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台灣壽險利差損高.讓保險公司難經營.是誤導消費者的把戲 [列印本頁]

作者: et003367    時間: 2010-3-15 18:47:22     標題: 台灣壽險利差損高.讓保險公司難經營.是誤導消費者的把戲

.台灣壽險利差損 全球最糟

‧聯合理財網 2009/11/26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由於長期利率過低,國際信評業者昨天指出,台灣壽險業「利差損(或稱負利差)」情形已超越日本,是全球最糟糕市場,嚴重的利差損讓4家外商壽險公司在一年半內撤離台灣,也是亞洲市場僅見。

惠譽信評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說,台灣壽險業目前責任準備金提列近9兆台幣,但因為利率長期過低,且壽險公司幾乎都沒有依照「市場實際利率」來提存準備金;若2011年開始實施國際會計準則第四號公報(IFRS 4)後,估計要提足準備金,台灣壽險業至少還要再增提10%到15%的資本。若以9兆責任準備金來看,全體壽險業至少要再增資9,000億元。

李信佳說,這只是最保守的估計,台灣沒有一家公司能承受這種增提壓力,屆時增提資本可能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到位。

去年10月至今,已經有4家公司撤出台灣,包括荷商ING集團開始,英國保誠、荷商全球人壽和美國南山人壽。他說,外商快速撤離台灣,在亞洲市場僅見,可見台灣利差損嚴重性,甚至早已超越日本。

由於在台灣已出售的「過高利率保單」是沉重負擔,李信佳說,這些外商集團幾乎都是「便宜折價」來賣台灣的保險公司,例如ING安泰人壽在去年底經調整後的實際淨值高達新台幣620億元;但富邦人壽僅用台幣195億元取得,且非現金交易。

李信佳說,在出售台灣的據點後,這些外商母集團資本都獲得很大的改善,因此就算在台灣分公司有「高淨值」,但卻用低價賣出,母公司也覺得划算。

他認為,台灣的市場利率要升到3%左右,壽險公司才可以好過一點;但以央行調整利率的息速度,銀行利率要回到3%,可能時間很長。

閱報祕書/什麼是利差損?

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若高過市場利率(例如銀行利率),對壽險公司會產生「利率差損」(即利差損,或「負利差」)。

目前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約0.9到1%;但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即保費訂價標準),不管長短年期的保單全部都高過2%。2%的保單利率與1%的銀行利率之間就有一個「-1%」的差距,這就叫「利差損」。

壽險業多半靠著提高資金的投資報酬率,來弭平利差損。

惠譽信評指出,在投資報酬率達到4%的情況,壽險業平均還有1.2到1.5個百分點的利差損;但現在沒有幾個投資工具有4%以上的投報率。 (記者孫中英)

【2009/11/26 聯合報】


===========================

我只覺得....我們到底有沒有智慧???

利差損很高???又如何!!!!

真的威脅保險公司的生存嗎????

如果..那麼嚴重危及保險公司經營..那還真怪..

這些公司還每年發股利..

分紅保單還可以分紅..

員工還有年終獎金..

利差損高應該是=虧損連連=..根本沒股利可發

我們該是..有智慧的判斷...還是盲從一些錯誤的資訊

=============================

現在沒有幾個投資工具有4%以上報酬率????????

我想...這是一般消費者的問題吧

對於一個巨大的保險公司來說...4%算少的吧

以國泰人壽來說...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

根據國泰金公布的資料,2007年9月不動產鑑價後的帳面價值為1,180億元,由於這幾年持續購入不動產,不動產的帳面價值已累積至1,293億元,加上近年來不動產價格持續攀升,自2007至2009年9月止,國泰金手握200多棟不動產,已在這幾年增值了1,078億元。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國泰金控26日召開法人說明會,並公布不動產增值後的鑑價結果,在租金收益平均也有10%以上的漲幅下,9月底的不動產鑑價後的價值達到2371億元,較2007年9月稅後增值1078億元,加上今年新契約保單價值,市場預估,今年國泰金每股隱含價值(EV)將較2008年至少可增加6元。


國泰金公布今年前3季稅後盈餘為78.42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0.81元,合併總資產有4.14兆元。至於子公司國泰人壽方面,9月底淨值1059億元,比去年底增加520億元,回升百分之百。

==========================

大家看到了嗎....帳面1293億..9月鑑價達到2371億.....在這2007年~2009年...二年共增值了1078億

投資報酬率幾%???自己算吧

放這種新聞出來...要跟消費者說..台灣保險業經營很辛苦

我覺得真是=誤導視聽=...為的是要跟消費者說..保險業將保險費漲價是不得已的

但...面對股東及投資法人..卻真實說出保險公司的實際獲利是如何高

這不就是...二面手法嗎???

作者: tony123456    時間: 2010-3-16 00:00:29

銀行利息算法是存款X利率,保險公司算法是所繳保費-傭金-營運成本剩下的才來X預定利率。算算你繳的錢和此時解約所能拿回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就知道你被保險公司吸了多少血,母款不同利率高有個屁用。
保單都是經過精算師算出來的我們平凡老百姓怎麼算過保險公司
保險就是保險別想靠保險發財或賺錢,保險公司不是社福團體他是靠什麼活下來的??
作者: kk3078    時間: 2010-3-19 15:46:43

說真的...是真的經營得很辛苦
一般保險公司的獲利來源是三利死差利差費差...及資產投資利益....
一般的報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卻目前保險公司的利差真的非常嚴重...尤其是前幾大的公司..因為在以前賣太多高預定利率的商品
所以高預定利率一直是保險公司的隱憂...所以像國泰一直在其他利源上來補利差...向國泰的死差益就一直是非常好的攤平來源(數據來源請參考保發中心各公司財務年報)...所以如果單方面來看..報紙的說方向是沒錯的...
只是要賺多少..就是要看保險公司的良心了....因為畢竟保險公司是營利事業機構...王永慶曾經說過營利事業不賺錢是罪惡的
作者: et003367    時間: 2010-3-19 17:07:43     標題: 回覆 #3 kk3078 的帖子

利差損高==影響經營
這個邏輯是對的

但==這些公司應該停止發放股利=應該把盈餘拿來填補利差損吧
但==這些公司不是每年依舊配股配息,,,,感覺不出有虧錢的壓力阿

是誰在唬誰???
作者: woff75    時間: 2010-3-24 02:51:06     標題: 回覆 #1 et003367 的帖子

這位先生你的保費會高主要不是利差損這顆芝麻...
是第4回經驗生命表這塊燒餅...
你去查資料再來告訴大家好嗎...
作者: et003367    時間: 2010-3-24 07:40:28     標題: 回覆 #5 woff75 的帖子

我沒提到保費高===是利差損的關係
你是看到哪一段??
作者: woff75    時間: 2010-3-24 15:51:09     標題: 回覆 #6 et003367 的帖子

放這種新聞出來...要跟消費者說..台灣保險業經營很辛苦

我覺得真是=誤導視聽=...為的是要跟消費者說..保險業將保險費漲價是不得已的

你沒提到保費高?

你想說的是保險業用利差損當作將保險費漲價的藉口

你要了解準備金一次到位的增提壓力才是重點
外商離場未必是錢賺太少

以南山為例便是因為AIG變賣股份才易主...

安泰則是幹桿比偏高準備金一次到位有困難

我希望你去好好瞭解這篇在說什麼...
準備金是什麼?
外商離場為的是什麼?
還有最重要的是利差損是什麼?

這是一個市場議題

我希望你不要看到黑影就開槍
作者: et003367    時間: 2010-3-25 16:12:14     標題: 回覆 #7 woff75 的帖子

當討論..出現非理性狀態時..其實失去討論的意義
我沒有保險公司包袱...對網路上任何朋友也沒有恩怨
當...我反駁的是...記者有落差的訊息的正反向的資料
二篇...都是記者的稿...單純抓出來評析

當然啦....外商離開原因...各家都不太一致
我也沒批評過南山...有經營困難的問題
反觀..我覺得買南山才是聰明的買家

你應該跟我一樣....來糾正記者有落差的報導...怎麼來攻擊我
真是不能理解你的想法
===========
國泰富邦如意算盤實地查核看透賣家  

■記者/蔡靜紋
      南山人壽標售牽動國內壽險版圖,國泰金、富邦金兩家旗下擁有大型壽險子公司的金控昨天都沒缺席,原因就在於投標南山人壽進可攻、退可守;中信金則想透過吃下南山人壽,擴大金控跨售的綜效。

    南山人壽最大的賣點在於總資產達1.5兆元,僅次國泰人壽的2.43兆元;最大包袱則是過去銷售不少保單預定利率達10%的舊保單,未來台灣責任準備金提存制度如果與國際接軌,南山人壽可能面臨很大的增資壓力。       說國泰金和富邦金投標南山人壽進可攻、退可守,主要是南山人壽財顧這次訂出的門檻不高,只要送件並出價,就很有機會取得「門票」參與實地查核。

      對本身壽險業務已很強大的國泰金和富邦金來說,實地查核後,若評估南山人壽具備併購效益,可出手搶標、進一步提高市占率是「進可攻」;即便搶標未成,或評估後發現不符併購效益,也可透過察地查核達到知己知彼的效果也就「退可守」。

      更何況,一般併購案,買家實地查核時,除本身工作團隊,還得有投資銀行、會計師、律師;但南山人壽因規模龐大,且壽險業經營與其他金融行業不同,因此了解保單成本的精算師不可或缺。國泰、富邦因熟悉壽險業經營,相對其他買家更能看透南山人壽。

      且從競爭對手的角度來看,有機會一次看透對方身家,對兩家金控更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至於中信金控目前的主體是中國信託商銀,如果順利吃下南山人壽,中信金可順利蛻變為具備「銀行」、「壽險」雙引擎的金控,未來戰力自然大增。  

【2009/07/04  星期六  經濟日報/A3版/焦點】
========
其實每年南山..稅後都賺約100億
..而這一篇都提到...南山一樣有增資壓力
我是覺得增資壓力還好啦......
只是金雞母..每年都賺翻了..幹麼賣掉呢?
這當然不是你我這種小咖業務員能懂的

但....必須反駁記者的資訊....保險公司利差大雖大....但每一年都也賺很大
真的沒那麼嚴重

《 本帖最後由 et003367 於 2010-3-25 16:19 編輯 》
作者: woff75    時間: 2010-3-25 20:06:49     標題: 回覆 #8 et003367 的帖子

我先針對你的問題回答...
AIG是控股公司不是保險公司...
賣掉南山是因為他缺錢變賣手中的股票跟南山是否賺錢無關...
增資壓力是很大的所以目前市場上各家都主推6年期的儲蓄險...
為的就是在短期內增資這是一劑特效藥以長遠來看對公司不利對業務也不利...
第2各家公司開始更加積極的增員(包含白子和其他同業)目地是增加更多保單數...
可見保險公司已經被逼急了...
因為不能動的錢變多了...
賺的錢會變少...
所以跟第2篇報導沒有相衝突...

我是看到你做了很多對的方向...
結果方法卻很粗糙覺得很可惜...
如果我當你只是在放屁我才不回你勒...
網路上說話不負責任的人一大堆...

我本來是想說如果你可以提出台灣是用第4回經驗生命表...
而國外用第10回經驗生命表...
差別在平均餘命...
這樣對你想表達的會更有利...
簡單說保險公司收的保費然後在向國外再保公司投保...
收錢用第4回再保用第10回自然會有一段差額...
所以這叫穩賺不賠...
所以利差損不重要...
台灣人買貴是誰的錯?
是政府的錯...
這是愚民政策...
所以不管買哪一家我們都沒有能力去抵抗...
同一張保單同一家公司在國外買跟台灣買保費差5倍...
你知道嗎...
我記的那家叫紐約...
作者: kk3078    時間: 2010-4-1 01:21:15

原帖由 et003367 於 2010-3-19 17:07 發表
利差損高==影響經營
這個邏輯是對的

但==這些公司應該停止發放股利=應該把盈餘拿來填補利差損吧
但==這些公司不是每年依舊配股配息,,,,感覺不出有虧錢的壓力阿

是誰在唬誰??? ...



天阿...程度真的有差..溝通起來真累
老大...你到底懂不懂保險公司財務阿....
第一...保險公司的收入一般有幾種..三利源的收入+資產運用及投資收益..
教你怎麼看吧..先下載各保險公司年報
http://www.iiroc.org.tw/report_test/2050/PDF2050_2008.xls  資產負債表
http://www.iiroc.org.tw/report_test/2050/PDF2060_2008.xls  損益表
http://www.iiroc.org.tw/report_test/2050/PDF2070_2008.xls  資金運用表

如果現在利差損嚴重..我是老闆的話我會從節省費用(費差)...跟嚴格核保來控制(死差)..跟提高資產投資報酬率來獲利
所以我上面也說了..記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實保險公司股東的風險是很大的..但是對客戶來說卻是非常有保障
在資產負債表裡可以看出...保險公司的股東權益其實只占全部資產的2%-5%....所以只要一場金融風暴應應不來的話..以RBC的標準
來說就應該要增資個2-3個資本額..或換老闆(換人玩)...所以囉客戶的錢有90%以上都是絕對安全的(以現行的法律)....所以虧錢...賺錢..以保戶來說..是不相干的

《 本帖最後由 耍寶的貴 於 2010-4-4 04:03 編輯 》
作者: 耍寶的貴    時間: 2010-4-4 04:14:18

新聞附一則
 

黃字是重點
作者: kk3078    時間: 2010-4-4 19:49:15

原帖由 耍寶的貴 於 2010-4-4 04:14 發表
新聞附一則
 

黃字是重點



說明一下板大的剪報....
這張剪報中黃字的部分利差損的部分其實外資並沒有很介意..
因為以外資的獲利能力對於這些利差損並不會造成困擾....不然
就不會買國內的保險公司..要進台灣...要買台灣的保險公司..這些
外資絕對有1000%的賺錢把握才會進來台灣的...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和國際會計準則IFRS接軌...而影響最大的是40號公報
又因為歐洲會在民國100年提早台灣實施...所以這次大退潮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歐洲公司...
如ING..保誠..等等..但是美國並未說明在何時實施這項會計公報..所以美商都未退出..
所以上面這張報紙最主要是說這些公司因為國際會計準則退出台灣..而不是利差損
PS.什麼叫40號公報..看看這http://ai100.chihlee.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ews_97111202
作者: 雅賊    時間: 2010-4-6 01:35:13

問題不是出在媒體報導跟用第幾回生命表來計算保費

而是"自私"

保險公司經營要不要錢? 當然要!不然你的保險金哪裡來?

業務員出去跑要不要錢? 當然要!作業務的就不是人不用吃飯嗎?

所有的業務執行都需要成本,有些自私的消費者,整天都在計算自己被人賺了多少

所有的東西都只想用廠商的成本價去購買,是大愛精神應用的太廣泛了嗎?

如果真的這麼大愛,那請你明天一上工去跟你的老闆說:

「老闆,所有的客戶都想用成本價買東西,可是這是消費者的要求阿~又不能違抗
老闆你在這樣下去會虧死,所以我以後都別領薪水了,這樣你減少薪資支出,消費者
也會發現你的價錢公道合理,真是雙贏阿!就這樣決定了!」

我每次看這一版想看些保險知識,結果都這幾個人在維護他自己所謂的"消費者權益"

拼命的PO些攻擊保險業的文章,請問用意是什麼?

如果真的這麼不喜歡保險,那就別買就好了,何必攻擊? 又沒人拿槍押著你簽要保書
作者: et003367    時間: 2010-5-24 07:59:11     標題: 回覆 #12 kk3078 的帖子

40號公報..就是揭露負債面
然而..一家公司大發股利..一方面大大公布虧損
如果是你是買這家公司的股票...你不覺得奇怪嗎??
作者: et003367    時間: 2010-5-24 08:01:28     標題: 回覆 #13 雅賊 的帖子

SORRY
你可能弄錯了吧
我沒說過==不要成本

以你的"自私理論"..健保調漲時..大家都不要抗議
健保局也是要"自私"的
作者: kk3078    時間: 2010-5-28 20:03:53     標題: 回覆 #14 et003367 的帖子

暈倒...牛頭不對馬嘴
40號公報跟負債面有什麼關係阿(你想知道我會在我的新作中說明)..天阿...
是哪一家公司一方面公佈虧損一方面發股利....亂講一通
利差損只是會影響獲利狀況..但最終還是會獲利阿(因為還有死差益費差益其他收入等等)...
我現在才知道您的程度..懶的回覆了...不要在亂講一通了
作者: qazasdfg    時間: 2010-7-20 10:22:37

所以你的結論是...
商業保險公司全部結束營業~ 民眾自行組合作社?
報章媒體胡說八道~ 淪為廣告工具聽聽就好?

撥亂反正應該是用理性而非煽動的語言
是用宏觀而非狹隘的角度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