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輪胎.與升級謎思~詳細解說~~多看看有幫助的! [列印本頁]

作者: ^韶爺^    時間: 2010-7-2 00:24:14     標題: 輪胎.與升級謎思~詳細解說~~多看看有幫助的!

Sample TextSample Text


擺脫重拖與油耗的夢魘
輪胎升級以一級為限


一般人最擔心的問題是在輪胎升級之後,會帶來起步重拖與油耗增加的副作用,其實以多年的現場實作經驗來看,只要你買的部品夠高檔,其實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例如選購由Rays、Enkei所製造的輕量化鋁圈,購買類似Falken、Yokohama等重量較輕的日製輪胎等,都可以有效達到減輕「 簧下重量 」的目的,唯一的缺點是,這些高檔部品的售價往往是國產品的2~3倍,兩者兼顧的代價十分昂貴。一般的受薪階級實在難以負荷這些價格十分昂貴的進口部品,而為了同時顧及「 視覺系效果 」與車輛性能, 車訊建議讀者在輪胎升級時最好以一級為限,以三菱Virage iO為例,原廠配胎的規格為195/55R15,在動力沒有提昇的前提之下,沿用原廠鋁圈的最大升級尺寸為205/50R15,這是因為車廠為了成本考量,所配置的15吋鋁圈其寬度往往僅有6.5J,甚至是6J,這裡的數字代表鋁圈的寬度,單位是英吋。
各位可以計算看看,6.5J乘上25.4mm等於165mm,安裝胎幅195mm的輪胎已經算是「 一拜 」了,如果再將輪胎寬度ㄍㄧㄣ至205mm,那麼只有加速輪胎邊緣磨耗的速度罷了,對於過彎性能的提昇並沒有太大幫助。如果真要裝上205mm的寬胎,其鋁圈寬度至少得在7J以上,才能具有將胎面完全舒展開來的作用。
為了避免胎寬增加提高了轉向系統的負荷,另外一派的改裝則是朝向輪圈的「 inch-up 」著手,也就是維持與原廠相同的胎幅寬度,但卻換裝直徑大一級的鋁圈,藉以達到降低輪胎扁平率、減輕過彎側傾幅度的目的。同樣以Virage iO為例,195/55R15的輪胎規格在此升級為195/50R16,但胎幅維持不變的前提之下,輪胎扁平率由55降至50,較低的扁平率意味著較低的輪胎變形比率,當以同樣的車速過彎時,50系輪胎的路感肯定會比55系輪胎來得直接,但相對的,由於胎壁變薄,「 蹬 」到窟窿時50系的輪胎也比較容易掛點。
維持胎寬不變而僅升級鋁圈直徑還會遇到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找不到合適的輪胎規格可用,如Virage的195/50R16便是如此。翻翻各大輪胎廠的產品型錄,我們赫然發現生產這個規格的輪胎型號寥寥可數,大概只有橫濱輪胎的GP、米其林輪胎的Pilot Primacy等型號,生產這種規格的輪胎。特殊規格的輪胎不但價格較貴,而且萬一半路掛點,想找一條相同花紋的輪胎來更換恐怕是難如登天.
輪胎一律是黑色
生產學問大不同


不是我們在崇洋媚外,日本人做事情實在很用心,包括原廠輪胎螺絲規格、樣式、中心孔數據,甚至是輪胎總成與葉子板之間的距離,在技術手冊上都寫的清清楚楚。
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因此各位會發現近來的國產輪胎、鋁圈價格是直直落,某些大型汽車百貨甚至還會在週年慶時打出15吋輪胎加輪圈一組12888元,甚至16吋的組合也只要18888元,老實說,這個價錢實在便宜到不行,幾乎在業者的進貨成本邊緣,但對於這些促銷品的C/P值卻是心存質疑。
倒不是這些促銷品的安全性有顧慮,只是這些廉價品與高性能之間似乎有點距離,如果你平常開車循規蹈矩,沒有「 特殊需求 」,那麼這些促銷品你大可以用力地買,但萬一你是知名山路的常客,甚至是「 200俱樂部 」的榮譽會員,那麼車訊建議各位在選購輪胎與鋁圈時,便得特別注意它的速度等級。
我們之所以推崇日製部品,實在是基於日本廠商對於輪胎或鋁圈的安全規範十分重視,再加上日本人一絲不茍的民族性,因此日製產品通常在精密度與可靠性上都要比國產品來得出色。舉個輪胎的實際例子,國內某知名輪胎廠的產品近年來快速崛起( 它的產品型號均為阿拉伯數字,這樣講夠清楚了吧? ),標榜高性能與價格便宜的訴求的確搶走了不少進口輪胎的客戶,但經過個人實際使用之後發現,國產輪胎與進口知名品牌的輪胎,在「 高速域 」的性能上仍有一大段性能差距。
與同樣標榜高性能的倍耐力、德國大陸輪胎( 別再講西德了,這個國家已經消失十幾年了! )、普利司通、米其林等輪胎相較下,國產輪胎的高速性能就不若這些品牌來得可靠。除了環境的因素之外,在無數場大型國際賽事的經驗累積下,知名廠牌的產品不論是耐用度、性能持續表現甚至是高速平衡性,都有其過人之處。因此當讀者下次在選購輪胎之時,萬一心中再度浮起:「 為什麼同樣的規格,價格卻差這麼多? 」的念頭,這便是答案的所在。
輪胎升級五四三
心有旁鶩的照過來


由於車輛仍是絕大多數人的日常代步工具,因此在選購時必須將經濟性、耐用性甚至市場普及度列為考量因素,與賽車「跑完即丟」的設定截然不同。
一般來說,消費者在輪胎升級時,第一個考量的問題便是預算,車訊建議各位讀者,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應該先購買一組較高檔的鋁圈,而非換上一套黏到不行的熱融胎,道理很簡單,愈高檔的輪胎是愈不耐磨,尤其是賽場上的熱融胎,可能一場比賽下來輪胎就見底了!反之,一套好的輪圈不但可以提供極佳的真圓度,減少平衡鉛片的使用量,不幸蹬到窟窿時,它還能提供不變形的保障,萬一哪天真的看膩了,上網拍賣說不定還可以賣到不錯的價錢,反觀輪胎呢?落地之後一條賣1000元算是好價錢了。個人便是Enkei鋁圈的愛好者,車上裝的雖是10年前的老產品,可是仍有許多眼尖的內行人一眼就認出這組輪圈來自日本,頻頻詢問何時想出讓?這便是輪胎與輪圈之間最大的差異。
其次是輪胎升級的計算問題,以195/55R15的尺寸為例,195代表輪胎寬度,單位是mm。而55代表扁平率,單位是%,55即代表胎壁的厚度是胎寬的55%,而通常55系的輪胎還可以兼顧性能與舒適性,50系以下的輪胎行車就有點顛簸了。R則是Radials的縮寫,字義是輻射層輪胎,但目前幾乎所有的轎車用胎的胎面,都採用這種簾布層與鋼絲層混紡的設計,因此它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最後的15則是代表鋁圈的直徑,英國有一種公制的輪胎單位;195/55R390,這裡的390也是輪圈直徑,但換算之下它大約有15.5吋之多,因此兩者之間的規格並不相同,安裝時不可以混用。
至於輪胎升級時該如何計算?標準的輪胎升級前提是輪胎總高度不變( 或是圓周不變 ),因此輪胎寬度增加的同時,扁平率也必須同時降低,這樣才能維持輪胎總高度不變。
胎幅以10mm為一單位,也就是195、205、215、225等以此類推,扁平率也是以5%為一單位,由高而低分別為60、55、50、45、40等,胎幅升一級、扁平率也須降一級,輪圈直徑以1吋為升級單位,也就是15、16、17等,每升級一吋,扁平率也得降低5%,因此195/55R15的輪胎在胎幅與輪圈直徑各升一級的前提下,扁平率便必須下降兩級,因此標準的升級規格為205/45R16。但有些標準升級規格在市場上找不到,因此在算出升級規格之後,還是得對照輪胎廠商所提供的產品規格一覽表來選定適合的輪胎花紋。
至於鋁圈也大有文章,除了單純的直徑升級之外,還必須考量中心孔與PCD是否為專用型號以及X距、offset值等因素。
中心孔決定了輪圈中心是否與輪轂中心吻合,如不吻合,就必須加套「 中心軸套 」,許多車速一提高、方向盤便會抖動的狀況,便是因為中心孔不吻合所致。PCD孔距便是俗稱的輪絲孔距,目前國產車大多為5孔100、5孔114.3以及4孔100等,所謂的114.3或是100是指螺絲孔中心的長度,其單位是mm,通常螺絲孔距愈長,輪圈的荷重量也就愈高,例如BMW車系的5孔120,其輪圈荷重強度就要比國產Camry的5孔114.3為高。
X距( X factor ) 是比較少人注意的數據,它是指輪圈、輪轂接合面至爪狀物的距離,它有何作用?當你打算升級多活塞卡鉗時,輪圈內部有沒有多餘的空間容納煞車卡鉗?便是由X距來決定的,因此如果你有升級煞車系統的打算,X距便是選購輪圈時必須考量的因素之一。
最後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offset值,它是指輪圈、輪轂接合面至輪圈幾何中心的距離,單位一樣是mm。絕大多數的轎車輪圈offset值大多在35~42之間,只有四輪傳動車型專用鋁圈會出現0甚至是負值的offset,因為它要讓輪胎盡量外張,藉以提供更大的接地面積,但相反的,offset值愈小,車輛的迴轉半徑也會隨之增加。
通常offset必須和鋁圈寬度一起列入考量,鋁圈的寬度愈寬,其offset值通常也愈大,因為這樣才能確保輪圈不會打到葉子板與輪弧內側,我們以喜美車系為例,它換裝15×6.5J的輪圈時( 輪胎規格195/50R15 ),輪圈的offset值約在35~38之間,而升級至16×7J的輪圈( 輪胎規格205/45R16 ),其offset便增加到40~43左右,安裝最誇張的17×7J鋁圈時( 輪胎規格205/40R17 ),它的offset值變得增加至45甚至48之譜,因為這樣才能確保方向盤切到底時,輪胎不會「 掃 」到輪弧內側而輪胎也不會過於外凸。這些看似複雜的升級要領只是提供大家作為一種常識與參考依據,其實只要挑對店家,大可不必算得如此辛苦。
Offset值也有正負之分
絕大多數的轎車輪圈其Offset值多在35~45之間,這代表輪轂固定面與輪圈幾何中心線的距離為35~45mm,換句話說,消費者只要選購Offset較小的輪圈,便可以達到「 墊寬輪距 」的目的,但前提是輪胎不能磨到車體。只有在4×4的領域中,才會出現負Offset值的情況,因為這些越野車為了強化越野性能,不惜將輪胎墊出以求得最大接地面積,但相對的車輛的迴轉半徑也會因此大幅增加。
國內常見改裝車數據一覽表
廠牌 車型 輪圈規格 輪胎規格 中心孔 螺絲樣式 葉子板間隙
Ford Laser 13×5J(45)4-100 175/70R13 前:54.0×24
後:54.0×17 Taper & 21 前:-33(-22)
後:-33(-22)
Telstar 14×5.5J(50)5-114.3 195/65R14 前:67.0×13
後:67.0×22 Taper & 21 前:-23(-12)
後:-26(-13)
Honda Accord
(五代) 15×6J(50)4-114.3 205/55R15 前:64.0×25
後:64.0×14 Round & 19 前:-16(+2)
後:-25(-8)
Civic(七代) 14×5.5J(45)4-100 185/70R14 前:56.0×14
後:56.0×22 Round & 19 前:-18(-)
後:-26(-5)
Civic(六代) 15×5.5J(45)4-100 195/55R15 前:56.0×16
後:56.0×15 Round & 19 前:-11(-)
後:-23(0)
Civic(五代) 15×5.5J(45)4-100 195/55R15 前:56.0×16
後:56.0×10 Round & 19 前:-17(-)
後:-26(-8)
CR-V(一代) 15×5J(50)5-114.3 205/70R15 前:64.0×11
後:64.0×6 Round & 19 前:-9(+10)
後:-23(+8)
Mazda Premacy 14×5.5J(45)5-114.3 185/65R14 前:67.0×23
後:67.0×27 Taper & 21 前:-23(-21)
後:-21(-10)
Tribute 16×7J(45)5-114.3 235/70R16 前:67.0×17
後:67.0×35 Taper & 21 前:-28(+9)
後:-31(+21)
323 14×5.5J(45)4-100 185/65R14 前:67.0×23
後:67.0×26 Taper & 21 前:-25(-23)
後:-25(-14)
Mitsubishi Galant 15×6J(46)4-114.3 195/60R15 前:67.0×36
後:67.0×9 Flat & 21 前:-13(+6)
後:-30(-6)
Lancer(註1) 14×5.5J(46)4-100 175/70R14 前:56.0×33
後:56.0×18 Taper & 21 前:-24(-12)
後:-33(-14)
EVO Ⅵ 17×7.5J(38)5-114.3 225/45R17 前:67.0×34
後:67.0×30 Flat & 21 前:-19(-3)
後:-29(-5)
Nissan X-Trail 16×6.5J(40)5-114.3 215/65R16 前:66.0×36
後:66.0×26 Taper & 21 前:-19(-4)
後:-14(+6)
Q-RV 15×5.5J(45)5-114.3 195/65R15 前:66.0×29
後:66.0×13 Taper & 21 前:-13(+3)
後:-15(+6)
霹靂馬 14×6J(45)4-114.3 195/60R14 前:66.0×36
後:66.0×32 Taper & 21 前:-14(+5)
後:-24(-7)
March 13×5J(45)4-100 155/70R13 前:59.0×25
後:59.0×34 Taper & 21 前:-31(-16)
後:-49(-31)
Cefiro(A33) 16×6.5J(40)5-114.3 215/55R16 前:66.0×36
後:66.0×32 Taper & 21 前:-19(-4)
後:-36(-18)
Sentra(註2) 15×6J(40)4-114.3 185/65R15 前:66.0×33
後:66.0×30 Taper & 21 前:-12(+1)
後:-34(-14)
Subaru Impreza GC8 16×7J(53)5-100 205/50R16 前:56.0×15
後:56.0×19 Taper & 19 前:-10(+14)
後:-19(0)
Impreza GDB 17×7.5J(53)5-100 225/45R17 前:56.0×15 後:56.0×19 Taper & 19 前:-8(+5) 後:-19(-2)
Legacy GT-B 16×6.5J(55)5-100 205/50R16 前:56.0×16
後:56.0×11 Taper & 19 前:-13(+1)
後:-17(+1)
Suzuki Solio 15×4.5J(45)4-100 165/55R15 前:54.0×14
後:(-)×17 Taper & 19 前:-23(-12)
後:-29(-14)
Toyota Altezza 17×7J(50)5-114.3 215/45R17 前:60.0×9
後:60.0×26 Flat & 21 前:-9(+7)
後:-21(-1)
Corolla 14×6J(45)4-100 185/70R14 前:54.0×31
後:54.0×10 Taper & 21 前:-20(-11)
後:-34(-15)
Camry GOA 15×6J(45)5-114.3 205/65R15 前:60.0×27
後:60.0×9 Flat & 21 前:-15(-6)
後:-34(-13)
資料來源:Enkei Matching Data Book
註:上述輪胎規格為日本當地配備,與國產車型略有出入。
註1:此為現行Lancer規格,其他代車型技術手冊僅列出EVO車款資料。
註2:Sentra在日本當地稱為Bluebird,其底盤與國產車型略有不同。
輪圈各部名稱
1. 輪圈寬度:通常以5.5J、6J、7J表示,單位為吋,通常安裝胎幅185的輪胎需要5吋的輪圈寬度,195需要6吋、205需要6.5吋,215的胎寬則需要對應到7吋寬的鋁圈。

2. 輪圈直徑:有12、13、14、15等規格,單位為吋,目前市售車輛已有配置20吋輪圈的車型,如Infiniti FX35、BMW X5等。

3. PCD值:即輪胎螺絲所形成的圓的直徑,單位為mm,國產車通常為100、114.3,歐洲車則比較特殊,包括愛快車系的98、Volvo的108、BMW的120以及M.Benz的112。

4. 中心孔:用以確保輪圈幾何中心可以和輪轂幾何中心吻合,如此一來車輛在高速行駛時方向盤才不會出現抖動的現象。

5. 幾何中心線:輪圈最重要的參考數據,包括計算offset值、與葉子板之間的距離淨值等,都必須參考這項數值。

6. Offset:輪轂固定面與幾何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它最重要的作用在確保輪胎不會磨到車體。

7. 輪圈壁面:用以支撐輪胎胎面,並吸收來自路面的衝擊。

8. 輪圈肩部:與輪胎胎唇緊密結合,提供良好的氣密性以建立起胎壓。

9. 輪圈碟面:某些輪圈的爪狀物會突出於碟面的垂直線之外,如此輪圈便無法受到輪胎的保護,停車時稍有不慎便可能傷及圈面塗裝。

10. X距:改裝多活塞卡鉗一定要考量的數據,否則可能會出現輪圈碟面與煞車卡鉗相互摩擦的情況。

~~~~~~~~~~~~~~~~~~~~~~~~~~~~~~~~~~~~~~~~~~~~~~~~~~~~~~~~~~~~~~~~~~~~~~~~~~~~~~~~~~~~~~~~~~~~~~~~~~~~~~~~~~~~~~~~~~~~
以上對輪胎升級規格等等~的問題有疑問的大大們~希望能幫上你們!!要買車~~也要學會懂車~更要學會如何愛車!!~
~~多看看多問問~對你或你的寶貝車~都是好事!!

《 本帖最後由 690923 於 2010-7-2 00:26 編輯 》
作者: 無敵砲王    時間: 2010-7-2 14:44:20

多謝版大的提醒~
我差點就錯改  可是我家是開Altis  02年的  原廠鋁圈只有14吋而已
我是想一次就改16吋的  而且空間也夠
其實我甚至想改成VIP風的  但油耗與後續實在太麻煩  只好就此打消念頭啦~
作者: st7865    時間: 2010-7-4 00:15:22

其實只要選對輕的輪圈 重拖其實試不會發生的 像小弟我開的是2006年 BMW 325i 原廠尺寸 205.55.R16 我換成前 235.40. R18  後 265.35.R18 換完以後單顆輪圈+輪胎比原廠16寸輕了差不多10磅 所以0-100公里還是維持在差不多原廠7.5秒左右:)  
講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說換輪圈要換大其實可以 只是要慎選就可以了
作者: 響馬    時間: 2010-8-9 19:14:38

大大你講的好詳細   謝謝啦
作者: love55    時間: 2010-8-17 22:41:57

感謝大大.讓我受益良多.讓我對輪胎又多了解一些啦.感謝
作者: ake183    時間: 2010-8-18 19:33:30

大大講的很好喔....讓我們有增進了許多知識
作者: 飯也直樹    時間: 2010-8-24 23:27:51

受益良多!!!!

輪圈與胎皮的LEVEL相反的搭配還真是蠻特別的

不過也要看個人的需求....過一陣子我也要升級我的"輪鋁"了

NEW MAZDA 3
205/55/R16

打算要升級為-215/45/R17

屆時會將板大的專業資訊考慮進去
作者: peed48    時間: 2010-8-25 14:46:10

非常用心的一篇文章~~感謝大大的分享....受益良多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