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討論 三國名將 姜維
[列印本頁]
作者:
沾沾
時間:
2009-4-6 22:34:41
標題:
討論 三國名將 姜維
姜維 (204—263年)
字伯約
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
227年,蜀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他為曹魏天水郡參軍。與蜀軍交鋒時,多次識破諸葛亮的計謀,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因而被諸葛亮視作人才用計收降。姜維投降蜀國後,諸葛亮對他加以培養和重用,年僅27歲就封侯拜將。官拜義將軍,封陽亭侯。據《三國誌》記載,諸葛亮對姜維評價很高:「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向蜀國後主推薦姜維任職中監軍、徵西大將軍。後跟隨諸葛亮多次參加北伐,營中用計,陣上斬將,多次立功。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他繼而成為諸葛亮既定的接班人。234年諸葛亮死於五丈原,臨終時將畢生所學兵法授予姜維。姜維接過諸葛亮的班後,蜀國後主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
從247年至蜀國滅亡,姜維共九次北伐中原,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互有勝負,曾將司馬昭圍困於鐵籠山,幾乎使司馬昭隕命。由於姜維多年勞師動眾,致使蜀國國力加速衰弱,並最終於263年為魏國所滅。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名將軍
也是三國時代中 少數可以擊敗諸葛亮的人
他 深得諸葛亮信任 得他兵書親傳
可惜的是 諸葛亮也把他那好戰的信念也傳了給他
蜀國就在他們兩個"師徒"連年爭戰的情況下
傷民又傷才 也無力對抗魏國的大軍
就這樣 一個三分的局勢
又分為二了 從此
到孫皓降晉 ...
《 本帖最後由
黑色爵士
於 2009-5-26 23:29 編輯 》
作者:
jk791116
時間:
2009-4-7 22:07:00
蜀國姜維
蜀國後期少數的領兵將才
接連與蔣琬 費禕等大臣合作努力光復漢室
而劉禪的無能也剖析出北伐的失敗
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劇本才能造就出一個英雄
直到後來黃皓的讒言使得蜀國投降
姜維憤而拔劍揮石 痛哭流涕
而他投降魏國後也不忘復蜀
與鍾會合作煽動他與鄧艾的感情
而最後他也壯烈犧牲 如果他能早一步生在亂世
又何不嘗能開創自己的大業呢?
作者:
天草翔也
時間:
2009-4-7 22:28:49
馬謖 的確是 諸葛亮的第一接班人.(依正史"三國志"記載)
而不料因違反軍令.使得 諸葛揮淚斬 馬謖.
而 姜維其實歷史對他仍有爭議!
正面的有三國志郤正說姜維:『位居國之上將,群臣之首,但屋宅十分簡陋,也沒有多餘的資財和妾室,家中沒有聲樂娛樂之物,穿衣、出行及日用都很簡樸,飲食上也很節制,薪水也都隨手用光;姜維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刻意的表現的清廉高尚,而是滿足於這樣的待遇,沒有多餘的奢求罷了。評價一個人,如果以『成敗論英雄』,都認為姜維投降於漢,最後被殺死和家族滅亡是失敗的,而不考慮其他方面,這是有春秋褒貶人物的本義。像姜維這樣好學不倦,樸素清廉的人,實在可以稱得上是三國時期的傑出人物。』。
負面的有東晉孫盛:『世人雖然有百種行徑,做萬種不一樣的事,但是忠孝義節卻是百行的冠冕也。姜維是魏國人而外奔蜀漢,違魏君徇私利,不可說是『忠』;捨棄老母,不可說是『孝』;害加舊邦魏國,不可說是『義』;國亡而不死難,不可說是『節』;且沒有德政而疲累地驅馳人民,身負抵禦外侮的任務而使國土失守,又不能說是『智勇』。這六樣美德,姜維一個也沒有。魏的叛臣,又有亡漢的亂相,而郤正卻說姜維是人的儀表,真不知道為什麼。縱使姜維好讀書而謙卑,又和強盜分財的義氣,因富貴了而怕死才投降一樣?』
就好像 吳起(戰國時衞國左氏)以前教科書有學到"慈烏夜啼"( 白居易 作)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 翻譯 *以前有位名叫吳起的人.母親去世竟不奔喪.哀嘆這類的人.他們的心真是禽獸不如啊!
而歷史也掩蓋了他的成就.曾經與孫子齊名為吳子.另有<孫吳兵法>之稱.
但是自古以來本是忠義難兩全!東晉 孫盛. 白居易可能也沒去考慮到當時的情況.
當忠君愛國的人捨棄了"孝".為的還不是保衛國土.這也是古人有爭議的地方!
就好像 沒有國哪裡還有家 的意境相同.而戰國時期.也有許多本是舊邦(以前的國家)
轉而為敵國的英雄.例如以三國來說 龐統.馬超...等他們也曾是吳國.魏國的國民.
不過 姜維身分就很特殊.因為在戰亂時期.後期又被當主拋棄.然後兵變被駐守蜀國的魏軍殺害.
而又自古 成為王 敗為寇 這樣的理論給抹殺了他的成就.
而其實 姜維 稱的上是 中國的悲劇英雄之ㄧ
作者:
qq22324596
時間:
2009-4-12 20:22: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朋友二號2
時間:
2009-4-14 07:50:04
不太熟讀他的歷史
但一般玩遊戲都想先錄用他
因為他的武力和智謀都很高
作者:
qsc96
時間:
2009-4-22 01:32:30
三國到了末期 幾乎沒什麼大將
故姜維漸漸可以展頭露面
最重要的是他不會因自己受到重用或有點本事而驕縱起來(比馬謖好太多了)
東晉孫盛之語參考參考
照這樣一說 司馬懿世代未忠於魏 曹丕未忠於漢 孔明也沒投靠劉表.........
如果他一開始未曾在魏國當官 談何不中?
作者:
孤星雨
時間:
2009-8-24 22:00:37
標題:
諸葛亮的繼承人-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穀縣)人。父姜炯,天水郡功曹,後死于戰場,姜維任參軍。西元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奪取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鎮守天水的魏將薑維歸附蜀漢,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西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代。從文字上看,古代"羌"、"薑"字形相近,一音之轉。
姜維的一生為蜀漢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歸附蜀漢後曾先後四次隨諸葛亮出師北伐,立下了許多戰功。諸葛亮逝世後,他從容鎮定,有條不紊地整頓軍馬安全撤退。費禕死後,他總攬軍權,曾先後多次出兵北伐,決心完成前人未竟事業統一天下。直到劉禪投降,西蜀滅亡後,他還想利用鍾會復興蜀漢,可見出他忠於蜀漢的堅定信念。
另外,姜維在繼承相貫徹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方面,也作了許多努力,有一定貢獻。諸葛亮死後,薑維為涼州刺史。西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變亂,薑維率兵前往平定。隨後又出兵隴西、南安、金城一帶,大戰魏將郭淮、夏侯霸於洮西。這兩次出兵,他都注意貫徹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撫了少數民族,調整了民族關係,實現了民族團結的願望。
有人說,諸葛亮特別器重薑維,除了姜維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為姜維是少數民族將領,熟悉民族地區的人情世俗及自然形勢。重用他不僅有利北伐,而且體現了"和夷"政策。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看姜維,往往會讓我想起豫讓,春秋俠烈之風的代表。豫讓原是晉大夫智伯的門客,智伯被政敵趙襄子所殺,豫讓吞炭紋身髡發漆面欲為智伯報仇,兩次行刺趙襄子卻都沒成功。襄子問他:“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慨然道:“我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當國士報之。”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司馬遷安排了趙襄子爲這個回答“喟然歎息而泣”,到了他的《報任少卿書》他寫了另外一句話,一句流傳千古、氣沖牛斗的話:“士為知己者死”。
這裏不再僅僅是門客與主人、臣子與國君的關係。俞伯牙是瑤琴聖手,鍾子期是一介樵夫,但只為了一聲“高山流水”的讚歎,音樂大家為山野村夫砸了琴。無論是黃發還是垂髫,無論是位卑還是官盛,甚至哪怕你已過了奈何橋,在豫讓心裏,在司馬遷心裏,在一切配得上“士”這個稱號的人的心裏,“知己”二字永恒的重量讓天地間的一切都顯得黯然無光。
還有一種說法是“士為知己者用”,這其中的區別並不大,用也好,死也罷,其背後都是同一股熱血翻湧,真正的“士”不會在乎他是被用還是驅死,只要目的是為了“知己”,他的選擇就是九死不悔。
“士為知己者死”,縱觀姜維一生,正是這句話最忠實的注腳。
劉備白帝托孤時對阿斗說:“汝事丞相如父。”而事實上後主與諸葛亮之間卻遠無“相父”一詞表面的親近,可能是畢竟有著君臣的界限,也可能是個性不合,卻不想,六年後,48歲的諸葛亮遇上了年方27歲的姜維,那年是建興八年,是姜維乃至整個蜀漢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姜維以魏國降將的身份投效了諸葛亮,兩人一見如故,既打消了姜維原先不得已而降蜀的勉強,也引發了諸葛亮對培養後備力量的心願。《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多次在給蔣琬、張裔等朝廷重臣的書信中稱述姜維,這對品評人物向來謹慎,絕少美譽的諸葛亮之詞的諸葛亮而言是極爲罕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是把這種信重之情加以敷衍,讓諸葛亮在處遇時便有“教授平生所學”的感慨;臨終時又託付兵書,諄諄相囑。元《三國志白話》則明點出“維拜武侯為父”,以至使的明朝散文大家李贄批點姜維“又一孔明”,稱其為諸葛精神的傳人。而直至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他的獨子諸葛瞻也還只是個不經人事的8歲孩童,因此,可以說是這種情如父子的關係奠定了蜀漢軍政兩代領袖之間的信契。諸葛亮發現人才:把姜維從魏國邊境的一個微末將領的地位提升爲輔漢將軍,當陽亭侯;培養人才:此後6年北伐中,任姜維為中護軍,時有共商軍中大事的采決;重用人才,把蜀漢三軍的重擔交付給羈旅中歸降的姜維,而那年姜維也不過33歲。諸葛亮的識才、愛才、信才、用才勾劃出“知己”二字的全部意蘊,再加之親如父子,密如師徒的感情交織,使姜維把整個後半人生義無返顧交付給諸葛亮的夙願:收復中原。
姜維是士,因此,他在搖搖欲墜的王朝裏獨力苦苦支援大局;在浮華的世俗裏守者清素的本心,忍著得志小人的頤指氣使;受著昏君莫名的冤屈。悲憤難耐了,引兵退往遝中去屯田,原離你們的構惡和懷疑總可以了吧。他忽略,或者說是根本沒考慮過一條道路--權臣的道路。
劉禪的才能不如周成王,劉禪的風骨不如高貴鄉公,他的君權被諸葛亮架空了十二年之後,蜀漢的政治土壤上是極容易誕生出又一個周公,又一個伊尹的;或者又一個曹操,又一個司馬昭的。而放眼朝野內外,有名望,有實權,有地位,有兵勢,除了姜維亦不做第二人想;況且他本是魏人,迫不得已而降蜀,進則擁兵自立,退則挾天子以令諸侯,遠有曹操,近有司馬,鮮活的例子就在眼前,但姜維,到底還是沒有這麼做。為了他心中的士道,更為了“知己”二字。於是,他為了一句褪色的遺言九伐中原,而放任朝中大權於不顧;他為了一個腐朽的王國嘔心瀝血,卻招來窮兵黷武的責難;他為了一腔熱血酬答知己的熱血,苦心經營,反落得身死宗滅的下場。姜維的北伐動力和諸葛亮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他生長在曹魏統治較為穩定的北方,劉漢的正統觀念也相形淡漠,蜀國政權於他並沒有特殊的恩典,劉家宗室於他也缺乏休戚相關的命脈維繫。諸葛亮是創業者,他不過是個守成者,守成對他而言是盡為人臣子的本分,更是為士為知己的報恩。姜維最明確而最堅定的目標是為諸葛亮遂願,而非為蜀漢江山立業,他效忠蜀漢很大程度只因為諸葛亮在蜀漢。由是,他的九伐中原,石營勒兵無可避免地帶上了異化的機械性。一而再,再而三,重復到了最後,行為的全部意義幻化在了過程中,而行為的真正目的卻忽略為虛無。我有時會想,如果姜維真能實現諸葛亮的夙願,克服中原,一統天下,那麼此後他又將如何定位自己,他始終把自己置於諸葛亮的精神支柱下,在自身的生命中打下了非己性的深刻烙印,一旦支柱消失了,烙印褪除了,他將何去何從,清末大儒王靜庵先生激起的水聲猶在時空中回響,象徵著為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文明的殉葬。因此我又慶倖,姜維到底沒有實現諸葛亮的願望,這是一個王朝,一個政權,一個信念的不幸,但卻是姜維本人不幸命運的大幸。
老子有兩句很著名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天水城外,受到臥龍賞識,得蒙知遇之恩的姜維是幸運的,他得以開始能展示自身的才能,真正踏上前景燦爛的仕途;但那時,沈浸在幸福之中的姜維沒有意識到,這種幸運將堆積成一種大不幸,使他走上了一條悲慘的不歸路。炎興元年,蜀漢亡國。劉禪敕命,姜維不得已而降魏獎鍾會,偽與聯結,意欲複國。史載,他與鍾會出則同車,坐則同席,把酒言歡,情愛日密。只是,誰也無法知道,在著背後姜維真正的心情。他不為自己成了亡國之將而沮喪,反是因為辜負諸葛亮的信託而慚傷;他不會為忠義二字就那麼簡單地殺身成仁,他記住的是一句話:將以有為也--蜀漢雖亡,但他肩上的重托並沒有消失,他的奮鬥還要繼續進行下去,於是,他寫密表給後主:臣定使日月幽而複明,社稷危而轉安,這不僅是向後主的承諾,更是他堅持士道的宣言。“士爲知己者死”,這句話足以解釋此後姜維的一切行為。他不會投降,不去退隱,不能自殺。北地王在祖廟自盡,那只是憑著血氣之勇的逃避;郤正在舞筵前落淚,那也不過是故作姿態的感傷,逃有什麼用,哭有麼用?!蜀漢亡了,幾滴血,幾點淚,就能令它複國嗎?當然不能!姜維深深意識到這點,他要的不是虛名的忠烈,他該做的是如何去酬答知己的願望。囚禁鄧艾,巧說鍾會,他選擇了最艱險難行的方法,成則名揚千古,敗則身死宗滅,非但身死宗滅,他甚至將被扣上不忠和叛臣的稱號,真正的用心良苦卻沈埋于邈邈時空。也幾乎如此,要不是常璩的《華陽國志》,這段歷史將永遠沈冤莫白。姜維只犯了一個錯,他高估了鍾會的能力,結果導致全局失控,鍾會的叛亂徹底失敗,他的從中取事也因而成了水月鏡花。《三國演義》中姜維見大勢已去,遂于亂軍從中仰天長歎道:“吾計不成乃是天命!”而拔劍自刎。《世說新語》則補充了血淋淋的一筆:維妻子皆伏誅;維死時見剖,膽如鬥大。這無疑是整部三國中最悲慘的死法了。但也許姜維寧可選擇這樣的結局一千次,也決不會選擇苟安於世而壽終正寢。江懷庭詩賦姜維:“斗膽盡儲亡國恨,九泉應訴武鄉侯。”姜維雖未完成諸葛亮的遺願,但畢竟無愧於心,無愧於知己,無愧於士道,他帶著復興蜀漢的願望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因而,從某種意義而言,蜀漢精神的滅亡並不在後主輿棺出降的剎那,而是在姜維悲壯自刎的瞬間,只不知當他處於生死交界的那個片刻時,他的眼前是否會重又浮現諸葛亮的音容笑貌。
魏晉交替的時期是士風衰微的黑暗時期。幾乎就在姜維最後一次兵伐中原的同時,一個不羈的文人集團:竹林七賢沖散了這片黑暗,在史冊上重新定義了“風骨”二字。他們是士,可惜他們沒有知己可以顯示自身價值的沈重,可以把瀟灑摻揉入動人心魄的悲壯,依次,他們只能算通脫的名士,不能算負重的俠士。
還有一點要提及的是姜維的起止生活,郤正評論為“清素節約”,這與諸葛亮“內無餘帛,外無贏財”的風格很是相似:他們二人同樣位及人臣,卻都以儉持身,不靡不奢,這也正應了諸葛亮著名的那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是《誡子書》中的話語,諸葛瞻有否心領不得而知,姜維倒是真正意會了。
聽說浙江蘭溪的八卦村,內居諸葛亮的後裔,外居姜維的後裔。姜維的宗族盡滅,這自是不稽之談;更何況,本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狹烈何期成為世代賣身的家奴,姜維地下有知,亦當相斥。
===心得===
沒辦法遇明君發展所長呀 賢臣渴望遇明君
蜀漢的結局真是令人每次看都覺得很可惜
懷抱大志與一切的努力終不能改變一切
但是對於自己已經可以問心無愧盡力了
只是都敗在小錯誤能鑄成大錯失算了
縱有沖天的才情...
還是阻擋不了時代之輪的運轉,,,
作者:
p6514200
時間:
2010-7-23 12:32:44
標題:
煮酒話古人之姜維
自小時看三國起,雖然最喜歡的三國人物是張飛,其次諸葛亮,但是最注意的卻是姜維,因為他是一個悲劇性人物的關係吧。
姜維,字伯約,天水人氏,早年在曹魏的朝廷裡就職,在平叛羌、戎之亂時,(隨便說一下,羌、戎當時的少數民族只需三國之一國中邊境幾郡就可鎮壓,可見之後的五胡亂華完全是司馬家八王之亂自相殘殺的結果。)戰功積累至中郎。之後在諸葛亮北伐時,他和天水 太守一起出行抵抗,沒想到當時太守聞蜀軍到來諸縣回應,開始疑神疑鬼,懷疑姜維他們會對自己不利,然後就跑回上邽,薑維他們一看,跟著追去,到了上邽,自然表白了一番,但是太守不相信,姜維又跑到其他地方去,估計那地方的守將也得到了天水太守的通告,以為姜維是叛徒,也不接納他。跑來跑去,魏國不相信他,薑維沒辦法這才投降了諸葛亮。
這裡有一個大疑團,為什麼太守懷疑姜維,不會是無緣無故的,但是姜維那時的舉動也不像是已經投靠蜀漢的人,所以之後三國演義裡就利用這謎團,把這件事安排成諸葛亮設計陷害薑維,不過從史實上看不太像,假如諸葛亮真這樣做,薑維一定心裡有塊疙瘩,所以這樣看估計還是天水太守太多疑,白送給蜀漢一員大將。正因為是曹魏不納薑維,再加上蜀漢一般被認為是三國正統的緣故,所以薑維的投降蜀漢的舉動並沒有被世人唾棄。
諸葛亮這次北伐因為街亭之敗功告垂成,但是他對於姜維卻是很器重,「亮辟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又推薦給自己已經選好的接班人蔣琬等人,還引見給後主。對一個年輕的叛將如此垂青,可見薑維確實有過人之處,而諸葛亮的垂青,也讓姜維一下就從曹魏的地方小將一下成為蜀漢中樞的一份子,之後的蜀漢政權都是在諸葛亮以及他所重用的人才掌握之中,而姜維之後就漸漸成為了蜀漢的頂樑柱,而且一心忠於蜀漢,早年效力的曹魏已經成為他致力討伐的對象。
不過在諸葛亮死前,因為他的光輝過甚,姜維並沒有得到過多的表現機會,雖然他的官已經陞遷到中監軍、征西將軍。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諸葛亮的光輝太巨,我們有時看三國演義的話常常會看到諸葛亮命喪五丈原就看不下去了,(有時看到劉備曹操死就看不下去也有)所以諸葛亮死後的三國和諸葛亮死前的三國受到的關注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對前三國時代的人物常常是耳熟能詳,但是後三國時代,知道的人就遠遠不及前三國時代了,而其實後三國時代那些大將謀士的實力完全不亞於前三國時代。
話回到薑維身上,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並不是馬上就掌握兵權的,先是蔣琬後是費禕主持朝政,這期間,姜維一直作為軍事主將,在漢中西北一帶作戰,積功甚巨,當為蔣琬費禕之下第一人。蔣琬費禕死後,他升任為大將軍,已經掌握了蜀漢軍務大權,由曹魏一小吏成為蜀漢大將軍,蜀漢對其確實不薄,而薑維對蜀漢也是盡忠職守,忠心耿耿。
說到這裡來個小插曲,大家不知還記得有夏侯霸這個人嗎?他是夏侯淵之子,老爸被蜀漢人殺了,他對蜀漢自然是深惡痛絕,之後還在蜀漢和曹魏的前線作戰,和薑維還直接作過敵人。不過司馬家奪權之後,要夏侯霸和他侄子征西將軍夏侯玄回京,因為夏侯家和曹家關係密切,這樣做自然是要剷除夏侯家的勢力了,結果夏侯玄回去了,夏侯霸越想越害怕。(他想的還真對,夏侯玄回去不久就被殺了,這樣還不如和夏侯霸去蜀漢。)跑到和自己有殺父之仇的蜀漢那裡去了,去蜀漢那還是因為夏侯霸有一族妹在撿柴時被張飛搶去做媳婦了。(看來這族妹沒受到夏侯家什麼好處啊,居然要去撿柴,還撿到敵人地盤那,真懷疑是去做內奸的,不過張飛搶撿柴的做媳婦,這個MM一定很漂亮了,要知道史實上的張飛可是會一手好書法擅長美人畫的白麵將軍啊。)後來張飛這媳婦生了兩姐妹,姐妹花都給劉禪做老婆了。(有一手,不過這樣也算是親上加親了。)於是夏侯霸就和蜀漢牽涉上了關係,雖然這關係比較複雜,但是也是好事啊。夏侯霸就跑去了,不過好像還迷路,最後到處問路,後主劉禪得知這事,派人把他接回來。(蜀漢對降將一直不錯啊,一位薑維做了大將軍,另一位夏侯霸還特地去接,要知道夏侯霸幾年前還是對手,殺了蜀漢不少人呢。)接回來後,後主安撫他,還叫自己的兒子叫夏侯霸叔公,之後還任用夏侯霸為將,升到車騎將軍,在北伐時還立過不少大功。(這下好,當年的仇敵夏侯家和劉家合起來打司馬家了。)不過夏侯霸和薑維也不同,薑維是早早就投降了,多年來一步步打上來的,在蜀國的威信很高,大家已經當他是蜀漢的人了,薑維也是這樣想,而夏侯霸多年一直和蜀漢打仗,一下投奔過來總有點彆扭。(不過也許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那時的將軍之間很有名士風度,鐘會就很欣賞薑維,羊枯陸抗兩人也有君子之交。)不過夏侯霸本身就是魏國高級將領,他投奔總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讓蜀漢更加瞭解魏國的事情。(當年資訊不發達,蜀漢派的間諜再多,也不能知道魏國的軍情,有了夏侯霸就好多了。)
這裡要說到幾件事,第一件就是常說姜維用兵過甚,以至蜀漢亡國。確實,姜維的北伐消耗了蜀漢的國力,但是消耗蜀漢國力的同時,曹魏的國力也受到消耗,以至於曹魏君臣商議伐蜀時,絕大多數大臣是反對的。而且不北伐也不代表不會滅亡,東吳比起蜀漢來說一直是很少北進,以保存實力為主,但是最終還是滅亡了。而且事實上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蜀漢的形勢,蜀漢佔有蜀和漢中兩地,原來的荊州一地已經被東吳奪去,想要回來是不可能的,本來按諸葛亮的想法,一路從漢中,一路從荊州兩路夾攻北上,但是荊州已失,只能從漢中一路進攻,但是漢中並不是一個適合進攻的好地方。當年漢高祖劉邦確實從漢中出發,一統天下,但是當年項羽選漢中給劉邦就是因為那裡不適合發展,要不是韓信用兵如神,一舉而下關中,取得真正的根據地,劉邦根本只能畏縮在漢中一地。所以漢中只是一個跳板,關鍵之處是關中之地,而關中又豈是好奪的?漢中和關中就幾條路,只要守住險要,便可禦敵,當年韓信也是依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奇術一舉而下,而諸葛亮太過謹慎。當初初次北伐時不用魏延的出子午谷一計,那樣要奪取關中難度就加倍了,所以雖然蜀漢老打勝仗,但是司馬懿一個守字就把諸葛亮的路封死了。(雖然從軍隊的素質和作戰情況看,諸葛亮確實是有一手,但是從子午穀這點看,諸葛亮太過謹慎,這就是名將的大忌了,要知韓信當年以少勝多,都是用了奇招才反敗為勝,蜀漢對曹魏,不用奇很難取勝,當然,諸葛亮的謹慎也有道理,魏延只有五千兵,萬一夏侯懋不是人所想的懦弱無謀或有他人襄助,那魏延就要全軍覆滅了。)再回到薑維的時代,漢中因為這種跳板和戰略緩衝的地位,只能不斷北伐,得到關中或其他的根據地才能安心,這不單是薑維所想,蔣琬也是如此所想,他坐鎮漢中,要薑維北伐,還考慮由水路進攻。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運艱,競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費禕倒是防禦主義者,不過他也只是限制薑維用兵數量,不限制他用兵。等到費禕死後,(是被魏國降將所殺,真讓人懷疑是假降,專門來做刺客的,不過蜀漢對降將真不錯)姜維就任大將軍,他就開始一意北伐了。
第二件事,就是姜維對漢中的政策,姜維北伐因為受到郭准,鄧艾,司馬望抵禦,雖然有勝果,但是不大。薑維後來對漢中採用了誘敵進入的戰略。本來漢中在魏延守衛時一直採用「實兵諸圍以禦外敵」的政策,後來繼任將領大都使用這方略,等到薑維來覺得這樣雖然守的住,但是只是防禦,不能傷敵,所以就採用解開防禦,築城要塞,誘敵深入,待敵糧草盡時再出擊的方式。這招可見薑維的膽子之大,想必當年諸葛亮換成他一定同意出子午谷一計。不過這樣的戰略實在不算上佳,雖然誘敵深入也是一計,但是做的太明顯了,何況魏延的方略一直行之有效,為何一定要放棄呢?後來鄧艾,鐘會進攻時,各城就被各個擊破了。姜維不得不退守劍閣。姜維的膽子太大,膽子大是名將成就事業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膽子太大,運氣又不好就有點倒楣了。
在說姜維結局之前,先說說他的武功,大家很多人玩過三國遊戲,一般說前三國時代武功第一的是呂布,後三國時代武功第一的是薑維,還有一說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薑維」那薑維武功到底多高呢?我覺得不說演義裡的故事不能當真,演義裡為了好看,常常安排單挑,郭淮就被薑維射傷致死了,而年老的趙雲還打不過薑維,只是這些史實上都沒說到,史實上也不可能說武功什麼的啊。唯一可以證明薑維武功的就是在亂兵的時候他面對亂兵還殺死無數人,最後還自己自刎而死。在以寡敵眾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殺多 人後自刎,薑維的武功一定是很不錯的。
最後說姜維的結局吧,他守住劍閣,擋住鐘會,假如一直這樣耗下去,等鐘會他們糧盡退兵就退兵了。「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偏偏鄧艾出奇兵,由陰平入蜀,破諸葛瞻於綿竹,威脅成都,後主請降於艾。(說起來諸葛瞻在綿竹一戰,開始還勝了初戰,但是鄧艾嚴令之下終告不敵,這說明當時的蜀軍並不太弱,魏軍不是很強,尤其魏軍孤軍深入,假如人多糧就不足,人少戰力不夠,綿竹一戰應以固守為上,諸葛瞻不應該和魏軍直接交鋒,比起他父親諸葛亮,諸葛瞻還是嫩了點,而到了成都,後主也可以選擇固守待援,或者離城而走,結果不走不守,直接投降,倒是佩服的很,要知蜀軍還有戰力,東部和南部還有鎮守的蜀軍,只要守幾日或離開。鄧艾偏軍難有作為,也難怪姜維的屬下忿忿不平了。不過蜀中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總是不敵中原或東南之兵,三國的蜀漢已經是表現最好的了。)
聽聞成都投降,姜維也投降了鐘會,(鐘會對姜維很好,應該是很佩服姜維吧。)不過他的投降也是一大膽的計策,他先是煽動鐘會殺了鄧艾,再煽動鐘會謀反。估計是說了:只要你謀反,我保證蜀中的士兵都支你,。而鐘會動心了。:「但取鄧艾,相國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速發。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
鐘會也是早有反志,再加姜維一煽動,就相信了,只是假如他用用腦子就應該明白,他手下的魏軍並不是完全服從於他,而蜀軍只服從姜維一人,假如真入長安,打中原,那最得利的還是姜維,而退回蜀中,那蜀中只能依靠姜維,怎麼都是受制於人。不過說真的,萬事都在一搏,鐘會也知道司馬昭對他有些懷疑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搏一次呢,假如薑維和他合作,大事確實可成,只是薑維對蜀漢忠心耿耿,他這一計畫就是為了恢復蜀漢。假如一旦事成,姜維一下反敗為勝,可以成就天下異策,不世之奇功。
當然最後的事大家都知道,鐘會事敗,兩人被亂軍所殺,之後不久鄧艾也被殺。
其實司馬昭對鐘會,鄧艾兩人都不信任,但是為了對抗薑維才不得已用之,而鐘會,鄧艾兩人確實都是那種狂士,並不能久居他人之下,鐘會謀反未成,鄧艾雖然沒謀反,但是看他在蜀中的表現,一旦在鐘會的位置上,也有謀反的可能。最終薑維死,蜀漢亡,鐘會,鄧艾兩人的末日就到了。(司馬家怎麼得權的?就是因為和蜀國連年征戰,司馬家可不會那麼傻,再培養一個司馬懿出來。)
姜維其人,將才確實有,只是膽略太大,外加運氣不好,遇到的對手太強,終不能得暢所願,但是他對蜀漢忠心耿耿,盡忠職守,確實為蜀漢的大忠臣。就用當時蜀人郤正的話為他作結吧。:
「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薑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錶也。」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