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可惜的項羽 [列印本頁]

作者: tealaweses    時間: 2007-4-24 10:20:40     標題: 可惜的項羽

項羽乃西楚霸王
能以一敵少真的很厲害
打的秦軍潰不成軍
真乃威風凜凜

不過項羽最後居然敗在陳平之計及韓信的圍攻中
陳平用離間計及最後與張良一起說服劉邦追擊項羽
可是陳平在項羽的帳下也是得不到重用
結果一到劉邦陣中居然就成了核心幕僚

而韓信在項羽帳下也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
一到劉邦陣中居然成了大將軍
而且是破格錄用
一個從未領兵打仗之人
居然做到大將軍

而諷刺的是
項羽就被這兩個他所不器重的人打敗了
真的可以知道打天下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做到
真的要集合眾人之力
要不然也只是白搭了

《 本帖最後由 神采飛揚 於 2009-6-21 13:31 編輯 》
作者: 艾斯    時間: 2007-4-24 10:47:11

其實項羽失敗的因素 雖然韓信 陳平 也是失敗因素之醫不過還不至於讓項羽失去整個天下 原因應該是項羽的個性衝動而易怒,不能冷靜的分析,其易怒,導致了人格的偏差;其思慮不夠縝密,使他喪失了天然的地利。項羽遇事,不知冷靜考量、自我反省,一味的增加情緒的氾濫,是他失去了人和。史記 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從這一段文字可以發現,項羽年少時,就已出現三種個性:「不耐煩、善辯、無毅力」。學書不成,轉而學劍亦不成,然後又說出了一篇大道理來:要學就要學萬人敵。一旦開始教他可以萬人敵的兵法,項羽又不能有始有終的把兵法學完全。通常不耐煩的人,大多具有一些小聰明,也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會覺得耐煩的是傻子。為了要說明自己並非不耐煩,所以自然就會善辯;當然,不耐煩的人多半是不會具有毅力的。所以說,司馬遷在項羽的出場描述中,其實已在隱示項羽的個性,和日後的烏江自刎,是有密切的關係。項羽會有這樣的個性大概與其才力有關,「史記 項羽本紀」中記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上天給項羽的優越條件,反而成了他自身最大的挑戰!以此而言,也不禁令人聯想:上天實在是公平的,祂賦予項羽才力,卻不賜給他堅持和毅力的智慧,除非項羽能夠超越自己,否則上天給予的優點,最終將成為他的致命傷。
項羽,他剛愎自用,相信自己的才能,輕忽屬下的建議,就算身旁一度擁有范增、陳平、韓信等人,也無法相信和重用他們。項梁起兵反秦經過淮陰時,韓信北渡淮河投奔,項梁陣亡後,歸屬項羽,任郎中。韓信多次向項羽獻策,都未被採用。漢王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結果韓信成了日後項羽的大患。同樣的,陳平擅長謀略,但是項羽聽信流言,使得陳平離開項營。另外,范增雖被項羽尊為亞父,但是項羽無法完全相信他,以致於陳平使出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而項伯與劉營勾結,項羽卻始終相信項伯,只因為他是項氏一族,這實在是很諷刺。
反觀以貴族身份起義的項羽卻不知爭取民心,大肆殺戮,入咸陽而焚燒阿房宮,三月大火不盡,屠殺秦民及士卒二十萬,自招秦人反感,更使戰敗者不敢向其投降,如彭城之戰中(西元前205年),漢軍情願投水溺弊也不肯投降。敗卒不投項羽,人心也不歸附,埋下劉成項敗的伏線。
項羽
楚漢相爭初期,西楚軍在軍事方面較為優勝,但項羽所重用的,似乎都只是西楚軍,且其根據地位於南方,而劉邦的地盤大都為北方之地(當時南方的人口、經濟等都不及北方)。項羽也未曾善用所攻佔之地的資源,故劉邦在後援力量方面實遠勝項羽。楚漢相爭五年後,項羽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已大不如前,劉邦卻能夠具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無怪乎劉成項敗。
作者: tealaweses    時間: 2007-4-24 12:38:08

話說的不錯
只可惜到死了
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作者: 艾斯    時間: 2007-4-28 02:11:49

項羽不能知人善任,他妒忌賢能,有用之士不能適得其所,紛紛投靠他營。原本在他身邊的人一一離去後,他毫無警覺心,讓劉邦得以利用項羽個性上的弱點,運用反間計,使項羽誤信讒言。項羽失去了天下,卻得到了歷史。也是不錯啦
作者: jong5888    時間: 2007-4-28 02:23:58

沒錯 他真的是個"可悲"的英雄
性格上的弱點造成鴻門宴放了劉邦一馬
果真是養虎為患 給自己的最大敵人有了茍延的機會再壯大
實在是可悲阿
作者: GGY    時間: 2007-5-1 09:21:02

這就是一流政客與一流驍將的最大差異之處。



一流政客的理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一流驍將的理論:「寧可光榮戰死,不願茍且偷生」



一流政客追求長治久安,一流驍將追求短暫榮耀;一流驍將個性單純,一流政客思慮複雜。
作者: 湯可藍    時間: 2007-5-29 04:59:54

其實項羽失敗原因有好多點以不才所知在韓信初投項羽帳下范增說過此人要重用若不重用必殺之以免養虎為患但項羽卻不聽勸告把他留在身邊這是犯下錯誤的第一點 再者赴劉邦鴻門宴時范增也是想殺他若聽從勸告又是可以成功統一天下但項羽又不聽 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在關中放了劉邦讓劉邦到西屬做漢王等於釋放虎歸山若是在關中就殺了劉邦又是可以一統天下了 以不才看過有關楚漢相爭的故事結論 劉邦若無韓信幫他打天下及鄰國借將的張良 蕭何月下追韓信我想歷史就不會出現漢朝了 我想看過楚漢相爭歷史的人都知道劉邦天下是別人替他打的 就如劉備的天下是哭來的 在項羽與劉邦兩人領兵統將劉邦遠遠不及項羽 只是項羽生性霸道主觀強烈導致失敗的主因 說白一點 他跟成吉斯漢有點相似會打仗不會治國假設項羽好好對待韓信及聽從范增的近言一文一武歷史將會改寫
作者: hanklin    時間: 2007-6-1 22:25:11

如果論軍事才能項羽無人能出其右  不過論政治能力他可就遜色了
作者: sex-boy    時間: 2007-6-13 08:31:57

漢相爭這段精采的歷史,後世的人當為它寫下一篇篇動人精采的故事,尤其是對於西楚霸王這位傳奇性的人物,更少不了一些穿鑿附會的傳說,如:項羽為重瞳子 ,有異於常人的帝王之相。此外,在烏騅馬上的英姿及「霸王別姬」 的淒美愛情故事、「破釜沉舟」 、「烏江自刎」等都是為人所熟知的史事。歷史上談論項羽的文獻,應以司馬遷所寫的〈項羽本紀〉為首屈,〈項羽本紀〉是司馬遷傳記文學中的一篇傑作,他透過對項羽一生經歷的記述,不但真實的再現了秦漢之際風雲變幻的歷史畫面,而且也成功地描繪了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典型性格。「鴻門宴」 更是其中最精采的一段,它是項羽成敗的關鍵。後世研究《史記》的書籍有很多,如韓兆琦《史記博議》 就提到《史記》中的〈項羽本紀〉是最能體現《史記》悲劇精神的篇目之一,項羽所代表的是悲劇精神中的超越精神。而楚漢相爭這段史事,可以說是雙雄間的世紀大對決,因此有許多人喜歡以此段歷史作為傳記文學的題材,如李約《項羽大傳》就是以項羽為主軸牽引出楚漢相爭的史實,類似的傳記人物書籍還有趙強《項羽》 、司馬遼太郎《楚漢雙雄爭霸史 》等。蔡雅惠的〈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中將項羽歸類為性格型的悲劇人物,也就是說項羽的悲劇就是導因於他的性格。此外,還有林聰舜的〈狂飆英雄的崛起與殞落─項羽論〉 順著歷史的軌跡把項羽的一生作一簡要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魏聰祺在其文章〈析論項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裡不否認項羽的性格確實隱藏著失敗的結果,但對於「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這句話,他提出不同的見解,在他的推論中項羽其實是一個稟賦優異,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的人,絕非只是一個空有武力的莽夫而已。

項羽,是司馬遷筆下最典型的悲劇英雄代表,筆者將透過《史記•項羽本紀》先對項羽崛起、稱霸到結束霸業的經過作一簡略的描述,並從其中對項羽人格特質及為人處世的態度作一番研究及探討,從中分析出項羽的悲劇性格,為何他會落得如此下場,或許可以從其人格特質中瞧見端倪。
作者: 26518361    時間: 2007-6-29 11:30:23

我覺得項羽乃性情中人,他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只可惜他不像劉邦那麼心機,在我看來,劉邦不過是個小人,心胸肚量狹窄,唯一的優點就是識人,但得到天下後就大殺功臣,往日的情誼揮霍殆盡,可以共苦難不可以共享樂, 
作者: 54dlabc    時間: 2007-6-29 14:14: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gm02548058    時間: 2007-8-2 02:27:39

沒辦法 個性無法改 人心無法測有一身武藝沒用要有智慧才有用
作者: sex-boy    時間: 2007-8-12 18:39:43

羽(前二三二──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楚國將門後裔。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於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舉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上:「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古。
項梁起義後,征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牌將(副將)。為了便於號召,採納謀士范增建議,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建都於盱眙,仍稱楚懷王。項梁率義軍在和秦軍戰鬥中接連取勝,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結果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被秦軍章邯指揮的軍隊打敗,項梁戰死。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

項羽率車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後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隻,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著名成語「破釜沉舟」的由來。一到戰場,楚軍便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一以當十,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戰鬥結束後,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

巨鹿戰後,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軍心渙散。章邯見大勢已去,率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項羽卻在西進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繩池東)下令將這二十萬降卒全部坑殺。這時,另一路起義軍劉邦乘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在巨鹿,關中空虛,占領了咸陽。

項羽大為不滿,率軍破關而入,進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當時項羽軍四十萬,劉邦軍不足十萬,雙方力量懸殊。劉邦自度力量不敵項羽,便採納張良計策,拉攏項羽叔父項

伯,親自到鴻門請罪。鴻門宴上,觥籌交錯中閃爍著刀光劍影。項羽的謀士范增幾次舉起所帶玉塊,暗示項羽殺死劉邦,項羽卻優柔寡斯,被劉邦借故逃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項羽依靠強大兵力,暫時壓制劉邦。引兵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挾其軍事上的餘威,以諸侯上將軍自居,發號施令。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占有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封劉邦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企圖限制劉邦勢力的發展,使其不得東進。結果養虎貽患,導致漢軍勢力日後捲土重來。

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侯和功臣不滿。先是田榮據齊反楚,項羽急忙率軍討伐,劉邦便乘隙東進。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之際,一舉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萬精兵還救彭城。

此時,劉邦仗恃兵多將廣,麻痹輕敵。項羽軍則收復失地心切,鬥志旺盛。三萬楚軍在項羽率領下,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戰鬥從拂曉開始,楚軍勇猛頑強,邊打邊衝。到了午時,已將漢軍打得大敗。楚軍追到彭城東北的泗水,漢軍紛紛落水,死者十餘萬。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逃,楚軍追擊至靈壁(在今安徽省)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數十萬人。劉邦只率數十騎逃出重圍,連妻子呂雉和父親太公都作了項羽的俘虜。彭城一戰,項羽決策果斷,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敵不意,擊潰漢軍數十萬之眾,是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

彭城之役後,項羽乘勝進軍,在京邑、索亭間(滎陽西、南)同劉邦打了一仗,結果被阻於滎陽以東。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兩年之久。這期間,劉邦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指導,扼守成皋,在持久戰中消耗對方實力,伺機反擊;項羽找劉邦決戰,又急攻不下。雙方力量對此發生了根本變化,漢軍由弱變強,項羽由強變弱。漢高帝五年(前二0二),劉邦發兵向項羽發動總攻,在垓下把項羽軍團團包圍。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夜間又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項羽大為吃鶭,便借酒澆愁,慷慨悲涼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罷飛身上馬,帶領八百騎突圍南去。來到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只剩二十八人。他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奮力拚殺一陣,遂橫劍自刎而死。
作者: nomo168    時間: 2007-8-13 16:25: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bihb7687    時間: 2007-8-18 06:56:43

其實洋洋灑灑說那麼多太複雜
繭而言隻他是個好的優秀的基層幹部
能打仗能帶兵(小部隊)
卻步是個政客無治國之能
如果不是早敗會有更多人民將甚受其苦
原因前面的大大均以敘述到了
剛愎自用.衝動.無識人之能.亦即無法知人善用
作者: smith    時間: 2007-8-18 15:52:54     標題: 如果他過江去了...

如果 那時候  項羽身邊有個謀士, 有一個宏遠的規劃, 我想他會建議項羽過烏江, 圖謀再起 (好像沒有謀士要提出要自己的老闆 自殺  的謀略吧, 最多是暫時的投降, 是一種務實的變通).

三國時代大概隨便找個謀士都能想出這個點子吧!

當然, 項羽沒有謀士幫忙, 就是壞在他能力太強.  不像 劉邦  以及 他的子孫 劉備, 能力普通, 所以知道自己不行, 聽得進去謀士的建議...
作者: 方塊三    時間: 2007-8-19 04:57:42

三國時袁紹與曹操的狀況似乎也有相似之處

別說太遠以前


國共戰爭  以客觀的武力評估  原本該是一面倒的戰爭  到最後卻以'轉進"收場


政治的力量常能達到軍事無法達成的效果

史上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項羽的性格造就了悲劇收場的結局

可惜??  應該說是早就註定的事吧!!



也許霸王也該慶幸  

歷史賦予了他"悲劇英雄"的角色

相形于其他許許多多類似狀況類似性格的敗軍之將

史官的筆  對霸王寬厚得太多了!!

《 本帖最後由 方塊三 於 2007-8-19 04:59 編輯 》
作者: jojoamani    時間: 2007-9-9 09:37: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dg88868    時間: 2007-9-10 11:12:34

可憐之人定有可恨之處,不讀書的人永遠不明事理,沒有智識。
得天下憑的是智慧不是武力,更不是武功。
大家都說項羽會打仗但政治不行很可惜。
但從史記中可看出項羽本來就沒想過當皇帝,只想回復至戰國時代的割據局面,可以說缺乏企圖心,他自稱西楚霸「王」,而非西楚霸「皇」,更分封了很多正自已地位相等的王,看誰順眼就封他一個王,也不管原來的主從關係,只是想過癮爽一爽。而張良和韓信都是被項羽逼到劉邦那邊去,這類武夫型的統治者在十六國時代也很多,維持個幾年就完蛋了。
只能說活該。
項羽地位的提升,只是司馬遷的主觀看法。
作者: prometheus    時間: 2007-9-17 22:31:35

軍事是政治活動的籌碼,通常也是最後會用的籌碼

當領袖們談不攏時,動口不成,才會動手,等到打完分出勝負之後,再回到談判桌上決定誰該死,誰當老大,誰封王,誰誅九族……基本上還是用政治開始,政治結束……雖說槍桿子出政權,重點還是政權,槍桿子是打人用的……

項羽絕對是當時的軍事奇材,軍事方面的領導能力可以說是當代無雙;野史記載項羽本人據載是重瞳,即雙眼各有兩個相疊瞳孔,是中國傳統上認為的聖人異相,之前重瞳者,有傳說帝王舜與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楚軍贏了秦軍,卻輸給漢軍,而我深深相信,漢軍會被秦軍在數年間掃蕩殆盡。

起事之後,對秦軍可以說是戰無不勝,號稱天下無敵的秦師見項羽完全沒有抵擋之力,秦之亡,非劉邦,項羽是也……

但是進入關中後,軍事力量的勝利和強大讓他低估政治力量,似乎忘了其實項家軍最初是靠范增的政治能力起家的(立楚懷王;暗殺宋義稟楚王並立其為大將軍),軍事方面的勝利讓他沖昏了頭,而忽略了讓政治好好善後,擅殺秦後主,憑其喜好分封諸王,還把自己「流放」到南方的家鄉,讓最大的敵人在西蜀養精蓄銳,之後可以輕易的進入天下政治中心……

楚漢之爭,一昧相信自己的軍事可以除去劉邦,但是有機會的時候卻又不下手,讓劉邦和他的智囊團不斷地分化自己,反觀漢軍,打不贏就談,有機會就偷打,直到自己的實力穩固了之後,對士氣渙散的楚軍毫不留情(同樣的戲碼在一千七百年後重演,輸的現在還在孤島上養精蓄銳……)

如果項羽有百分之一軍事能力的政治頭腦,天下就是項家的了……呂馬童也沒機會領千金封萬戶侯了……真是個穿衣服的猴子……雖然是很會打架的猴子王,但是猴子永遠是猴子………
作者: cavaliers    時間: 2007-9-18 13:44: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Reiben    時間: 2007-9-21 16:14: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園丁    時間: 2007-10-14 05:35: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一大頭    時間: 2007-12-30 09:05:58

歷史學家說過:不懂得保護文物的人注定失敗.
劉邦--先進入咸陽成下官兵不准拿百姓一針一線還保護秦朝的王公大臣.
項羽--一進城就放火燒阿房宮還殺死城內所有的王公大臣.
這樣的人還不失敗嗎?
作者: 才子    時間: 2007-12-30 19:37:25

就戰場上的戰術表現,項羽無愧是一代戰神,
但說到戰略嘛,恐怕就差多了。
玉玦三看赤帝愁,鴻門一誤又鴻溝,
清朝孫子瀟這兩句詩,
正好點出項王最大的誤失--決斷力嚴重不足!
多少次劉邦已經到手,都是他自己輕輕放過,
爭天下者有此一失,已是輸了一半,
遑論他的其他缺點了。

《 本帖最後由 才子 於 2008-1-30 06:01 編輯 》
作者: 果維    時間: 2007-12-31 13:00:14

其實也沒啥好分析的~~你就是碩博士論文通過,項羽他還是輸,懂嗎?失敗是項羽宿命,性格使然也,即個性決定成敗,拿破崙不也如此,歷史上太多諸如此類之事,心收回來好好修道要緊。
作者: 才子    時間: 2007-12-31 14:17:20

那麼我們遇上項羽同樣的缺失而失敗之後,
該說我們不知吸取教訓,
還是也說是自己的性格使然產生的宿命呢?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啊,果維大大。
作者: 魔人啾啾    時間: 2008-1-29 23:26:10

各位大大對楚漢相爭都相當的了解,所以在這小弟也沒必要對歷史提出看法,畢竟那些都是發生過的事
看了大部分人的回覆只有一個結論   "欣賞項羽  但不認同他"

但其實項羽的的想法,才最接近影響我們最深的"儒家"的思想
傳記中對劉邦可以說是被貶的一文不值,例如分一杯羹、鴻溝協議等,再再都看出作者對劉邦的不屑
也許是因為那時的人並沒有這麼崇拜功利主義,他們都認為劉邦雖贏了天下,但是個徹底的小人

我跟朋友們有時也會聊到劉邦跟項羽,肯定劉邦的佔大部分
因為他們覺得劉邦那一套用在現在的社會中才會成功(實際上劉邦也成功了)
但劉邦他會被我們崇拜嗎  
項羽雖然失敗但我們永遠記得他的執著、他的自負,就因為這是我們想要卻得不到的,他才會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失敗者

也許你們會認為我食古不化、是個迂儒,但我覺得崇拜功利的人生對我來說並不是快樂的人生

《 本帖最後由 魔人啾啾 於 2008-1-30 00:11 編輯 》
作者: cklin    時間: 2008-1-30 04:35:22

"項羽"充其量,只是一位"驃悍猛將"!!打天下,他還可以!!!
如要當"君王"治國,還差的遠!!!
在我個人的感覺~"曹操"還比"項羽"強N倍!!!
作者: 才子    時間: 2008-1-30 06:00:17     標題: 回覆 #28 魔人啾啾 的帖子

回稟啾啾大大,閣下所言,大是有理。
然而,說項羽最接近〔儒家〕思想這一句,
在下這中文系出來的,可就不敢茍同了。

孔老夫子說過:民無信不立!
而項羽最大的失誤,也是當時最受攻擊的一點正在於失信。
先入關中者王,是劉項出兵時,在義帝前共起之誓,
最後,項羽卻硬把劉邦塞了進四川。

另外,儒家講究分際,齊桓晉文出兵,
作戰結束後皆不會直接封賞各國領兵助戰的大夫,
多是以天子之名嘉許該國國君,再由國君自己賞賜臣下。
項羽呢?滅秦後亂封王位,直接把原可暫時休息的天下,
導向更多不必要的戰亂!

就這兩點,項羽已嚴重偏離儒家思想,
更別說殺降和弒義帝了。

《 本帖最後由 才子 於 2008-1-30 17:49 編輯 》
作者: 魔人啾啾    時間: 2008-1-30 23:55:34     標題: 回覆 #30 才子 的帖子

大大所言確實令小弟感覺自己有所偏頗
只是大大說的"先入關中者為王"那一項,在下有點異議
雖然表面上是項羽失信在先,但我認為這就是能看出劉邦工於心計的地方

當時項強劉弱是很明顯的,劉邦靠著僥倖打入關中,如果稱王豈不是自己討皮痛,逼項羽翻臉
當時天下尚在兵荒馬亂之際,跟項羽保持良好關係才可以讓劉邦不會馬上被別人幹掉
倒不如持續這義兄弟關係,把面子做給項羽,讓項羽成為眾矢之的
說不定就是因為這樣劉邦在很多該死的時候都被項羽放過(純屬猜測)

在下最不能認同項羽的就是坑殺20萬秦兵那一點
雖然在當時帶著這麼多降兵對項羽真的是很大的負擔(光是消耗的兵糧就很可觀了)
作者: 才子    時間: 2008-1-31 05:09:42

大大所言在下亦深有同感,
劉邦向來慣於把自己當好人,能讓項羽失信天下,又何樂而不為?
至於那二十萬秦兵,也不是朝廷的死忠部隊,
項羽大可如曹操之破黃巾,挑選精銳留下,
其餘沒收武器,讓他們自生自滅。
至於是回鄉歸農,抑或淪為盜匪,又或是餓死道途,
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
殺降不祥,自招罪孽而已。
作者: 西北    時間: 2008-2-1 09:46:49

前些日子看了劉邦大傳,
深深感到"時勢造英雄"這句話
不是西楚霸王不夠強,只是眼光狹窄
殘暴而失民心,自大容不下幕僚的建議
所以他失去江山.
作者: 馬龍白蘭度    時間: 2009-2-18 19:57:47

她真的很可惜
不過他妻子過可惜
作者: qq22324596    時間: 2009-2-24 19:32:54     標題: 回覆 #1 tealaweses 的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stdike    時間: 2009-2-26 15:31: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作者: A66323    時間: 2009-3-22 05:42:22

有此一說
秦始皇焚書坑儒~曾留了一套下來~後來項羽燒掉阿房宮(聽說燒了3各月)~
其實項羽有把書搬出來~可是據考古最新的說法可能根本沒有阿房宮~~

項羽可不是莽夫~
項羽的才能在當世應該是所向披靡~即使用兵如神的韓信亦不是他的對手~
韓信張良~劉邦手下有猛將有謀士~卻只能跟項羽僵持打消耗戰~
也許正因為項羽光芒太盛~門戶之見.私心太重不輕信旁人~才會看不到別人的才能~可惜~
殺降兵20萬~~投名狀~應該就比較好懂了吧~項羽亦明白兵法~
正如前面幾位大大說的~如果他認真的學兵法~相信取得天下有如探囊取物一般~可惜~


後來項羽兵敗感慨時不與我~明白了時勢不利於他~卻不懂反省自己~可惜~

烏江邊自刎又是可惜~可惜了他的才能~

不過信了劉邦才是最可惜的一件事...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小弟讀書不多~無法引經據典~~文字又粗又淺~尚請見諒~

然則關於項羽的一切~是否劉邦將他醜化亦不可知~只因為統一初期必要先安定民心~~

《 本帖最後由 A66323 於 2009-3-22 05:57 編輯 》
作者: m303i2    時間: 2009-6-25 20:29:38

他就輸在不夠狠心,不然歷史早改寫嚕
作者: g703047063    時間: 2009-6-29 05:42:48

項羽是敗在個人特質

我相信縱然項羽再怎麼會打

最後仍一口氣憑一己之力挑倒劉邦張良韓信蕭何,一統天下

最後的結局多半也是如強秦一般下場

國祚不會長到哪裡去的

個性決定命運,有時個人特質比純粹的能力更為關鍵
作者: mangrove    時間: 2009-7-1 21:41:40     標題: 回覆 #2 艾斯 的帖子

解析的真好@@   依木了然~
作者: 巫駿    時間: 2009-7-7 09:46:53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詩讚云:「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可惜了項羽!!
作者: chanhm    時間: 2010-6-12 16:48:07     標題: 項羽渡江可否捲土重來?

如題,當年項羽心灰意冷所以自殺

其實佢係江東人民既心見中,係唔係仲好有號召力,人心呢???

當時既軍事形勢而言,就算項羽返到江東重整旗鼓,都要面對韓信+彭越+漢軍

不過霸王經過以前既失敗,應該更加識睇惜人才,聽任忠言????
作者: edson1984    時間: 2010-6-13 21:05:16

如果項羽真的渡江去了 也許會有點用 可是他剛愎自用 也鬥不過劉邦那個流氓皇帝...軍事上項羽的確是一代名將
但是玩政治項羽根本不是劉邦對手...而且要登基皇帝 只會打仗的也做不久....
作者: 陳文通    時間: 2010-6-21 01:56:37

我想或許吧
回去江東重整旗鼓
或許還是可以打出一點名號
作者: utahboozer    時間: 2010-7-29 21:55:15     標題: 回覆 #1 chanhm 的帖子

我只能說機率一半一半,基本上項羽渡江回到江東,江東人才也不少,但是項羽真的能夠知人善用嗎?除非他有了覺悟,改變他的個性,不然江東就算人才再多,下場大概下場跟范增一樣。
作者: 肯尼    時間: 2010-7-30 00:56:18

"捲土重來未可知"
關鍵還是項羽能否痛定思痛
改掉自己在政治與用人上的缺點吧
否則在會打仗 也只是一柄槍桿子 終究是死物
可是劉邦 卻是善用左右手耍槍桿子的活人
死物僵直怎鬥得過活人呢
作者: 詹世邦    時間: 2010-7-30 20:25:14

忘了在哪裡讀到的...可能是野史...

項羽撤退時...路人誤報路徑致使項羽迷路...

到烏江邊時身邊剩不到30人...

大概想連路人都故意報錯路...回去大概沒搞頭了....

就自盡了...

百戰百勝不表示百戰必勝...民心還是很重要滴~
作者: 小貓小小貓    時間: 2010-8-2 01:26:04

難,他把資源通通打光,這也滿不簡單的,何況他捲土重來也不一定能打贏韓信。

除非他痛定自思改過,那還有一半的可能性,但這其實滿難的吧....?

個人淺見^^"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0-8-3 01:13:30     標題: 項羽自刎於烏江嗎?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之後於烏江自刎,這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然而,史學家計正山先生早在1985年於《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對此提出質疑,經過20多年的考証,近日,計先生成功推出新著《項羽死亡之謎》一書,書中以大量實地考察和歷史証據對“項羽烏江自刎”予以否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項羽死亡之謎》一書指出:項羽其實是戰死在秦代東城,即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境內。當然,對於霸王死地問題,我們相信還會有一番論爭﹔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讀完《項羽死亡之謎》,我們這些也曾研讀過《史記》的人,會有一種心靈震撼的思考﹔你會感到計先生的讀史方法非常獨特,他探索歷史人物事件的視角很是新穎。讀完《項羽死亡之謎》你會豁然明白﹔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去解讀。一本遠古而又凝重的《史記》被讀出了濃濃的人情味,歷史人物和事件仿佛就發生在昨天,離我們很近,近得我們可以用心靈和他們交流和溝通。

  《項羽死亡之謎》不僅視角獨特,而且觀點新穎。書中對於許多歷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論証都屬前所未有,略舉幾例供大家分享:

  一、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這是《史記》記載又為人所共知的掌故。然而,歷史上卻從未有人對故事內幕提出疑問,比如:項羽垓下被困難道沒有考慮楚軍出路?或者稱之為戰略選擇?項羽後來又採取了那些戰術行動,從而使楚軍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實現半夜突圍“南出馳走”﹔而“平明,漢軍乃覺之”——直到天快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王已經逃走。

  二、項梁、項羽率8000子弟抗擊秦軍究竟是從哪裡渡江的?項羽和烏江的不了情結起於何時、緣於何因?烏江亭長到底是何許人也?項羽陰陵迷路時發生哪些蹊蹺?

  三、虞姬究竟死於何地、怎麼死的?為什麼安徽會出現靈璧、定遠兩個虞姬墓?還有,《今上本紀》為什麼和《封禪書》出現大段重疊?司馬遷對於同一個人物為什麼前邊描述他是神、後邊又說他其實是人?漢代大學者班固為什麼說《史記》記載“甚多疏忽、或有抵牾”?我們應該以何心境來解讀《史記》?《項羽死亡之謎》一書對於司馬遷《史記》中的諸多懸謎,都在尊重《史記》記載的基礎上,作出順應規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論証。

  尤其是,計正山先生以實事求是的科學觀點和態度慎讀歷史,從而實現了歷史人物事件和現實社會生活的近距離靠近,比如,該書中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不只是照搬古籍、引經據典,而是以當時環境為背景從分析人物心理入手、探索補缺史料記載的不足﹔作者把原本枯燥沉重的歷史記載,變成充滿情趣智慧又摒棄唯書僵化的全新史學觀念。

  著名學者馮其庸稱贊計正山的研究方法是對傳統史學研究的強力挑戰,也是給“正在QQ”的書齋史學家發出一次“視窗抖動”。

  史書記載、歷史遺存、民間傳聞外加情理分析——計正山先生在解讀歷史中所採取的這種3+1思維方式,從而使原本高閣的歷史研究,進入更多知識分子的文化生活之中﹔我認為這是《項羽死亡之謎》一書的閃光之處,也許這將成為史學研究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和視角突破。

文出:人民網
作者: 才子    時間: 2010-8-4 10:36:58

計先生的大作目前還找不到,在下不敢妄語是非,
但是,在史學研究的立場,在下卻有些許愚見:

一.項羽於何地自殺?
以今日的刑事搜證技術,當然可以還原第一現場,
但是,隔了兩千年之久,所有證據早己全部破壞,
相關文本是真偽,更是難以稽考.
在下很好奇計先生何以得出如斯偉論?

二.霸王被困烏江,是否有採用啥子戰略對應,其實無關宏旨,
大勢已去之時,以無戰略調整的空間,戰術運用也不足以扭轉乾坤.
最重要的是,按照史記所載,項王突圍,並不是全軍主力,
當然,硬是不信史記所說也可以,但是,請問證據何在?

三,虞姬死於何時何地又有啥關係呢?事實上有沒有虞姬尚未有定論.
她不是武后呂后,有參多予實際行政之權力和能力,
也不是平陽公主秦良玉,有能力指揮作戰.
甚至還不是項王正妃.
在楚營裡,她只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連這個也要記下來,史書要寫多長?資料要搜集多廣?

四,史記的缺失,還不止今上本紀和封禪書之重複,
然而,這部份的問題,在魯實先生的[史記會註考證駁議]中,
早已一一說明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讀.

五.分析古人的心理,在下愚見,這一項就大可不必了.
心理必然不能與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切割,
甚麼樣的時,才會有甚麼樣的人,
古今相去太遠,對古人的心理豈能了解?
不了解而分析,不過是為分析而分析矣.

最後,在下以為,讀歷史目的在吸取教訓,
研究項羽在何地自殺,遠不如研究他為何搞到自己自殺為要.

再次申明,在下並非針對發文大,如有衝撞,尚祈恕罪.

《 本帖最後由 才子 於 2010-8-4 10:39 編輯 》
作者: pilot5566    時間: 2011-3-19 11:39:13

可惜了項羽這個英雄豪傑。
作者: 真希兒    時間: 2011-3-28 17:19:09

韓信是這樣評論項羽的
遇強則剛匹夫之勇.遇弱則憐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跟婦人之人才是項羽最大的死穴.也是為將者最要不得的兩樣東西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而項羽好大喜功.又拘泥小節.縱有萬夫莫敵之勇也是註定失敗
老子有云:善戰者不武.不怒.不驕.又云: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
項羽樣樣都沒有作到
項羽入主咸陽.韓生進言定都咸陽.進可逐鹿天下.退有川蜀之利函谷之險可保不敗
項羽卻說.功成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有誰可知..便是犯了不驕之戒
韓生聞言回說:吾聞楚人皆是沐猴而冠.所言不假
項羽一怒之下將韓生活活烹殺.殺害策士.自絕言路.便是犯了不怒之戒
項羽好戰.不服者皆以戰服之.攻之.黥布因為不幫項羽對付劉邦.項羽就攻擊黥布.打得黥布投靠劉邦.便是犯了不武之戒
劉邦就不同.劉邦作事不拘小節.遇強則退.遇弱則進.當項羽要把劉父煮成肉羹時.劉邦說:我倆是結拜兄弟.我父便是你父.當真要煮!!分我一杯羹...這便是不怒
劉邦入主咸陽.見到滿宮珠寶喜不自勝.蕭何進言要得天下.治天下不能見到珠寶就開心想獨吞.應該要發給百姓.張良進言要安民心需約法三章.民心自安.劉邦聽言收起驕矜之心.一律照辦.更將阿房宮所有書籍.律典全部搬走.成為日後管理天下的利器.此為不驕矣
韓信滅齊.寫信請封"假齊王".劉邦因為驪食其之死忿恨韓信.仍對使者說:我劉邦沒封假的.告訴韓信.他是真齊王了....一句話換來韓信死心塌地.任蒯通.項羽如何勸說也不願意三分天下..這就是不武
兩相比較.誰成誰敗一目瞭然
所以項羽之敗一點也不可惜..這已是註定的了
連毛澤東都說
宜將剩勇追窮寇.莫要沽名學霸王
作者: 無知的傻瓜    時間: 2011-4-9 02:33:28

項羽也是個性情中人!!

能造就出如此霸業!!
作者: pilot5566    時間: 2011-4-30 11:30:26

歷史是勝利者在寫的,失敗者並不依定比勝利者差,只是運氣不好。
作者: x3011775    時間: 2011-8-20 12:22:13

真的好可惜軍事打戰都很強但太忌妒那些賢才
要是我在鴻門宴時就幹掉劉邦就沒事了
作者: 風暴三號    時間: 2011-8-29 01:49:20

假如當初項羽渡過烏江後

那麼後來的歷史就可能改寫了

有人說獅子的霸氣(項羽)和狐狸的狡猾(劉邦)

兩者不能同時擁有時

那麼寧願選擇後者也不要前者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