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工藝之家{陶瓷類}~林洸沂先生[26p]
[列印本頁]
作者:
sccot
時間:
2010-4-5 02:24:42
標題:
工藝之家{陶瓷類}~林洸沂先生[26p]
造型釉色追尋自我突破
從早期講究細工、多彩的作品風格,林洸沂近年苦思如何讓交趾陶展現不同面貌,能融入現代生活,又不與傳統特色衝突,他嘗試將作品線條簡化,釉色運用也有了轉變。林洸沂認為,交趾陶是台灣特色工藝,未來的生存空間在國際市場,交趾陶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重要的是工藝家如何自我突破。
迷上作廟輟學習藝
民國四十年出生於嘉義新港鄉月眉村的林洸沂,祖父以上數代皆為中醫師,阿公林清泉曾任協議會議員、鄉民代表主席,由於有從政經驗,特別注重子孫教育。林洸沂初中二年級時,村裡光天宮翻修,他好奇到廟裡觀看匠師施作,竟迷上修廟技藝,決定中斷學業去學藝。
回憶起學藝經過,林洸沂說,當他向阿公表明學作廟的決心,阿公勸他至少等到初中畢業;眼見苦勸無效,擔任光天宮負責人的阿公開明地同意他的志向,當夜就騎腳踏車載他到新港,交託給作廟名師傅林萬有,從此開始學徒生涯。
林洸沂從剪黏、雕塑、燒陶學起。林萬有承襲前輩匠師洪坤福手藝,剪黏與交趾燒技術精湛,在嘉義地區作廟頗負盛名,除了教導林洸沂廟宇裝飾的工夫,也是激發他研究交趾陶成為翹楚的啟蒙老師。經過三年多磨練,林洸沂跟著師父學習各項作廟技巧,在台南玉井完成學徒生涯最後一場工作後出師。
之後,林洸沂又投入林添木門下,繼而以工廠型式生產陶瓷廟偶取代玻璃剪黏,並擴大為交趾陶偶的外銷貿易瓷。雖然陶偶生意持續成長,燒陶技術也大有進步,但林洸沂還是對燒陶釉色極不滿意,二度向老師林添木請益,學習交趾陶釉藥的調配和煉製技巧,同時放棄建廟工作,全力投入交趾陶的製作、研究與改良。
簡化線條突破釉色
交趾陶是普遍用於建築及寺廟裝飾的低溫釉彩陶,業者大多集中在嘉南一帶,嘉義縣新港鄉因後起之秀齊聚,有「交趾巢」盛名。林洸沂在洪坤福、葉王兩大流派的啟蒙與滋養下,把低溫窯燒的交趾軟陶改變成高溫硬陶;同時,他研發的釉色,被譽為紅如胭脂、綠似翡翠、黃如琥珀、紫賽水晶,傳統中不失時代感。
為了研究廟宇藝術,林洸沂曾騎著機車,跑遍新竹以南著名廟宇,觀摩精緻作品,並仔細比較各地技法。經由不斷鑽研各項技術與吸收新觀念,他大幅擴展交趾陶題材和造型,部分作品取材現實生活,以象徵意味的寫實造型,從型態中幅射精神內涵,充分流露民間自然和諧的溫情面貌。
林洸沂說,自己常常在想,交趾陶要不斷進步,站在當前位置上還能有什麼不同的展現?很多人嘗試將交趾陶融入生活或加入現代感,但他認為若不能在傳統與現代間取得平衡,可能會變成不倫不類。所以他也不斷在嘗試,但是沒有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絕不輕易曝光,在題材的選擇、用色上都必須有新突破。
「蘇武牧羊」是林洸沂的近期作品,跳脫傳統工筆手法,線條盡量簡化,釉色也有突破,以局部雪花渲染的效果,取代傳統交趾陶細部的釉色雕琢,但仔細瞧還能發現一些傳統的「影子」,就在蘇武所拄的柺杖上。
交趾陶舞台在國際
很多交趾陶工藝家轉向大陸發展,林洸沂卻完全不為所動,他認為交趾陶的特色在民族特性,真正的市場是在國際,而不是大陸,交趾陶能夠延續靠的不是大陸市場,而多數在大陸製作的交趾陶作品,最後都又回銷台灣。
受西安兵馬俑博物館邀請,林洸沂2007年前往舉辦印象交趾陶作品展,一展就是半年,兩次長假期間還創下單日破五萬參觀人次的紀錄。林洸沂為這次展覽創作「秦始皇」、「兵馬俑」兩件作品,在從未有秦始皇雕像出土的西安,顯得十分突出,相對於脫色的兵馬俑,多彩的交趾陶兵馬俑更顯出色。
目前林洸沂在嘉義大學美術系兼任授課近四年,因為學校未開設交趾陶專課,所以他從立體造型、民俗藝術、鄉土藝術等開始,帶領年輕學子對交趾陶產生興趣,讓這個傳統行業注入新血,能夠繼續傳承。
圖片轉自~陶然居
《 本帖最後由
sccot
於 2010-4-5 02:27 編輯 》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