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安平 伍德宮(10P)
[列印本頁]
作者:
49太歲
時間:
2010-10-9 14:39:26
標題:
安平 伍德宮(10P)
本廟經台南市政府列為古蹟六十六號,興建完成於乾隆十二年(西曆一七四七年),至今已經兩百五十年之久,原為清代駐防軍隊在安平的行館之一,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曾經改名為「王爺館」,以避日本政府廢廟之劫,至台灣光復後,才又改回「伍德宮」之名。主神為蘇府千歲。
林小雨(阿降)自民國三十七年起擔任本廟王爺的小法後,迄今五十有餘年。感於本廟種種神蹟、軼事之流傳,在地方上耆老老臣凋謝的困境,經過數年的思量,乃決定篆寫此廟誌,自己親身經歷及社內各位長老:歐七、許甘應、張水、歐山發、歐海發、歐傳、許錦霸、許朝忠、張紫雪等人記憶所及之見聞記錄下來。
廟名由來民國八十八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接神」後,經弟子請教本廟的三王爺,得知以下之事:昔日泉州府的船隻在往安平的途中遭大風浪,船破而停泊在金門長達二十六日之久。結果這艘船的軍隊有一車的人繼續往安平,另一半的人則留下來,等待船隻修理好了再動身。緣此,當時有了這樣的約定,往來大陸及台灣的軍隊若是要在兩地建廟,廟名將同為「伍德宮」,並共祀蘇府元歲。於是金門、安平這兩地都有以「伍德宮」為名的廟宇。雖然這兩地的伍德宮有這樣的關係,但根據所供奉的列位神尊及主神聖誕日來判斷,二廟宇之間實無牽連。
本廟除伍位千歲外,亦於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OO年),在社內前輩們的決議下,乃將殘存於安平境內部份清代會館中的神尊請來一同奉祀,共有烽火館中的主神廣利尊王、金門館中的主神天上聖母與火房中的水仙禹帝。而本廟目前列位神尊的座次安排,及形成於當時。(蘇府千歲日月二十一日千秋日)。
建廟緣起清朝康熙三十六年(西曆一六九七年)蘇府千歲從大陸福建省泉州府的軍隊請來。於乾隆四年大興土木,乾隆十二年(西曆一七四七年)伍德宮全部建造完畢。廟身是採正統四點金形式的泉州建築,有一對石柱在前殿,共五大門,建物本身僅九五坪,而腹地佔地二五二坪。
歷次修建清朝嘉慶十三年(西曆一八O八年)重修;民國二年(西曆一九一三年),因前殿倒下而改廟形及大門挽救之;民國二十四年(西曆一九三五年)建拜亭;民國三十七年(西曆一九四八年)全廟小修;民國四十二年(西曆一九五三年)全廟重修;但到民國五十七年,伍德宮又因漏雨,不能使用,那時三王起駕交待重建伍德宮事宜時,特別指示廟的尺寸不得大於境內的主廟妙壽宮。於是民國五十八年(己酉年,西曆一九六九年)鄭月拆廟重建,同年三月二十八日上樑,十月入廟安座,廟身三十坪。民國六十年(辛亥年,西曆一九七一年)十月,舉行三朝慶成祈安醮,謝土答謝。民國六十四年(西曆一九七五年),建造王船金德安號,同年添載、作王醮。民國七十八年(西曆一九八九年),因政府提高路面的計劃,使得廟基也因而升高二尺五寸,順便修理廟內及油漆、雕刻,民國八十年(辛未年,西曆一九九一年)完工,入廟安座,同年十月,舉行三朝慶成祈安醮,謝土答恩,並迎天師遶境、送天師火化,合境平安。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0-9 14:53 編輯 》
作者:
陸佰
時間:
2010-10-10 20:54:35
伍德宮王船金德安號
與其他王船的異同
王船祭-為什麼要燒王船
自古以來,華南地區就是一個高溫多熱、鼠疫、霍亂、傷寒、瘧疾叢生的地方。時常發生瘟疫,面對突來的災害,一向以草木之富的中國人卻束手無策,以為瘟疫的流行就是瘟神疫鬼在作祟。在這種狀況下,尚鬼祁巫就成為治病的唯一方法。但是瘟神總是瘟神,誰也沒有辦法確定神麼時候他會發起脾氣,傳說之中,疫鬼的巢是在海中飄渺的海島。聰明的中國人終於想出一套美麗的神話,熱情款待之後,編造紙船送祂出海,希望祂們回到自己的老巢不再回來。 但是,居民非常懼怕王船,傳說王船若不幸靠岸,不僅不能逃避,還得 撿拾起並為它,建廟或做醮普渡,否則舉莊遭殃。並且祭祀不可以太寒酸,不然惹祂們生氣。王船飄著的地方,對當地居民而言,當然是一種凶兆,但總有因祭祀而人丁興旺的。慢慢地,王船就退去恐怖的色彩,最後變成一個吉祥的神器。所以,「燒王船」祭典盛行於台灣西南沿海,一直是台灣地區最著名且最重要的廟會活動之一,它的原始意義是送瘟出海,如今雖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但仍存有濃厚的瘟神色彩,使得「王船祭」至今籠罩著神秘、嚴肅的氣氛。 當時先民渡海來台,除了要面對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外,到了台灣還要遭受疾病流行之苦,甚至在疾病大肆流行時,全家無一生還,有俸祿的官員尚且因水土不服而亡,則那些尚要養家活口,請不起醫生的平民如何是好?於是先民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只能將一切寄託於神明,期望神明能保佑全家性命,這對現代人而言是很難想像的,故站在先民的角度來看,能藉由王爺疪佑,將不好之瘟神押解上王船,隨著代天巡狩的王爺和王船一起離開,是人們在無力對抗病魔和惡劣的環境時最好的精神寄託,因此燒王船的平安祭典背後代表著先民開墾的辛勞和不輕易放棄的毅力,同時也代表著先民對這一片土地的感恩之情。
安平王船祭習俗
1、安平廟宇中的王船,平時只供民眾拜祀,而不會燒掉 。
2、安平廟宇中的王船,僅有妙壽宮的王船室有典故來源及歷史的,另外文朱殿及伍德宮的王船則是後來由廟方請工匠自行建造的。
3、文朱殿迎王船時,若是王爺有令說出巡的船不夠,廟方才會有燒王船的活動,所以不像其他地區的廟宇有固定幾年一次舉辦王船祭。
4、安平廟宇燒王船是遵照過去習俗,用紙糊一艘王船,送到海邊燒放。
5、現在安平人知道王船歷史的人並不多了,大概只剩下老一輩的人了。
安平廟宇與民間生活習習相關現在安平舊聚落各角頭廟的信仰狀況,我們在訪談的過程中發現:來廟裡拜拜的信徒很少,所以香火不盛,聽說只有到夜晚,文朱殿、天后宮、妙壽宮、靈濟殿、 西龍殿才有信徒在廟前或廟旁修憩、閒聊。到了廟宇祭典的時候,平日未見之信徒,皆出現於廟宇中,雖然參與的信徒,皆只限於各角頭的居民,此時可說一掃平日無人問津的陰霾。一般廟宇的功能除了祭祀之外,尚具有居民活動、聯絡感情之功能。廟宇要具有活動、聯絡感情的功能,就是要有廟埕空間的存在。另外安平地區部分廟宇的廟埕亦作為商業用途。如城隍廟、妙壽宮、伍德宮廟埕街有商家做生意,商人仍是向廟方承租土地,租金則為廟方之收入。具有商業機能的廟宇,皆是位於安平的商業區及舊安平港,由此可以推測安平早期開發的情形。 因此可以可以看出安平廟宇平日所提供的功能,可說是生活的空間大於精神及神聖的空間。廟會的舉行,使沉寂一年的廟再次活絡了起來,也同時吸引了廟宇周遭居民參與,廟宇的存在也凝聚了出外安人的向心力,在這個時刻深刻體會到人與廟宇互動不可分的密切關係。不過安平王爺出巡並不像東港般辦得轟轟烈烈,王船還是倣古戰船建造,像百餘年前一樣使用紙札,不像東港用紅檜或柳安木建造得美輪美奐,船艙雕刻細膩犀利,船身上彩繪龍鳳圖案和歷史故事。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