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餘三館(9P) [列印本頁]

作者: 冰琉塵    時間: 2010-3-12 13:55:06     標題: 餘三館(9P)

餘三館

類別:縣定古蹟

創建年代:清光緒17年(1891年)

地址:永靖鄉中山路一段451巷2號

歷史沿革

永靖餘三館陳家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塘埔鄉大榕社的客籍人士,第十世祖陳智可自大陸渡海來台,定居於永靖一帶,至第十二世祖陳德耀擔任墾首而遂漸致富。

陳家第十五世祖陳義方於清同治元年(1862)率領鄉勇,協助清軍平定戴潮春之亂,受台灣總兵曾玉明和福建兵備道丁曰健的舉荐,因軍功而欽加五品頂載官銜。

陳義方公育有二子,長子陳成鑑(有光),次子陳成渥。清同治5年(1866)陳義方公去逝,同治11年(1872)陳有光興建祖堂,同治12年(1873)陳有光捐納,獲得「貢元」的榮銜。此匾係由布政使司潘霨與按察使司葆亨等人為餘三館主人陳有光所立。陳有光字漢臣,清道光20年(1840)生,明治42年(1909)逝世,享年60歲。


 
餘三館前有一口風水池

清光緒10年(1884)陳有光計畫將舊有的房舍擴建,至光緒17年(1891)完成餘三館的建築。取名「餘三」,乃紀念祖先創業維艱,此後蔭澤後代「多福、多壽、多子」之意。


 
正廳門楣上方有一塊"貢元"匾


 
由軒亭看住院門,前埕以矮牆區分為內外埕

日治時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於餘三館內療傷靜養,因而於餘三館前田地,建造一座「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光復後,由陳家將紀念碑拆毀,再闢水田耕種。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92年6月完成餘三館的修復。


 
軒亭上方有精製的木雕及彩繪

建築藝術

餘三館為三合院建築格局,分別是院門、正廳與兩旁護龍。院門為三開間建築,中間為正門,兩旁設有房舍及槍孔,可做為防禦的空間。此院門為土埆牆,基座舖有鵝卵石,以防潮溼,土埆牆外層貼上瓦片,防止雨水的沖蝕。

正廳前有內埕與外埕的設計,院門與前埕中間設置一道圍牆,區分內、外埕。正廳前有軒亭,此座軒亭為四柱式,有防曬與防雨的功用。


 
正廳前設有一座軒亭

正廳供奉陳家祖先牌位,神龕上方有一塊「創垂堂」匾,為餘三館的自立堂號,意喻「後代子孫能繼承祖先的福澤,並發揚光大」之意。正廳兩旁的執事牌有「成均進士」與「恩授貢元」執事牌。「成均進士」即歲貢生,陳有光因捐納得到「貢元」的官銜。


 
正廳供俸餘三館祖先牌位,門旁有「恩授貢元」,「成均進士」執事牌。

餘三館的彩繪為清光緒14年(1888)的作品,正廳及兩廂房的彩繪保存完整,彩繪呈現人物、童子、仕女、動物等圖騰,距今己近120年,相當珍貴。正廳前步口兩旁有花瓶門的造型,其旁的木屏有仙翁與麻姑的浮塑彩繪。正廳兩旁廂房為昔時的起居空間,房舍的門屏窗戶為書卷窗,造型優美,其上繪有仕女圖,一位吹笙,一位沈思,展現古代仕女的風貌。


 
正廳前走廊有一木製花瓶門造型


 
廂房書卷窗上的仕女彩繪

兩廂房的門廳有「歷山」、「雷澤」匾,此匾為光緒15年(1889)由主人所書,取其「舜耕歷山」的典故,期望後代子孫能承襲先人忠孝與耕讀世家的精神。廂房的門印相當特別,以篆字刻有「是非善惡」的字跡,亦是告誡後代子孫善惡分明的庭訓。

護龍的屋簷處設有排水道,將屋頂的排水集中排出,排水口並有鰲魚的泥塑造型,取「獨佔鰲頭」之意。餘三館的建築方位為坐西朝東,正廳後方則設有木板屏風,可做為遮陽、防雨的功用。


 
正廳後方設有木板屏風,可作為遮陽,防雨的功用


資料來源:彰化縣古蹟暨歷史建築全球資訊網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