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鬥蟋蟀史
鬥蟋蟀輾轉傳到臺灣的早期,先在赤崁(今臺南市)一帶盛行。臺灣南部以務農為主,蟋蟀又喜歡躲藏於農地或草叢之間,所以鬥蟋蟀早期一直是農閒之餘盛行的娛樂。一直到經濟慢慢好轉之後,人們也開始重視休閒活動,漸漸地,鬥蟋蟀也不再侷限於農閒時候,更不侷限在南部;而鬥蟋蟀的工具也從早期用鋤頭在地上挖小溝,一邊唸著鬥蟋蟀的歌謠來相鬥,演變到用磚頭排列在地上,或用竹筒做成「王櫥」「死櫥」相鬥;現在則是用透明壓克力所做成比賽工具。
鬥蟋蟀活動的進行是以一透明壓克力U型槽,兩端及中間各有一個活門,熱身後的蟋蟀就可放入報到區,等到活門打開後就可進入待命區,此時飼主可使用「貓勒」(也就是貓的鬍鬚)來激怒公蟋蟀,等到裁判把中門拉開後,就開打了,輸的一方就會掉頭落跑,贏的一方就會趁勝追擊,同時發出勝利的鳴叫,勝負就此分出。
蟋蟀,是一種生長在田野裡的昆蟲,俗稱「黑龍仔」或「蟋蟀仔」,
而「鬥蟋蟀」本是古時農村一種休閒活動,尤其是小孩子的最愛。
您玩過嗎!?
我小時候用磚頭排一條溝對咬..玩過..
哈哈..不錯玩捏~
原帖由 水漾甜心 於 2010-6-2 11:08 發表
我比較喜歡...灌蟋蟀,
灌出來時...又把它放生....
小時候很天真,
要灌蟋蟀的時候,千萬不能穿紅衣服 = =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 Powered by OURSO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