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華山與道教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0-8-18 02:12:25
標題:
華山與道教
風景秀麗的華山,不僅是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地,也是道教有名的 “洞天福地”,歷來是道教徒嚮往的修煉之地。歷代道教徒修真養性的遺址和文物遍佈山中,至今當地還流傳著這些人的許多神奇的傳說和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五代道教學者陳摶了。由於他久居華山,並對中國哲學思想和道教都有較大影響,使華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更為重要。
一、華山的道教勝跡
位於陜西省華陰縣南的華山,海拔約二千公尺,廣十里,屬秦嶺東段。自古以來為我國 “五嶽”中之西嶽,又稱華嶽。《水經注》說:“華、岳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踏,開而為兩,今腳跡在東首陽下,手掌在華山,今呼為仙掌,河流於二山之間也。”“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遠而望之若花狀”,又相傳“山頂有千葉蓮花”(見《初學記》),故名“華山”。因其西邊有少華山,故華山又名為太華山。
華山主要由南峰 (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王女)、北峰(雲臺、五雲)五峰組成,其中主峰落雁、朝陽、蓮花三峰崢嶸聳峙,鬼斧神工,有壁立千仞之勢。南峰不僅為華山群峰中之最高峰,也是五嶽中最高的山峰,千山環之,若羽林執戟,站在峰頂俯瞰群山,氣勢磅薄,屈大均《登華記》謂它“五嶽之最,中天而立”。宋寇萊公有詩云:“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仰天紅日近,俯首白雲低。”峰頂有池水一泓,常年清澈不涸。西峰最幽奧,石態生動,有石葉如蓮辦覆崖顛,其下有石龜卻立,昂首欲行,峰頂有白蓮池,劈斧石,相傳為沉香劈山救母處。五峰綿延,雄偉峻秀,杜甫曾讚它為:“西嶽峻嶺竦處尊,諸峰羅列似兒孫。”衛光稱它:“太華五千尋,重岩才沓起,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明朝袁宏道在《華山記》中雲:“華之骨,如割雲,如堵碎玉,天水煙雲,雜然綴壁。”
華山的名勝大致可以分為十七處,從華麓開始,谷口、第一關、第二關、雲門、千尺幢、雲臺峰、禦道坊、通天門、中污、西峰、南峰、東峰、中峰以及環列諸峰,最後到西嶽廟,只有歷經十七處,方能盡窺全山風光。然而過了青柯坪,道路險峻,其中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均為三面臨空,只能沿陡峭的石級,攀鐵索而上。至蒼龍嶺,鷂子翻身,空中棧道等處,則更加艱險。因而,只有勇敢者才能達到 “仙境”。
華山仙谷西的車箱潭,又名車子渦,深不可測。據《水府記》雲: “天下一十八水府,華山車箱潭乃第七水府也。”在封建時代,這裡是人們禱雨的場所。宋仁宗明道中(西元1032—1033年)每歲遣使投金龍玉筒。宋徽宗崇寧二年(西元1103年) 還被封為“豐潤侯” (李榕纂《華嶽志》)。
華山怪石林,邃洞遍佈。《雲笈七簽 ·洞天福地》中講華山洞又叫總仙洞,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四洞天。華山石洞中,以水簾洞、西元洞、正陽洞和昭陽洞為最大,它們的經營年代多已無法確切考證。其中水簾洞在岳北,又名石仙洞,“深三百,中有瑤臺玉室,樹則蘇茅芳林,泉則石髓金精,遙望方園可丈余。鳥道絕通,人跡罕到,時出異色雲氣。洞口上有丹石間青,石似丹青。畫出仙人之狀,冠披衣服無不週備,高下大小如人形,號曰石仙人。上有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見《華嶽志》)西元洞是十大洞天中的第四洞天,在岳西,也叫極真洞天。《華嶽志》稱它“天地高大,日月星辰,風雲草木與外無異。宮闕樓臺儘是七寶所成,旁生紫林芳花,玉髓金精,乃洞天之境。”
另外比較大的山洞還有朝元洞,又名迎陽洞,位於南天門後,據《華嶽志》和《創修大朝元洞碑》上記載:其為道士賀志真及其弟子所鐫, “深可四丈,廣近之,高又倍焉。純白如雪,中設三清象,諸神旁護。”其餘中小洞還很多,例如蓮花洞、玉皇洞、希夷洞、金天洞、寥陽洞、八仙洞、老君洞等等。就這些洞穴的名稱來言,也已知道它們和道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華山的道教宮觀很多,歷史也很悠久,早在漢武帝時就建有集靈宮,唐朝更陸續出現了一些由道士們自己所營建的宮觀,相傳大上方的白雲宮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處,至今遺跡猶存。經過宋、元兩代的發展,到明代華山上的道教宮觀已經很多了,香火很盛。由於廟宇最初多建在峰頂,清康熙十六年 (西元1677年)山洪暴發,廟舍沖毀極多,故清代以後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內。
華山最主要的宮觀是西嶽廟。該廟在華山下十里之處,華陰縣東五里。舊址在黃神谷。它始建於漢武帝時,即前面講過的集靈宮。東漢桓帝延熹八年 (西元165年)曾立《西嶽華山廟碑》,言東漢統治者祭華、修廟、祈雨等事。北魏興光元年(西元454年),文成帝因舊廟已毀壞不堪,便在華陰縣東五里處的官道北興建新廟。從北魏開始直至清代,歷代人們都不斷加以維修和擴建。目前西嶽廟的建築和規模是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1779)修建後留下的,它是華山的第一大廟。廟的主殿稱“灝靈宮”,為祭祀華山神的地方。據《雲笈七簽》雲:“少昊為白帝,治西嶽,上應井、鬼之精,下鎮秦地之分野。”《五嶽真形圖序》雲:“華山君領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華山君身服白素之袍,太初九旒之冠,佩開天通真之印,乘白龍。”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713年)封華山神為“金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西元1011年)封五嶽帝號時,華山被封為“金天順聖帝”。廟中有南北朝時北周所立的岳廟碑和唐代的岳廟精享昭應碑,另外還有青牛樹,相傳老子在此樹上係過青牛。廟後有萬壽閣,舊稱藏經樓,為明代萬曆年間(西元1573—1620年)道士席演魁所建。登閣上,南與太華相對,東指河潼,北眺涇渭,西望終南,雜樹薺浮,川原繡錯。閣上曾懸有明高皇帝夢遊華嶽文,後被移走。(見《華嶽志》)。
比較著名的還有雲臺觀和玉泉院。雲臺觀在華山下,去谷口二里,華陰縣南八里,為古明堂地,北周焦道廣初創,唐天寶年間金仙公主復修。《華陰縣誌》載: “雲臺觀以雲臺峰名。有二:其一為北周道士焦道廣建,其一宋建隆二年(西元961年)為陳摶建。”陳摶初居華山,曾開闢荊榛,在觀內居住。來、元、明、清歷代不斷修葺,迄今舊址還在,其東北尚有紀念陳摶的希夷祠。玉泉院在華山的張超谷,宋仁宗皇佑年間(西元1049—1053)為紀念陳摶所建,院與玉井潛通,玉泉溪水環繞,故名。院內有奉祀陳摶的希夷祠,祠後曾有希夷睡洞,傳說是陳摶煉睡功之處,可惜早已不存。現在玉泉院的規模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華陰知縣陸維垣所建,光緒時曾為大水沖毀,後修復。解故後,人民政府于1958年撥款重修並擴建。另外還有鎮岳宮、玉女祠、全真觀、聖母殿、毛女祠、煉丹爐、巨靈祠等等。這些廟多依山而建,結構精巧,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增添了華山的秀麗多姿。
二、華山與道教的關係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祥之地,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都比較早,據考古發掘證明,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在這裡已經比較發達。因此,華山很早就和我國古代文明有著密切的關係。華山作為人們崇敬和謁拜神祗的場所由來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華山經》雲:華山 “白帝少昊司之,百神之所冢也。盤古死,委厥足巨靈掌以通河曲。軒轅氏蒞止,乃會神祗。”相傳堯、舜及周武王都曾巡獰華山,《莊子·天地篇》中“華封三祝”就是講堯巡獰華山,華封人祝其壽、富、多男子的故事。《尚書》中則有舜巡狩西嶽華山的記載。自秦、漢以后帝王多有封、祀華山的,漢拜岳壇、隋拜岳壇、唐拜岳壇等遺址至今猶存。歷代著名的文人、逸士也多喜歡到華山隱居和遊覽,在華山地區還流傳著很多美好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例如沉香救母、簫史弄玉、毛女玉姜等一直為後人傳誦和喜愛。
由於華山風景絕秀,地處中土,優美的神話故事又給它罩上一層神奇的面紗,於是很古以前就被認為是神仙出沒的聖地。不僅帝王前來華山祭祀朝拜,而且也是神仙家和方士們活動的重要場所。道教形成後,它自然成為道教著名的 “洞天福地”。道教中傳說的古代神仙,如馮夷、青鳥公、毛女、赤斧、古丈夫等相傳都在華山“得道成仙”。傳說茅山道的祖師茅盈的曾祖茅蒙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在華山白日升天。當時有兒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由此,秦始皇改臘曰嘉平。(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武帝時為敬慕明星玉女 “白日升天”之事,始“立集靈宮于華山下”。祭祀明星玉女。(見《太平廣記》、《華嶽志》)魏晉南北朝天師道興起後,來華山隱居修煉的道士更多了,其中最著名的有北魏世祖時的道士、新天師道的創始人寇謙之。寇謙之(西元365—448年)字輔真,上谷昌平人。自雲寇恂十三世孫。早年好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幽誠上達,有仙人成公興,不知何許人,……興乃令謙之潔齋三日,共入華山。令謙之居一石室,自出採藥,還與謙之食藥,不復饑。乃將謙之入嵩山。”(見《魏書·釋老志》)可見寇謙之早年曾信奉五斗米道,後與成公興入華山修道。北魏神端二年(西元415年),應拓跋燾的要求,自稱太上老君授與他“天師之位”,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命他清整道教,除去所謂三張偽法。寇謙之吸取儒家的政治思想,修改了三張道教的教義,變民間信仰的原始天師道為新天師道(又稱北天師道)。魏太武帝在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道場,命寇謙之為國師,制訂誦誡新法。天師道中的授錄製度,齋醮科儀,主要是從寇謙之開始完備起來的,也可以說道教作為一種完備的宗教是從寇謙之開始的。
北周武帝時,有道士焦曠,據記載。曾獨居華山雲臺峰,避粒餐霞。武帝曾親詣山庭臨軒問道,因于谷口始置雲臺觀。
唐代道教最為興盛,唐高祖、唐太宗等曾親臨華山拜岳。唐玄宗封華山為 “金天王”,並敕建了高五丈、寬丈余的華山石碑。唐、五代時的著名道士鐘離權、呂岩、劉操也都遊歷過華山,或在華山隱居。鐘離權,字雲房,京兆人。他初為劉漢的大將,後來戰敗迷路,遇東華帝君授以機要得道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說他和其弟簡同入華山,居正陽洞修煉。呂岩,號洞賓,永樂鎮人。為唐代詩人呂渭第四子呂讓之第三子。二舉不第,唐鹹通中(西元861—873年)始中進士,任德化縣令。後遇鐘離權于華山,得金液大丹之術,後世尊之為全真道五祖之第三祖。劉操,號海蟾子,渤海人。相傳曾為燕王劉守光相,但他一向“雅喜性命,欽崇黃老”,在正陽子及呂岩點悟下,棄官 華山修道。後為全真道教五祖之第四祖。華山和道教的關係,至此益發密切。
至宋,由於陳摶與華山的關係,使華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更為突出。陳摶作為一個道教學者,他的思想對後來的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很大影響,他在道教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陳摶久居華山,留有希夷峽,希夷洞、洞夷祠等很多遺跡。相傳他和來太祖在華山下棋,來太祖將華山輸給了他。他的弟子賈得升、張無夢及再傳弟子陳景元都是宋代有名的道士。道教中的 “老華山派”至今尊奉陳摶為自己的祖師。
金元時,王重陽創建全真道派,主張道士出家、茹素、不娶妻。王重陽的弟子邱長春則始建道教叢林制度,並開創全真龍門派。自全真道興起時,華山即是全真道場。王重陽的弟子王處一,譚處端、郝大通都在華山長期居住過。王處一號玉陽,自號蓮峰逸士。居華山修道,曾撰《華山誌》一卷,開全真崳山派。郝大通號廣寧子,開創全真華山派,其弟子有王志謹、玄通子等。
元道士賀志真字元希,曾師呂通明、白雲綦學道,後於太華之顛鑿朝元洞。據《創修大朝元洞碑》中記有賀志真開華山派,其本人為第一代。碑陰刊有賀志真師呂通明、白雲綦,祖師邱長春及其弟子的道號。賀志真的華山派與郝大通的華山派有何關係尚不清楚,如果從其祖師為邱長春這一點來看,賀志真的華山派應是郝大通華山派的另外一派,因為邱長春和郝大通是師兄弗而不是師徒關係。
明代,封建王朝設有官司管理道教事務,華陰縣也設有道會司。華陰地方的道職,多由華山道士承擔。這時官府及信徒在華山廣建道教宮觀,並修建了登山道路。
清朝滿族統治者崇信佛教,對於道教雖然仍舊沿襲明制,設道官管理,但並不重視,道教逐漸衰微,華山道教也因此每況愈下。光緒年間,曾有新華山派自南方傳來 (也有說是華山派的後續),但終未能使華山恢復舊觀。
解放前夕,華山更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新中國建立後,華山道教也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黨和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國家幫助修葺了道教宮觀和登山道路,保護道教徒的宗教信仰,成立了華山道教協會。近年來,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華山作為道教名山更是聞名於世,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旅遊者及朝山信徒。一九八零年五月李信志、曹詳貞 (女)兩位道長代表華嶽道眾出席了全國道教協會第三次代表會議,並被選為第三屆中國道教協會的理事。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