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工藝之家{金工類}~林啟豐、林盟振先生[45p] [列印本頁]

作者: sccot    時間: 2010-3-21 12:07:19     標題: 工藝之家{金工類}~林啟豐、林盟振先生[45p]

打銀父子巧技細緻精湛

 
 


日治時期,府城台南的打銀業曾經輝煌興盛,如今漸趨式微,曾獲文建會國家工藝獎的林啟豐、林盟修、林盟振父子,是台南府城現存手藝精湛的打銀師傅,堅持以手工打銀,繼續為細銀工業帶來生機。他們不僅精於銀帽製作,更將現代西方元素與台灣傳統技藝結合,做出雕工細緻的銀藝品。為了推廣銀藝,他們也提供金工科學生學習技法,只要學生有興趣,絕對傾囊相授,不會「留一手」。

  
打銀工藝父子同心

府城的打銀業發展可追溯到日治時期,當年許多銀樓開設在舊市區民權路一帶,匯集成一條專業的「打銀街」。後來打銀街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迄今忠義路、民權路口附近仍有幾家銀樓,見證昔日打銀街的鼎盛年代。

 
 
 
 
 
 


民國二十七年出生於台南的林啟豐,因父母從事銀樓業,十八、九歲就開始學做金飾,高中畢業後,拜府城金工名師林登山為師,開始銀帽製作生涯。

 
 
 
 
 
 


金、銀性質相近,都是貴金屬,但需要精緻手工的銀帽製作,比一般金飾打造更困難。林啟豐除了家承的銀樓事業,也學習林登山的細銀抽絲技術,另一方面,親自到各廟宇觀察記錄神佛的銀帽樣式,反覆鑽研柳絲、塹仔路、挑、刻等打銀技法,歷時八個多月才熟稔打銀細技。

民國六十年代金飾業不景氣,三十四歲那年,林啟豐受友人之託,清洗一頂因年代久遠、氧化變黑的銀佛帽,讓他興起以打造銀帽為主業,進而創立「啟豐銀帽工藝社」。在克服技術困難後,林啟豐的銀帽作品遍及各地大小廟宇,還聘請多位師傅幫忙,甚至影響兩個兒子,長子林盟修、次子林盟振分別在十六歲、十八歲入行,一起投入銀帽製作工藝。

 
 


結合現代青出於藍

林啟豐堅持用純手工打造銀帽與銀飾品,將現代與傳統技法結合,研發抽出比絲線還細的銀絲,還可以把十六條銀絲同排黏貼,如果沒有高度的技巧和耐心,很難完成。從神明戴的銀帽出發,林啟豐更將這項精緻技術,轉型製作銀藝品。他的銀帽作品遍及台灣南北各地,北港媽祖廟、新港天后宮、關渡媽祖宮、台南西羅殿等,都有他的精心傑作。

 
 


林啟豐看好兒子在銀藝上的成就一定能超越他,兩兄弟除了吸收父親傳承的銀藝技術,更加入創新多樣的元素,果然,林盟修、林盟振的「修竹映亭台」、「狀元、夫人帽」兩項作品,分別獲得九十一年文建會國家工藝獎的入選與三等獎,後者還得到文建會典藏。

 
 
 


林盟振更與設計師柯迪介合作,共同創作燈具「鱗光環照」,將台灣傳統色彩的銀藝與西方色彩的吊燈結合,經由巧妙設計與光影烘托,展現細銀工藝的精緻質感。

林盟振說,學徒出身的師傅大都「只會做、不會說」,現在學校金工科學生則相反,「有基礎、有想法、但不會做」,因此他也配合「工藝新趣」活動,提供金工科學生到工作室上課四十小時,加強他們在學校不易學到技法、手工較弱的地方。

 


傳承授藝不留一手

林盟振表示,只要學生有興趣盡管來,他和父親會將所知全部傳授,「絕不會留一手」,目的是希望銀藝技術能夠傳承。部分學生到工作室學習,補足欠缺的實務技能,返校後也能創作出自己的作品,這讓他很有成就感。

 
 


過去傳統銀藝未獲重視,林啟豐有著深刻感受,他建議傳統工藝競賽,最好細分各種媒材分項競賽,給工藝家標準一致的評比環境,銀藝師傅才有盡情展現精湛手藝的公平舞台。他說,三十多年來,做銀帽確實是他與家庭賴以維生的工具,但若手工細銀技藝不受重視,這項古老技藝將有失傳危機。

 
 


林盟振則說,空暇時他常會去逛各展覽場,每次看到一件喜愛的作品,他就會開始思索,用銀藝能不能表現出來?但有好一段時間他都沒有創作新作品,因為純手工製作耗費很長時間,但有多少價值很難估算,所以除了接廟宇訂單外,他將重心放在教學,因為技術傳承更重要。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