺,分散於二崙周圍各角落墾荒。經過曰曬雨淋、披荊斬棘、克勤克勞,歷經一百二、三十年之後,他們子孫的開荒事業終於有成,大家也都能安居樂業,過著舒適的生活。  

這時官阪的族人們,感念先人遠離家鄉來臺創造事業,如今事業有成,大家應該飲水思源,遵守第六條祖訓,共同出資興建宗祠。此時,族人紛紛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興建宗祠,便在下湳購置田園五甲,做為祭祀公業財產並著手購置建材籌建宗祠,此祠堂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完成,堂號根據七嵌箴規第三條定名為「繼述堂」,並舉行落成大典及舉辦清醮。
  
此時定居西螺的張廖族人,為促進族人的團結和敦親睦族,除春秋二次祭祖之外,又於每年十月秋收後各村落舉行之祈安謝神迎神賽會,擴大聯合舉辦。這案經各角落之頭人同意後,決定以祖先七嵌箴規之七為序,以各村落人丁數及經濟狀況為基礎考量,將分居的二十五個聚落合併劃分為七個大角落,稱七嵌。

 


     頭 嵌:廣興、頂湳、埔姜崙。(以上三村庄今屬西螺鎮)

  第二嵌:魚寮、下湳、九塊厝、太和寮、吳厝。(今均屬西螺)

  第三嵌:犁份庄、田尾、湳仔。(以上三村今均屬二崙鄉)

  第四嵌:十八張犁、三塊厝、深坑仔。(今屬二崙鄉)

  第五嵌:港尾(崙背鄉)、下新庄仔。(今屬土庫鎮)

  第六嵌:惠來厝、打牛湳、部仔、塘仔面、頂庄仔、張厝、下新店。(今均屬二崙鄉)

  尾 嵌:二崙、下庄仔。
劃分七個大角落的結果,發現第四嵌之十八張犁、三塊厝及深坑仔的人丁及經濟份量,較其他六嵌遜色很多,因此許多族人戲稱七欠,所以西螺七嵌亦稱「七欠」,並稱新店祝天宮奉祀的媽祖為「七欠媽」。每年的秋季祈安謝神迎神賽會非常熱鬧,除公演野臺戲外,恭迎七欠媽鑾輿出巡繞境各嵌部落。各嵌人丁、武館、陣頭盡出,行列浩浩蕩蕩,鑼鼓喧天,隨香參拜者人山人海,非常熱鬧,這盛典成為西螺、二崙、崙背地區一年一度的最盛大祭典,鄰近各鄉鎮地區的民眾興高采烈蜂擁而來看熱鬧,大家都說「來去看西螺七嵌大拜拜」,因而「西螺七嵌」的雅號便流傳下來。

五、七嵌武術阿善師
 
 
 
西螺七劍」連續劇的風行,也使「西螺七嵌」的武術漸為人所熟知,而當時七嵌的武術發源地為現在廣興里一帶。廣興武術館「振興社」的創辦人是劉明書,本名叫劉炮,明善是他的字,他的門徒都敬稱他為「阿善師」。阿善師是福建漳州府紹安縣人,與西螺七嵌廖姓人是同縣老鄉。年輕時習武於少林寺,擅長金鷹拳。清道光年間,劉明善隻身來台,此時正當清朝國勢曰微,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清廷在台灣已失去維持治安的能力,盜賊四起,嚴重威脅善良民眾的生命財產,迫使每一村庄必須依賴自衛組織,進而擴展區域聯防。在這種環境下,西螺七嵌之地方團結力量很自然地在現實需求下凝聚起來。

七嵌各村庄的武術館也在這迫切需要中,成為地方上一種自衛訓練機構。設立武術館的動機,純粹是為保護族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並非為逞強黷武。「振興社」武術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創立,地方青年的習武風氣因而風行一時,加以阿善師為人仁厚,待人以誠,而且門徒必須先習文而後練武,此後亦成為一貫的宗旨,所傳授醫術亦以救人濟世為本,因此遠近慕名來學習者逐漸增多,習文、習武,高手輩出,其聲望迅速傳遍本島各角落。而七嵌二十五個村庄,當然陸續設置式館,就近傳授庄內青年。

振興社眾多門徒中,以廖富功夫最專精,甚受阿善師器重。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阿善師五十五歲時,他將館師之尊銜讓與廖富承繼,並依教規賜號「自善」立為振興社「執爐」。可惜執爐僅二年多,於道光二十九年逝世,阿善師不得已復出執爐,掌理振興社館務。

此時振興社武術館因遭水災及颱風而倒塌,阿善師乃將振興社社館移至同庄廖才述、廖盾父子家,並接受廖氏父子之奉養(註:阿善師未娶妻),及至同治元年(西元1862 年),阿善師七十一歲時,因年邁體衰,加以雙目失明,遂告退休,立廖盾為館師,賜號「良善」,繼續執爐。

 
六、振興社與金鷹拳

阿善師傳授的少林派金鷹拳,其主要特徵為: 攻擊力特強,手部動作較多,多用擒拿指截,出拳剛猛,出招時,招招逼人,拳爪並用,動作快慢有序,多用短打。架勢小、馬步低,善向後躍以避開敵人攻擊,攻守具備。強調五爪擒地落地生根,步法多採側身四大馬 (三角馬 ),步法之轉換必須先踏入「中宮」在移出,勁道多採寸勁,極富陽剛之美。

阿善師傳授的金鷹拳的套路有十五種,分別為:1 ﹒三戰、2 ﹒一揲 (閩南語修理、攻擊之意 )、3,一揲尾、4 ﹒二揲、5 ﹒二揲尾、6 ﹒三揲、7 ﹒三揲尾、8. 四揲、9 ﹒四揲尾、10. 五揲、11 五揲尾、12. 六揲、13. 六揲尾、14. 七揲、15. 七揲尾。而揲子外則有:1. 三角、2.
四門、 3 ﹒四門白蓮、4 ﹒太祖三角、5 ﹒三角太祖、6 ﹒倒踩蓮花與 7. 雙路等七種; 另外上有對練與群戰 (獅陣 )。

舉凡世間事總有興衰,名盛一時的振興社在時間與主事者的變異下也逐漸衰微,其主要原因為: 門徒中廖雀輝父子,惹出「白馬事件」,引起嘉南地區鍾、李、廖三姓長期大械鬥 (西元 1875~1877 年 ),導致事主滅族,宗族則死傷甚多,人丁大損,田園荒廢。其次,各派間曾為公產管理權發生爭執,當事人不尊族長調解而發生同胞相殘事件,違反式館及七嵌精神,式館威信一落千丈。再者,日據時代,七嵌青年曾組織參與抗日行動 (西元 1896 年 ),日本守備中隊折損二人,導致台中守備隊對西螺七嵌仇視,嚴令式館關閉。而且日據年間,日本政府採高壓手段治臺,限制式館活動與發展,各地土匪也陸續被剿滅,地方治安改善,習武保衛家園已無必要,以致二次大戰後,已少有武館存在。
 
光緒二十二年 (日本明治二十九年一西元 1896 年 ),日本據臺第二年,振興社被迫關閉。為了保存金鷹拳,當時館長廖良善的門徒蔡秋風在不得已情況下只有向外發展,在今嘉義、東石、朴子、彰化等地暗中傳授,使金鷹拳得以延續。蔡秋風的門徒高手輩出,再傳門徒更將這項技藝擴傳至桃園、板橋、台東等地,甚至流傳至全省各地,部份技藝更流傳至日本。

資料來源:螺陽文教基金會
作者: Gkll    時間: 2010-1-26 17:31:30

那個電影廣告紙好懷舊唷~
我們老家附近也有那一種東西唷~~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