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農村耕耘系列三(11P) [列印本頁]

作者: 49太歲    時間: 2010-5-30 14:53:55     標題: 農村耕耘系列三(11P)

 
第一次除草後,稻苗吸肥,新根漸長,約十擖炙k,即可第二次挲草,客家 農民稱為覆草。此時禾草漸壯,吸肥能力強,施肥較重,手指抓扒泥面,稻根斷 落刺激新根生長,又值新肥施放,根肥相生相吸,不二十日後,秧苗塞衖就不便 跪扒挲草了。

 
插秧半月後田塍面之雜草也長了,草長則影響日照及通風。而且草長鼠聚, 剪禾咀稻,不勝其害,於是持鐮在田間割草。一堆堆排放在身後,收集排回家餵 牛飽肚。 割草跪地,年年月月,在同一條田塍上無怨無悔,一而再三的重複著,代代相傳。這無他,農夫嘛!認天知命!

 
插秧一個月以後到收割前,需二到三次的添肥。肥料主要以碳、磷、鉀三要 素為主,稻作插秧後40日之前禾苗細嫩,田中宜保持滿水浸潤,一來提供充足 水分,二來可防螻蛄剪莖。40日後實施排水,泥面稍乾,禾苗成長壯碩不怕螻 蛄剪莖,這時極目所見,綠意盎然,稻浪起伏,煞是好看。

 
農諺:「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除草後農村已進入農閒期,其實 台灣農民是沒閒田也沒閒時的。暮春清明時節或七月中元前,在田塍挖土種豆。 每穴三粒豆種,豆苗長到一尺左右,就將山上採取的小桂竹插立於豆苗側,豆苗 攀附而上,長至半竿高度,就開始開花結豆。

 
半竿綻開紫色小花,蔓莖繼續生長,所結豆子一條條的垂掛在竹竿周圍。豆 有七分成熟就可採擷,可炒可煮亦可煮豆粥。但是農婦大都在六七分熟時採取。 放在開水中煮至豆皮微滑,撈起疇[些鹽巴攪拌,曬乾貯藏,等到過菜荒時再拿 來煮食別有風味。一般曬乾的都不折斷,整條煮晒,等要吃的時候再折斷食用, 因為斷晒時容易污弄髒豆莢。

 
甘薯是農家次要作物。薯菜富含乳汁可供豬食,第一季間作較少,所謂「四 月空藤,有苗無薯」當然結果不佳。一般都在二稻作種植後種植,所謂「六月蕃 薯掛水拖」意味生長極。蒔田過後,農夫以五棵禾頭翻成一拱行,再用鋤頭搗碎 泥胚,將割下每截一尺上下之薯藤,在土插頂中央挖一淺溝,放置苗壓泥平行種 植。待薯苗長至六尺左右就要施肥上土,先用牛犁空薯行兩側之泥土,曝曬數日 後兩側泥土稍乾,根部截斷,影響水分肥分之吸收,莖葉生長退縮,此刻農夫在 兩側施放肥料後覆土恢復原樣,而根部吸收肥料,營養注入根,部可促進甘薯根 部之發育。

 
上土後一個月,莖葉爬滿地並遮蓋地面,遇雨或灌水,地面潮溼,薯苗落地 生根。而長芽發苗,營養分散會影響根部發育,農人必須扯開薯莖蔓藤以抑制生 長,使光合作用所產生之營養注入根部,則豐收可期。 大約四個月後莖葉發黃,撥開表土,根部出現薯塊,以指甲捭薯皮,如皮肉 分明,則薯未成熟;如皮肉不分,則表示薯已成熟可採了。 日暮時分農友在薯園荷鋤翻藤,安詳寧靜,田園大地,蒼茫迷人。

 
農民將人力、物力、地力都充分利用,蒔田過後漸入農閒,農民選水分欠足 之砂地種植花生。 花生是早年農家極重要的農產品之一。豆仁炒煮可供作菜餚;烘乾則可榨 油,油質芳香,風味極佳,為農家常用之食用油。 花生可分兩季種植都在除草前後種植,種植之行溝很淺,以一腳掌長短之矩 離,每窟掂落2~3粒豆種,農婦低頭一手種豆,雙腳交互壓土掩埋,如此豆仁不 被鳩禽啄食折損,並撒佈草木灰,如此豆莢較硬結果良好。

 
一把鋤頭翻土整地、挖薯掘豆,農夫一鋤在手,農田菜地都能操作自由。花 生採收時泥土堅硬,手拔豆脫,只得用鋤頭挖掘敲散泥土,再採莢取豆。一只麻 袋將採收之豆瓜之類都裝袋攜回,這是農婦外出工作的必備用具。

 
經半日之採擷,花生聚集成堆。日已向晚,天時將暗,分工裝籮整收,未摘 完者則剁莖連莢挑回。一種農事,一種行程,辛勞不算什麼,習慣了。

 
稻禾逐漸長大就情結胎吐穗,而田崁上的草也長了。煌蟲在草叢繁殖,稻黃 時節為害稻穗,割下長草蟲螟難生,辛苦也是值得的。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