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淨明道的形成及其傳緒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0-8-13 00:55:56     標題: 淨明道的形成及其傳緒

  淨明道,全稱‘淨明忠孝道',是宋元間在南昌西山興起的道派,係由靈寶派分衍而成。淨指不染物,明指不觸物,該派以淨明忠孝為宗旨,並作為教派名稱。淨明道的創立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過程,形成於南宋初的周真公,至元時又經過劉玉的重建和革新,遂傳衍開來。

  淨明道尊奉東晉道士許遜 (許旌陽)為祖師,稱其法籙出於許遜。

許遜信仰的長期流傳

  據《太上靈寶淨明宗教錄》、《淨明忠孝全書》等史料記載:許遜,字敬之,東吳赤烏二年 (239)生於豫章(今江西南昌縣)。他從小發憤讀書,博通經史、天文、地理、曆律、五行之書,尤嗜神仙之學。中年,隱於西山,師從西安(今武甯縣)吳猛學道,盡傳吳猛、丁義神方秘法。吳猛道法來自於豫章人丁義。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複出,曾為旌陽縣令。有政績,吏民悅服。後見晉室紛亂,棄官先後拜曲阜蘭公、豫章諶母為師,求得太上靈寶淨明忠孝之法,收曾亨、時荷、施岑、甘戰、黃仁覽、彭伉、陳勳、周廣、鍾離喜、盱烈為徒,加上吳猛和他自己,號為十二真君。這十二個人組成一個小小的教團,以豫章西山為中心,設壇傳教。他們重視忠孝之道,主張靠道德的修煉,行善積德來達到神仙境界。為此,他們發揮修煉得來的法術,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斬蛟誅蟒,消除水患,為民解厄,以符水為人治病,濟世行善等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至今許遜等傳道遺跡被保存下來的還有很多,有關許遜的光輝業績和神話傳說仍在民間流傳。另外,許遜在修道養生方面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他著有《靈劍子》及《石函記》等,儘管經過後人整理,問世較晚,但基本上可認為是許遜的作品。

  許遜仙逝後,其後代在其舊居西山建起許仙祠,繼續傳道。南北朝時許仙祠改為遊帷觀,但對外影響不大,隋唐之際一度衰微。至唐高宗永淳年間 (682—683),道士胡慧超重振西山道教。胡慧超,唐高宗、武後時人,隱居豫章西山。《太上靈寶淨明宗教錄》卷六載:其生就美鬚眉,體貌魁偉,負仗冶遊,人稱‘胡長仙人'。自稱曾從許真君、吳猛受授延生煉化超三元九紀之道,能檄召神靈、驅使雷雨。參與陶弘景校茅山華陽洞太清經七十卷。曾抵京邑,詔除壽春宮狐妖,甚靈驗,賜號‘洞真先生'。武則天、唐明皇也曾召見胡慧超,使其仙名遠播。歸隱於西山盱母靖觀。長安三年(703)卒於遊帷觀。經他撰《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傳》後,以遊帷觀為中心的許遜仙道傳聞和‘靈寶淨明宗旨',始漸為外人知,經五代北宋,乃廣為流傳。北宋歷代皇帝皆尊許遜,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將西山淳帷觀昇格為玉隆宮,並派員赴江西將有關宮觀修葺一新;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在道教神仙譜系中的地位僅次於張陵,六年(1116),加贈玉龍宮為玉隆萬壽宮,並敕令:禁名山樵採,免除玉隆宮租賦之役;派黃庭堅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繼擔任玉隆萬壽宮提點、提舉、管局、主管等職。至此,許遜及其信仰日隆,為南宋初周真公創立淨明道奠定了基礎。

  周真公創立淨明道派

  東晉許遜真君住世時倡導淨明忠孝之教,至唐高宗時胡慧超重振此教,但都只作為一種信仰而流傳,並沒有形成有龐大組織的道派。淨明道誕生於宋室南渡初特殊的社會氣候中。其時北宋甫滅,康王趙構在江南立足未穩,社會秩序混亂,一大批倉皇南渡的北宋官僚士庶,多飽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之痛,北方強大的武力威脅,像陰雲一樣壓在南宋社會人士的心頭,人們迫切需要乞求神明佑護,獲得精神上的安慰,淨明道於是應運而生。其創立者為託神建道的周真公。

  宋室南渡之年,有周真公等祈禱許遜,稱許遜等六真降神,傳授淨明道法。周真公弟子何守證於紹興元年 (1131)所撰《靈寶淨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序》記述說:‘炎宋中興,歲在作噩,六真降神於渝水,出示“靈寶淨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乃命洞神仙卿為訓導學者師。越二年,秋八月,高明大使(許遜)……臨丁遊帷故地,即今江西玉隆萬壽宮也。於是肇建仙壇,名口翼真。'許遜降神顯係神話,但這段記述表明,‘淨明秘法'出於建炎元年(1127),並於建炎二年(1129)在江西南昌玉隆萬壽宮祈禱許遜降神,建立‘翼真壇',一個新的道派於焉誕生。元初新淨明道黃元吉所編《淨明忠孝全書》卷一《玉真劉先生傳》說,許遜降授《飛仙度人經》、《淨明忠孝大法》,‘真公得之,建翼真壇,傳度弟子五百餘人'。可見當時淨明一派的盛況。

  周真公所建淨明道派,有嚴密的宗教教團建制。據《太上靈寶淨明飛仙度人經法》卷一,該派尊奉‘太陽上帝孝道仙王' (‘靈寶淨明天尊')、‘太陰元君孝道明王'(‘靈寶淨明黃素天尊')為‘祖師',其神權機構稱‘靈寶淨明院'。祖師下,尊張陵為‘經師',許遜為‘度師'。周真公為‘靈寶淨明院演教師',其弟子何守證為‘翼真壇副演教師'。淨明院神職人員是否為出家的職業道士,已難稽考,然淨明道徒,並不限於出家道士。此淨明道派脫胎於靈寶派,這從其自稱‘靈寶淨明'便可得知。其符籙,取自靈寶、上清舊傳,吸收正一之學,加以改造補充而形成一種新符籙。所謂許遜降授的《飛仙度人經》,實即《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的‘天書雲篆'。

  周真公淨明道的教旨,和傳統符籙教派及其它教派相比,有其顯著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以封建倫理孝悌之實踐及內丹修煉為施行道法的基礎,以心性即所謂‘淨明'為全部教義的主眼、樞要。《太上靈寶淨明法序》總結淨明道法宗旨說:‘淨明者,無幽不濁,纖塵不汙',‘以孝悌為之准式,修煉為之方術行持之秘要'。該派雖尊崇東晉許遜,其教義內容實際上帶有這一時期道教內丹與符籙結合、吸收禪宗、附會儒學的普遍特色。在南宋道教中,它融合二教、融合內丹與符籙最為典型,具有突出的時代思潮特色。其教旨體現在當時周真公師徒所撰、今存於《道藏》之中的十餘種著述之中。

  自何守證及其徒方文之後,周真公淨明道傳嗣不詳。《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留元長問其師白玉蟾雲:‘近觀靈寶法之旁門,又有日園通一法,複有太上淨明院法一階,或有用太上淨明院印者。'留元長生活於南宋末,可見淨明符法在當時尚傳行於世,被看作‘靈寶旁門'。至元初劉玉更新淨明忠孝道時,不列周真公於祖師位中,而自稱直接得許遜之傳,這說明周真公淨明道至元初已絕嗣。

  劉玉對淨明道的重建與革新

  劉玉,字頤真,號玉真子。宋末元初建昌 (今江西水修)人。五歲就學,讀書務通大義。弱冠,父母繼亡,居喪盡禮。家貧,力耕而食。視塵世事不足為,篤志於神仙之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開始從事重建淨明道的活動。為了聳動聽聞,吸引信眾,和許多創教道士一樣編造了一系列仙真下降的神話。劉玉託稱遇西山道士胡慧超下降,宣告淨明大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劉玉當為師。劉玉始建騰勝道院,以善道勸化。此後劉玉先後宣稱得許遜降授《玉真靈寶壇記》、《中黃大道》、《八極真詮》,郭璞降授《玉真立壇疏》,胡慧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飛步正一斬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淨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劉玉重新開創的淨明道以許遜為淨明道師(旌陽公一傳),以蘭公、諶母為淨明啟教,以西山十二真君為淨明傳教。又尊唐代道士張氳為淨明經師,胡慧超為淨明法師,東晉道士郭璞為淨明監度師,合稱‘淨明三師'。劉玉稱淨明揚教,為旌陽公二傳。劉玉不承認與南宋周真公淨明道有傳承關係,但從學說淵源而論,新淨明道實際上是周真公舊淨明道的發展。

  劉玉不僅在組織上重建了淨明道,而且對它的教義作了重新闡釋,使之具有較新的思想內容。其基本特點是‘以老子為宗',‘以忠孝為本',吸取了較多的南宋理學思想,使原來形式粗糙、仙氣很重的許遜忠孝之道,變成頗具理學色彩,頗多思辨內容的淨明之道。從而使重建後的淨明道,不管在組織上還是在思想內容上都具有新的面貌。

  劉玉對淨明教義的闡釋,具載於門人所輯的《玉真先生語錄》。主要圍繞‘淨明忠孝'四字展開。‘或問古今之法門多矣,何以此教獨名淨明忠孝 ?先生曰:別無他說,淨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而且強調不把忠孝只掛在口頭上,而是務求‘真踐實履',即貫徹到行動中去。又說:‘何為淨?不染物,何為明?不觸物。不染不觸,忠孝自得。又曰:忠者,忠於君也,心君為萬神之主宰,一念欺心,即不忠也。'還說:‘人子事其親,自謂能竭其力者,未也。須是一念之孝,能致父母心中印可,則天心亦印可矣。如此,方可謂之孝道格天。'還說:‘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體皆愛。'總之,確認忠孝為其教義的核心,但又不把忠孝局限於奉養父母、敬事君長的日常行為上,而是將它擴展到‘一物不欺'、‘一體皆愛'的廣闊範圍;特別著重要求在思想上涵養忠孝觀念,使之逐漸達到不染不觸一點雜質的淨明境界。他稱此純潔淨明的忠孝為真忠至孝,以之作為修持淨明道的最高理想。

  淨明道派的傳緒

  劉玉自創教之日起,活動了十六個春秋,至武宗至大元年 (1308)正月逝世,享年五十一歲。臨終前,以教事傳付弟子黃元吉。生前著有《淨明秘旨》,現不存;現僅存經弟子整理的平時言論《玉真先生語錄》三卷。

  劉玉以下淨明道四代嗣法宗師稱淨明嗣教,黃元吉為旌陽公三傳。據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一零三《黃元吉傳》及《淨明忠孝全書》卷一《中黃先生碑銘》載:黃元吉,字希文,人稱中黃先生。出身豫章豐城 (今江西)名族。年十二,入西山玉隆萬壽宮,事清逸堂朱尊師。朱歿,再師王尊師(名王月航)。王歿久之,乃師劉玉,盡得旌陽忠孝淨明之道。劉玉為‘八百仙人之首',‘獨重希文,以為可託。及去世,以其傳囑焉。蓋其說以本心淨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而已。'至治三年(1323),以其說遊京師,公卿士大夫多禮問之。次年泰定改元,嗣漢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朝京,廷臣向他推薦希文。嗣成乃為書請希文為‘淨明崇德弘道法師、教門高士、玉隆萬壽宮焚修提點'。‘未行,玄教大宗師吳全節留之崇真萬壽宮。期年,將以其名上聞,奏且上,有璽書之賜。而希文翛然高居,唯以發明其師說為己事。'待薦書奏上,璽書未下之時,黃元吉於泰定元年(1324)十二月為書寄別弟子後逝世,享年五十五歲。黃元吉曾在西山建玉真、隱真、洞真三壇以授弟子。其弟子最著者有徐慧、陳天和、劉真傳等。曾編集其師《玉真先生語錄》為三卷。平時與弟子之問答,為其弟子陳天和編集,名《中黃先生問答》,載《淨明忠孝全書》。

  徐慧為旌陽公四傳。據《淨明忠孝全書》卷一《丹扃道人事實》載:徐慧,又名異,字子奇,號丹扃子、奇峰先生。其先為豐城望族,仕廬陵 (今江西吉安),因遷居於此。幼喪父,恥與俗子友,閉戶讀書。善為詩,才華出眾。劉養吾先生器重之,賜字子奇。至治三年(1323),英宗詔書金經試字,‘中書者數百人,子奇首中前列。未幾,經事竟寢。'聞中黃先生得都仙淨明之道,駐於崇真萬壽宮,遂往師之。中黃一見便說:‘夜夢子,今子來,似有夙契,當宏吾教。'自是盡得中黃八極之妙。又參全真道的藍道元於長春宮,得全真無為之旨。賜號‘淨明配道格神昭效法師'。泰定元年(1324)母病歸故里。時疫病大起,旱情嚴重,徐慧齋禱立應,自是弟子益眾。徐慧尚氣節,重然諾,道階日隆,度弟子數百人,其著者有鍾彥文、蕭尚賢。至正十年(一三五 零 )逝世,享年六十。校正《淨明忠孝全書》行世。

  趙宜真為旌陽公五傳。《江西通志》載:趙宜真,元末安福 (今江西安福縣)人,字元陽,號元陽子。自幼穎悟,習進士業。例試入京,中途臥病不能趕考,夢神人指示,位正仙班,乃入龍虎山出家為道士。初師事清微派傳人曾貴寬(塵外),複師吉州泰宇觀道士張天全,張為元初全真道士、內丹名家金野庵(蓬頭)之徒。宜真後來又師事南昌李玄一,玄一薦之師事馮蒲衣,馮亦金野庵之徒。又《淨明忠孝錄》卷七載:宜真從曾真人受淨明忠孝道法,‘間有闕文,悉加訂正,參考盡詳。……時淨明之道久湮不行,今複大顯於世者,實真人振起之力也。由是淨明學者尊之為嗣師雲。'是則趙宜真一身,兼全真、清微、淨明諸派之傳。後入白鶴山,居永興觀。道行日進,於正一道天心雷法、全真還丹大旨,多有所發揮。元末兵興,攜弟子西遊吳蜀,及還,又遊武當,謁龍虎山,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深嘉禮之,欲留不可,山中道士多師事之。洪武初年(1368),至江西於都紫陽觀定居,十五年(1382)正月逝世。著有詩詞歌論若干篇,及《靈寶歸空訣)一卷、《仙傳外科秘方》十二卷、《原陽子法語》二卷等行於世。景泰六年(1455)贈封‘崇文廣道純德原陽真人'。

  劉淵然為旌陽公六傳。據《淨明宗教錄》,劉淵然,號體玄子 (一作體元子),明初江西贛縣人。自幼出家祥符觀。後師事於都紫陽觀趙原陽,受授淨明忠孝道法、符籙咒語、金火大丹,能召雷電風雨,劾治鬼神,兼通醫藥。與人相處,舉忠孝為立本之根。洪武二十六年(1393)召至京師,賜號高道,從遊者日眾。召居朝天宮,命為右正,後建西山道院以居之。成祖永樂初(一四 零三 )因忤權貴,貶摘雲南。仁宗嗣位(1425)還歸京師,賜號‘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範衍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賜二品印誥,領天下一切道教事,取得了與張天師同等地位。宣宗宣德元年(一四二六)進號‘大真人',後卒於南京。

  劉淵然以後,淨明道的傳承系譜不明,教派漸趨衰落。《淨明忠孝全書正訛》附載了許邁、許穆、呂洞賓、白玉蟾、傅大師、朱真人、張真人等七人的傳記。其中,傅大師為宋代豫章人,鐵柱宮道士,小有名氣,曾得朱熹贈詩。據《明英宗實錄》卷 170、1958年江西新建縣出土的《故甯王朱權壙志記》載,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因對封藩不滿,轉而學習淨明道法,後被明成祖封為涵虛真人。張真人是河南杞縣人,慕淨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羽化於順治十八年(1661)。據《逍遙山萬壽宮志》卷十三《人物志》載:明末清初之際,全真教龍門派邱處機的第八世法嗣弟子徐守誠於順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淨明忠孝道,感歎玉隆萬壽宮的荒廢,曾致力於宮觀的修復。徐守誠於康熙三十年(1692)羽化,大約十八世紀初,淨明道的法統就由徐的弟子譚太智、張太玄、熊太巖繼續維持。這以後,淨明道的歷史就付諸闕如了。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