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烏爾班二世 ( Pope Urban II ) 在1095年召開的克萊蒙特會議 ( Council of Clermont ) 上,號召基督教界的勇士們抵擋伊斯蘭的侵略,反應是巨大的。成千上萬的勇士們立下十字架的誓言,準備戰鬥。他們為甚麼要這樣做? … 在啟蒙時期的覺醒當中,通常聲稱十字軍僅僅是那些缺乏土地、並且是不成器的人,他們想利用這個機會到遠處去掠奪。十字軍所表現出的虔誠情操、自我犧牲精神和對神的愛顯然沒有被認真地當一回事 …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電腦輔助的憲章研究推翻了這種論調。學者們發現參加十字軍東征的戰士們通常都很富有,在歐洲有大量自己的土地。然而,他們甘願放棄一切去接受這神聖的使命。參加十字軍東征並不是件便宜的事情。參加一次十字軍東征,即使是富裕的地主也很容易使自己和家人陷入枯竭的境地。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們想得到物質財富 (他們中很多人已經有物質財富) ,而是因為他們想 「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 他們敏銳地意識到他們是有罪的,渴望通過經歷十字軍東征的苦難來作為一種仁慈和愛心的贖罪行為。歐洲到處都充斥著成千上萬的證明這些情緒的中世紀憲章,如果我們願意聽,今天這些人仍然對我們說話。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們並不反對奪取戰利品。但事實是 … 有少數人變富有了,但絕大多數人回來時一無所有。
* * *
烏爾班二世給了十字軍兩個目標,這兩個目標一直是幾個世紀以來十字軍東征的中心點。第一個就是拯救東部的基督徒。作為他的繼承人,教皇英諾森三世 ( Pope Innocent III ) 後來寫道:
當十字軍郡埃德薩國 ( County of Edessa ) 在1144年淪落土耳其人和庫爾德人手中時,在歐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風潮,支持進行新的一輪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由法國的路易七世 ( Louis VII ) 和德國的康拉德三世 ( Conrad III ) 兩位君王領導,由聖伯爾納鐸親自鼓吹。它以慘敗而告終。一路上大部分的十字軍戰士都被殺害。穆斯林的大馬士革以前是基督徒一個堅固的盟友,那些想進軍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攻打大馬士革,讓事情變得更糟。在這樣一次災難之後的覺醒中,整個歐洲的基督徒不但被迫接受了不斷增長的穆斯林勢力,而且接受了因為西方人的罪神正在懲罰他們的事實。敬虔運動 ( lay piety movements ) 在整個歐洲萌芽,所有一切都是想致力於淨化基督教社會,希望這也許使他們可以在東面獲得勝利。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發起了反擊。德國王弗雷德里克一世 ( Frederick I Barbarossa ) 、法國王菲力浦二世 ( Philip II Augustus ) 、和英國王理查一世 ( Richard I Lionheart ) 共同領導了這次東征。無論如何,這都是一件盛事,雖然沒有基督徒所希望的那樣浩大。年事已高的弗雷德里克騎在馬背上,在渡過一條河流時溺水身亡,因此他的軍隊在沒有到達聖地之前就撤回了家。菲力浦和理查乘船渡過了河,但他們無休無止的爭吵只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加劇形勢的分裂。重新奪取阿克里 ( Acre ) 之後,法國的這位君王就回家了,回國後忙於瓜分理查在法國的財產。因此,十字軍東征的重任落到了理查一人的身上。理查是位能征善戰的勇士,還是富有天賦的領導者和足智多謀的戰術家,他帶領的基督徒軍隊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最終重新佔領了整個海岸地區。但耶路撒冷不在海岸線上,在兩次保衛聖城的供給線不受破壞的努力夭折之後,理查最後還是放棄了。理查承諾有一天會帶軍隊重來,他與薩拉丁達成了停戰協定,協議規定確保該地區的和平,並允許非武裝的朝聖者自由進出耶路撒冷。但這是難以吞咽的苦果。收復耶路撒冷回歸基督徒的統治並奪回真十字架的願望在整個歐洲仍然愈演愈烈。
十三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規模更大,資金更足,組織的更好。但他們還是失敗了。第四次東征 (1201至1204) 因為受拜占庭政治圈套的誘使而半途擱淺了,這是西方人永遠無法完全明白的事情。他們繞道前往君士坦丁堡支持一位帝王爭奪者,這位競爭者應許給十字軍巨大的回報並將支持他們奪取聖地。然而,一旦他登上凱撒的王位時,他們的恩人發現他並不能履行他的承諾。這樣十字軍被他們的希臘朋友所背叛,1204年的時候,他們攻打、佔領並殘忍洗劫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徒城市 - 君士坦丁堡。早先曾經將整個十字軍逐出教會的教皇因諾森三世 ( Innocent III ) 強烈譴責十字軍的這種行為。但他能做的僅此而已。1204年的這場悲劇在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東正教之間關起了一道鐵門,一道甚至連今天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 ( John Paul II ) 都無法重新開啟的鐵門。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是,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為拯救東正教人民這一願望的直接結果,如今它卻使兩者越走越遠 - 恐怕是永遠無法挽回了。
十三世紀剩下的幾次十字軍東征情況稍微好一點點。第五次東征 (1217至1221) 設法一舉攻下埃及的達米埃塔 ( Damietta ) ,但穆斯林最終還是擊敗了那裡的軍隊並重新佔領了該城。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 ( Saint Louis IX ) 在他的一生中曾領導過兩次十字軍東征。第一次也佔領過達米埃塔,但路易很快被埃及人的計謀所矇騙,被迫放棄該城。雖然路易在聖城裡生活了幾年,自由地構築防禦工事,但他從沒能完成他最鍾愛的願望:解放耶路撒冷。1270年的時候,路易已經是位年事很高的人了,他又一次帶領十字軍向突尼斯進攻,在那裡他死於肆虐軍營的一種疾病。聖路易死後,慘無人道的穆斯林領導者 Baybars 和 Kalavun 在巴勒斯坦發動了一場針對基督徒的慘絕人寰的聖戰。到1291年為止,穆斯林軍隊已經成功殺戮或逐出了最後一批十字軍,因此,他們將十字軍的王國從地圖上抹去了。儘管基督徒軍隊作出過無數次的努力和想盡了一切辦法,但直到十九世紀之前,一直沒能夠在該地區有立足之處。
* * *
我們可能會認為,基督徒三個世紀的失敗已經讓歐洲人對十字軍東征的主意感到失望了。完全不是這樣。在某種程度上講,他們幾乎沒有選擇的可能性。穆斯林王國在十四、十五、十六世紀變得越來越強盛,而不是越來越衰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但征服了他們的穆斯林同胞,進一步統一了伊斯蘭,而且繼續向西推進,佔領了君士坦丁堡,並闖進歐洲本土。到了十五世紀的時候,十字軍東征不再是為遠方人民而承擔的憐憫性使命了,而是不顧一切地守住基督教界生存的最後一片剩餘地了。歐洲人開始考慮伊斯蘭是否真正有可能最終實現它佔領整個基督教世界的目標。當時有一本最暢銷的書,就是賽巴思汀布郎特 ( Sebastian Brant ) 的名著 《愚人船》 ( The Ship of Fools ) ,在一章題為 「信仰的滑落」 中,裡面吐露出這種情緒:
我們的信仰曾經在東方很強,它曾經統治著整個亞細亞、摩爾人的土地和非洲。
但現在對我們來說這些土地都離我們而去。這讓最堅硬的石頭都為之悲痛 …
你發現我們教會的四姊妹,她們都是族長制的類型:
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安提阿 ( Antiochia ) 。
但她們都被喪失了,還遭洗劫。不久其領袖將會受到攻擊。
當然,那不是真正發生的事實。但也相差無幾了。1480年,蘇丹馬霍米特二世 ( Mehmed II ) 佔領奧特郎托海峽 ( Otranto ) 作為他侵略意大利的跳板。羅馬被疏散。然而,此後不久這位蘇丹就一命嗚呼,他的計劃也隨他而死。1529年,蘇萊曼大帝 (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 圍攻維也納。要不是一連串反常的暴風雨耽擱了他的進軍並迫使他捨棄許多的槍炮,那土耳其人奪取該城是必然無疑的事情。當時,德國也在他們的擺佈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