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南海普陀山-南海觀世音菩薩(88p)
[列印本頁]
作者:
冰琉塵
時間:
2010-7-10 21:56:22
標題:
南海普陀山-南海觀世音菩薩(88p)
普陀山三大寺之普濟寺介紹(前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座落於靈鷲山麓。i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日僧慧鍔請五台山觀音像歸國,因風阻上岸與山民張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觀音。後梁末帝貞明年間 (915-920年),由“不肯去觀音院”擴大為寺,後遷到現在這個地方的(一說最早的不肯去觀音院即建於此地)。宋代先後改名為“五台圓光寺’’與“寶陀觀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實行海禁,命湯和進山燒殿毀佛,並將僧人遷到明州棲心寺(今寧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廟被毀,寶陀觀音寺也未能倖免。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派太監張千來山擴建寶陀觀音寺於靈鷲峰下,並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廟規模宏大,一時甲於東南。康熙八年(1669年),荷蘭殖民者入侵普陀,該寺除大殿未毀外,其餘均蕩然無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並賜額“普濟群靈”,始稱“普濟禪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擴建殿堂及用房,寺廟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進入普濟寺一般都要經過一個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門,高約20米,柱上橫楣雕刻有精緻的雲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說這是皇帝立下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普濟寺前有一個廣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於明代。池上築橋三座。中間一座,橋面平闊,北接著普濟寺的正門,南銜御碑亭。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周圍玉液擁抱,粉牆環繞。夏日荷花盛開,綠葉田田,紅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賞,憑欄臨風,清香撲鼻,頓覺暑氣全消,令人心曠神怡。橋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與海印池相連。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豎雍正所書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寬1.5米。碑文記載普陀山歷史,碑額上雕龍栩栩如生,書法遒勁剛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謂雙絕,碑極名貴。東面一座為拱橋,稱永壽橋,長40米,寬7.5米,高6米,系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所建。橋上石欄柱頭,刻有獅子40座,形態各異,生動逼真。石橋古樸典雅,為雕刻中的珍品。橋前有菩薩牆影壁,上書“觀自在菩薩”五個大字,字高五尺,蒼勁有力。相傳觀音菩薩悲智雙圓,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牆旁刻有《心經》,頌云:“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西面一座為長堍拱橋,四隅鏤有龍首,逢雨水從龍嘴噴出,似裊裊輕煙。蓮花池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每年六月蓮花盛開,池中樹影、亭影、橋影倒映,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夏夜入靜,荷香沁人,池中銀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蓮池夜月”,令人流連忘返。
普陀山三大寺之法雨寺(後寺)
普陀山法雨寺又稱後寺,在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距普濟寺2.8公里,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佔地33408平方米,現存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台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後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緻生動,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贊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後毀於戰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後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 “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
普陀山三大寺之慧濟寺介紹(佛頂山寺)
慧濟寺俗稱佛頂山寺,初建於明代,全寺佔地20畝,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座落於普陀山佛頂山上,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該寺因山制宜,佈局包括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廂房相擁,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味,為其他禪林所少見。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
俗稱佛頂山寺,初建於明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庵為寺。光緒時又大加建,並經朝廷批准請得 藏經及儀仗,欽賜景藍龍缽、御制玉印等。從此,一切規制與普濟、法雨鼎峙。全寺建築別具一格,依山就勢,橫向排列,殿堂寬敞壯麗,整座寺院深藏於森林之中,以幽靜稱絕。大雄寶殿蓋彩色琉璃瓦,陽光之下光芒四射,形成“佛光普照”奇景,煞是壯觀。
全寺佔地20畝,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天王殿傍山而建,與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兩邊由阿難與迦葉侍之,大殿兩廂各有10尊塑像,是傳說中的“二十諸天”,後兩側供奉千手觀音木雕像。寺內還保存有御印三枚,分別為明萬曆年間銅印,清乾隆六年(1795)金印,嘉慶元年(1796)玉印。普陀山以“海天佛國”享譽海內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無極玉皇上帝
作者:
色手座
時間:
2010-7-11 03:58:49
看電視介紹過,
如果從側面看這座島,
很像一個觀音的臉側面,
大家可以運用想像力看看是否很像.
作者:
蔡小白
時間:
2014-12-15 19:03:51
有生之年應該到普陀山朝聖...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
作者:
haydenwong
時間:
2014-12-17 14:28:27
阿彌陀佛!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