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
龍山寺原為鹿港街內的小廟。
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建,都司陳光邦因為感覺
地小廟窄,所以偕同郡人遷移改建於現址。道光九年己丑(西元一八二九年)又經日茂行後代
林廷璋及八郊人士率眾修建,王景福董工,道光十一年辛卯(西元一八三一年)二月落成,並
留「重修龍山寺記」石碑鑲於廟內。
鹿港龍山寺是一座規模龐大,造型優美的廟宇。坐東朝西,平面格局方正,為有山門的三進兩
廊九開間縱深式建築。正面入口為歇山重檐屋頂的山門,計由十四根柱子支撐,大木結構繁複
而特殊。山門兩側有磚牆圍繞廟埕。主體建築計分三進,第一進為九開間的前殿,開五門。
中央五開間部分正面牆堵用木料做成,不論結構或裝飾均雕鑿華麗,彩繪更屬上乘。正門前有
石雕蟠龍柱一對,係用上好的花崗石,雕成升龍與降龍對應的圖象,造成古樸簡潔而渾厚,
是石雕藝術之寶。前殿的後面,面向正殿連有歇山重檐屋頂的單開間戲臺一座,
是供演戲酬神的場所,戲臺內藻井為八角井,計有十六組斗栱層層向內出挑,而達於最頂端,
中央繪有雲龍圖象的明鏡。藻井彩繪及技術都是工藝美術中的極品。
佔地約.一千六百餘坪.由前而後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山門是佛寺門院
此建築在臺灣為特規模宏大自昔有..臺灣紫禁城..美譽 格局宏偉典雅.壯觀而精緻
第二進為歇山重檐正殿帶三開間的捲棚歇山拜殿。正殿內主祀觀世音菩薩,左祀龍王尊神及境
主公神位,右祀註生娘娘。殿內左上角掛有咸豐九年己未(西元一八五九年)浙江波鑄造的鐘
一口,高兩公尺,直徑一公尺二,重達千斤。捲棚拜殿前也有石雕蟠龍柱一對,造型較前殿蟠
龍柱細緻,為咸豐二年壬子(西元一八五二年)的作品。第三進後殿,原有殿宇於民國十年
辛酉(西元一九二一年)毀於火,民國廿五年丙子(西元一九三六年)重建,廿七年戊寅
(西元一九三八)完工,形式上已不如當年。後殿又稱北極殿,原供奉北極大帝,左右分杞龍
神及風神,後來將供奉於正殿的本願寺阿彌陀佛像及日本式神龕移設於此。
環繞建築物四周的左右翼廊,為對內埕開放的敞廊,由於年久失修,民國六十三年甲寅
(西元一九七四年)重建,形式與原建略異,已失古貌。民國六十七年戊午
(西元一九七八年)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會為保存龍山寺的原始風貌,
特委託漢寶德教授規劃,民國七十五年丙寅(西元一九八六年)展開修護。
在臺灣目前較為著名的五座龍山寺
(臺南、艋舺、鳳山、鹿港、淡水各一)中,鹿港龍山寺雖然為僅次為淡水龍山寺而為興建較
晚者,但就格局、規模與形制上看,卻是這些寺廟中保存較為完整,且頗具古樸風貌的一座。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 Powered by OURSO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