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道教十二大聖山~茅山--5p [列印本頁]

作者: 堡主    時間: 2010-9-5 09:48:29     標題: 道教十二大聖山~茅山--5p

茅山 , 位於鎮江的句容市境內,山形曲折綿延,仿若一條翠色的長龍橫臥在天地之間。原名句曲山,西漢時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棄官來此,煉丹修道,采藥救人,得道成仙後,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們,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為茅山。現在大茅峰頂的九霄萬福宮裏供奉有三茅真君的塑像。     

 


    三茅真君被道教上清派尊為開山祖師,而令上清派揚名天下的是齊梁時期著名的道教學者陶弘景。他不光使茅山道教理論上自成體系,而且本人也是道行高深,被梁朝皇帝蕭衍尊為“山中宰相”。茅山因而名動朝野,千百年來上山的香客絡繹不絕。   

    在山腳下有座老街——南正街,現存有一條青石板路和一片飽經風雨的屋舍。青石板路上一道轍印一直延伸伸向遠方的大山,那就是歷朝上山的香客推的獨輪車軋出來的!

    茅山自然景觀獨特秀麗。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靈泉聖池星羅棋佈,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華陽洞”三個遒勁大字,為宋朝蘇東坡手跡,每字約一平方米,壁上另有名人石刻20余處。華陽洞有東、南、西、北等五個洞口。玉液泉為茅山優質名泉,元代《茅山志》載“飲之可除腹中諸疾”。喜客泉,遊人行至其邊,泉內之水頓時沸動四濺,形如珠璣沸騰,狀似萬斛吐玉,真乃泉喜客亦喜。  

乾元觀

    茅山道教在鼎盛時,宮觀林立,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的說法,乾元觀是保存下來的“五觀”中唯一的一座觀院。   

    乾元觀始建于秦,那時稱煉丹院,是專為秦始皇煉長壽丹之處。現存有一口煉丹井,井水依然清澈甘甜。

    夏曆七月初三日,是茅山仙師千秋寶誕。 茅山,作為歷代先師修練之好搖籃,因此成為山聖輩出之鄉。其主殿卦爻線度變易與來龍選址,可謂佳偶天成,定非偶然矣‧‧‧‧‧‧。
      
 

    茅山總玄關      
      勝山,原名地肺山(山中洞穴頗多,猶如人之肺葉),古稱句曲山(山形曲折彎環)。她位於我國江蘇省西南部,句容縣內東南部,距離縣城約三十公里。西接金陵、東望太湖,是道教中名山之一。由於此地山高海拔三百七十二點五米,山形曲折,林木蔥翠,山巒與氣候甚為幽美。歷代先師修煉之好搖籃,因此成為仙聖輩出之鄉。
      傳說:上古軒轅黃帝之玄孫高辛氏時代,已有修練之士,來往於此地。夏代大禹巡天下,亦登勝山以朝群臣。直至秦瀛政東游,曾召李明真人埋白壁一雙,於第三十二洞天之良常洞或稱之為良常會洞天。(據傳此壁尚未現世,待有福之士歸之)。繼仙師之後,東晉時代。先師葛玄及葛洪,亦相繼到此地煉丹懸壺。
                  茅山之起源
    早在西漢景帝四年,公元一百五十三年。陝西咸陽南關,有一才子:茅盈。喜採藥煉丹,修身養性,後閉關修煉於頂宮與印宮之間的華陽洞內。
    茅仙洞    位于縣城南3.5公里處的三峰山南坡半山腰中。洞門高約5尺,進深達10餘丈,越往深處越小,到不可行處仍深邃不能見底,裏面陰風習習。

  漢成帝年間,茅盈雲遊朝仙,路經此地,見景色絕佳又有深洞修煉,便留下隱身修道。不久,他的兩個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辭官來到這裏學道。兄弟3人一邊學道,一邊辟路伐木,仙師不辭勞苦,風雨酷暑霜雪嚴寒。居茅屋臥茅床食茅根,不分晝夜採藥煉丹,幫人治病而不取分毫。

     建造宮觀,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從此成了歷代宗教聖地,或為道觀或為庵寺。

     其後仙師羽化後,承太上老君冊封為司命真君、定籙真君、保生真君。俗稱大茅君、二茅君、三茅君。民為感謝恩德,將句曲山改「茅山 」,作永恆之追憶。
     仙師得道,乘鶴而去。其後茅山術廣傳《上清經 》,以許謐及楊羲開派祖師。創立茅山上清派,傳習《上清大洞真經》及《 黃庭經 》。茅山派之奠基光大者,公元五零二年南朝齊梁隱士之著名道士:陶弘景號稱華陽隱居亦於華陽洞內修道四十餘年。其學識淵博,由以陰陽五行學術、風角星算、山川地理及本草醫術等著作甚多。亦梁武帝謀臣之一。時稱「山中宰相 」。從仙山修道中,參閱揉合儒、釋、道三教之精髓,創立茅山派。使茅山成上清派的中心,又稱茅山宗。
      上清派是道教重要流派。北宋元朝時代,茅山、龍虎山與閣皂山,合稱江南道教三大符籙派。「三山符籙」,由正一教主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總領三山符籙。現任茅山道長七十五代傳人朱易經。
   殿閣主要分布:
        
     昔時唐宋年代勝山道觀群中,建有三宮五觀。宮殿為:元符萬寧宮(收藏道印之所,因亦稱之為「印宮」。公元1087年北宋時代,皇太后孟氏誤吞銀針,群御醫束手無策而危在旦夕。上清宗壇廿五代先師劉混康被詔請進宮,書寫化銀針神靈符一道,服後針隨符出。宋哲宗帝大喜,賜號洞元道妙法師及敕詔建其居於積金峰山麓之道觀賜名為「元符觀」。
  
 

      崇寧五年,宋徽宗題名改為上稱)、九霄萬福宮(存藏接近九百年歷史之鎮山寶物)與崇禧萬壽宮。道觀為:乾元觀、玉晨觀、白雲觀、德祐觀、仁祐觀合稱為三宮五觀。

 
  
     『九霄萬福宮』 是勝山現存之最大道觀,亦為茅山道教協會。宮前總玄關上書「敕賜九霄萬福宮」及青龍手書「敕道氣長存」及白虎方書「萬壽無彊」等。其矗立於主峰大茅峰及建於公元九百六十年。昔時為五代後周末年稱為「聖佑觀」俗稱「頂宮」或「大茅峰」。齊梁時代易名為「殿宇」。明萬曆廿六年改名為以上之稱號。
      「頂宮」之首進為「靈宮殿」。二進為『藏經樓』,經樓後震方為「寶藏庫」;經樓後兌方為「坎離宮」與「丹池」;「丹池」兌側為「儀鶴道院」;「丹池」震側為「迎旭道院」。三進為『太元寶殿』(三茅真君端坐正中,茅盈仙師手抱如意居中。茅固及茅衷仙師,則手持玉圭坐於兩傍)。殿後為「飛昇臺」及「三天門」。據傳「飛昇臺」為大茅君茅盈在此地跨鶴升天。最後四進為『二聖殿』(供奉仙師椿萱:茅祚及許氏之金身塑像)。「二聖殿」白虎方為「怡雲樓」(現存鎮山之寶及符籙與經書古籍於二樓陳列廳),及青龍手為「白鶴廳」。

      宮中有天池名豢龍池,池中似有一小黑龍來回游動。池中天水長年不涸、滂沱不溢,曰之為「神龍所都」。「飛昇臺」據傳為茅盈仙師在此騎鶴升天。
      隋唐時期,名道士王遠知相助李世民有功,唐太宗准許於勝山建「太平觀」(但現拆毀)。從北宋直至滿清時代,已建有五大殿堂:太元殿、高真殿、二聖殿、靈宮及龍宮,及六大道院:毓祥樓、繞秀樓、怡雲樓、種壁樓、禮真樓及儀鵠樓等。
      除此之外尚有道舍及客堂百餘間。峰底則有「華陽洞」、「玉桂洞」、「蓬壺洞」及小茅峰北之「良常洞」等四大天然洞窟,昔時為仙師採藥煉丹及閉關修煉之所。可惜華陽洞已被封閉,祇剩餘華陽洞三個大字而已。尚有廿六個不同大小之洞穴遍佈山澗中。除洞穴外,勝山尚有菖蒲潭、喜客泉、洗心池及活死人墓等著名仙跡。
     昔年茅山宮觀曾以「甲天下」著稱,頂盛時期達二百五十七處,屋宇連房多達五千餘間。
     宋徽宗繼位後,重詔洞元道妙法師。賞賜八大寶物,存放於九霄萬福宮作為鎮山之寶。
     太平天國時期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計有:元符萬寧宮、九霄萬福宮、崇禧萬壽宮及乾元觀、玉晨觀、白雲觀、德祐觀、仁祐觀。
     直至抗日時期,一九三八年陳毅軍長,率領新四軍一支步隊挺進勝山。創立江蘇與南京之抗日革命根據地。司令總部設於乾元觀中之松風閣內。同年九月,為寶山之沉痛難忘的日子。此月為倭寇大舉掃蕩勝地,焚毀道院房舍九成以上。其後道觀亦遭十年文革之厄運,香火近乎絕跡。仙師顯靈,直至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方得國家撥款重修。首要重點為「九霄萬福宮」及「元符萬寧宮」與直達大茅峰頂之盤山公路。
     民國24年(1935年),道教門徒蘇理純、蘇宗善廣為化緣,集資重修殿堂,改名清天觀。今日茅仙洞,清天觀座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平臺上,正門的拱門頂上刻著清代書法家汪以道手書的“清天觀”3個大字。進入拱門,一條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懸崖上古柏參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樑畫棟建築,大殿后還有一進三清寶殿。茅仙洞上方,依山勢築有三仙閣,裏面供奉三茅神像。閣下方兩例各有六角涼亭一座。

      九十年代,乾元觀再次重修。這次它是以坤道院的面目出現在山林之中。觀中修行的女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聽來清悠悅耳,有若仙樂飄飄,堪稱茅山一絕。

《 本帖最後由 堡主 於 2010-9-5 21:32 編輯 》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