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工藝之家{陶瓷類}~林文嶽先生[21p]
[列印本頁]
作者:
sccot
時間:
2010-4-5 00:32:31
標題:
工藝之家{陶瓷類}~林文嶽先生[21p]
率性自然畫蓮燒白河陶
提到白河,讓人聯想到每年盛夏的蓮花節,幕後推手之一就是擅長水墨、陶藝和台灣壺創作的林文嶽。他從八十四年首次在蓮花季展現畫蓮長才,到現在畫過的蓮花超過十萬朵,對蓮花的熟悉,讓他信手拈來就能表現出各種姿態。他也以蓮花為主題研創在地特色工藝,取蓮蓬灰加關仔嶺溫泉泥,燒製出白河陶如晨霧之白、如月升層巒的溫潤,加上彩繪蓮花栩栩如生,彷彿能看到風荷搖曳。
優美陶坊隨興悠遊
從南二高白河交流道下,不進入白河市區,反倒往關仔嶺方向走,再左轉南93線往竹門方向,沿途可見以廢棄腳踏車指引的白荷陶坊標示,再沿南90縣公路到崎內國小左轉,過校門口就看見白荷陶坊。由於「路途坎坷」,林文嶽笑稱,「來的都是真正想來的人,能夠過濾一些走馬看花的過路客,想想也沒什麼不好。」
占地一甲多的白荷陶坊,不收門票,遊客自由參觀,看到中意作品再問價錢;喜歡喝茶的朋友,可以在蓮花池畔的竹寮內,沏壺煮茶論天地,一切隨興自然。
林文嶽擅長水墨畫、陶藝和台灣壺創作,坊內蓮想文化館中作品多樣化,帶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原創性。他一邊和遊客說話,一邊提筆作畫,三兩下就勾畫出蓮花神韻,思緒不會被打斷,讓遊客讚嘆連連。看似幾筆輕描淡寫,卻累積了林文嶽數十年的心血。
林文嶽自稱小時候念的是放牛班,但他的美術成績卻是班上獨一無二,也是他能夠展現自信之處。高中念美工科,受國畫老師王紀輝啟蒙,一腳踏入水墨領域,後來就讀國立藝專,奠下藝術專業的態度與基底。
曼妙蓮花信手拈來
當藝術家一展所長,是藝術科系學生的夢想,林文嶽畢業後回到故鄉白河,過著無拘無束藝術家日子,直到結婚後才體識生活的現實,他自己形容,「不知所措」時期有八年時間,現在回顧以前發現遭遇困境卻是好事。
於是,林文嶽向藝師學陶,擺脫學院派羈絆,將創作直接帶進生活。1995年,以白河蓮花地方特色結合文化的「全國文藝季白河蓮花節」首次舉行。林文嶽借錢買衣服擺攤,溽暑中揮汗在T恤上畫荷,造成搶購熱潮。林文嶽形容這個時期的自己,像是水鳥飛到水邊覓食,終於安頓一家大小。
有了好的開始,白荷陶坊如倒吃甘蔗般漸入佳境,「水鳥飛到了磐石、飛上樹枝、又飛上了山崗」。林文嶽將蓮花與藝術結合,更著力推動與蓮花相關的生活藝術。他看到蓮蓬被丟棄路旁,就拿來熬煮染料,結合其他植物,暈染出圖案獨特的服飾。他又用關子嶺的溫泉泥,摻雜蓮蓬灰燼,混合在地材質,燒出色澤柔和溫潤的白河陶,最能表現蓮花的美。
十多年來,林文嶽畫了超過十萬朵蓮花,因對蓮花熟悉,可一揮而就。他創作十分隨興,不限定主題和內容。「荷花茶杯」嬌豔而不俗、清雅之姿顯其脫俗之美。「荷花對碗」描繪的荷花一朵綻放、一朵含苞待放,皆清妍秀麗,飲食之間,味覺加上視覺,多一份用餐雅興。
陶塑羅漢率真自然
提起畫蓮,林文嶽說,毛筆提得起的線條舞動蓮花,不能太用力,只要專注純一,蓮花就會生長開來;然後他想著蓮田的農夫,大凍山下的蓮花、心中的蓮想、與蓮花明白的一切。他表示,其實農夫種的蓮花才美得圓滿,每一朵開得剛剛好,他向蓮花學習畫蓮花,也學習安分與誠實。
除了蓮花主題,率性的林文嶽也用泥塑創作了「十八羅漢」。他並未遵循傳說中十八羅漢的相貌特徵,而是依據自己的想像創意而作。他說,民俗泥塑手法直接了當,沒有測量感,不用理論,是用最少的形式訴說最多的內容。「十八羅漢」之一將泥隨意拍打之後捏塑出形貌,老者表情怡然自得,身體姿態仿如打太極,釉藥也是隨意潑淋,整體呈現自然的泥土肌理。
白荷陶坊經營有成,訴求蓮鄉工藝DIY,引領遊客學習荷染、蓮花茶道、蓮花彩繪、荷拓、親子捏陶、荷紙創作等,也提供蓮花藝術民宿,讓遊客慢活地觀察、接近大自然。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