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午時三刻」? [列印本頁]

作者: 少騏    時間: 2010-10-20 22:06:26     標題: 古代行刑為何要選在「午時三刻」?

在小說和戲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在法場,如果時辰不到「午時三刻」,還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
為什麼當時行刑總是選在「午時三刻」?其實這個還是有一定講究的。

這個得從我國古代的計時辦法說起。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古時的時辰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代除了用圭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漏刻」中的「漏」指漏壺;「刻」指刻劍。漏刻是一種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計時器,它可以用來計時、守時,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氣變化的限制。

最早的漏壺很簡單,就是一把帶提梁的壺,在壺的下邊留一小孔,箭稈上有刻度。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麼時間。經過不斷改進,漏刻的結構日臻完善。我國目前現存最完整的一件古代計時漏刻,是元代所造,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這套漏刻由四個漏壺組成,安放在階梯式的坐架上,高2.64米。由上而下,最上層的漏壺叫做日壺,第二層的叫做月壺,第三層的叫做星壺,最下層的叫做受水壺。日、月、星壺的下部都有一個滴水龍頭,水依次沿龍頭下滴。在受水壺銅蓋中央,插著一把固定的銅尺,自上而下刻有子到亥時,共十二時辰。另外還有一個木質的浮箭,固定在浮舟上,緊靠銅尺,指向時辰刻度。 

漏刻在中國古代計時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直到近代西方鐘錶傳入並在中國推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午時三刻」是現在的什麼時間呢?

古代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子時是夜裏十一點到淩晨一點,那麼午時應該在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午時三刻應該是在十一點44分左右。

午時三刻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正當空,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此時,正是大氣、地表、雲層等接收了太陽輻射,從而使周圍環境溫度大幅上升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舊小說和戲文中才多出現「午時三刻」問斬的畫面和場景。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如此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有一些體諒犯人的考慮,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的人道主義。
==============================================================
常看古裝戲或歷史的小說 只要做官的要斬犯人
一定都在"午時三刻"(刑行)
文章內容與我的想法一樣
都是因為殺人屬於陰事 所以要在正中午陽氣最盛時執行
以免死著流連不去.
作者: maybe-su    時間: 2011-9-11 05:01:45

原來如此
作者: kennycc    時間: 2011-9-13 14:05:39

我的知識又長進了一些
感謝
作者: hot155119    時間: 2011-9-13 23:48:42

恩 以前有聽說過
也常常在古裝劇看到

作者: skyocean    時間: 2011-9-14 18:00:37

長知識了
謝謝喔
作者: 邪惡壞寶寶    時間: 2011-9-14 23:27:00

多謝大大精妙的解說,感恩!
作者: mine360708    時間: 2011-10-8 10:08:46

又增長見識,感謝大大詳細的解說
作者: leise    時間: 2011-10-8 11:35:16

原來還有這層道理
真是有趣的典故^ ^
作者: dg88868    時間: 2011-10-8 16:49:24

有人聽過午時五刻或寅時六刻嗎?
我相信沒有,
因為開版大大犯了一個錯誤。
古代把每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橫挎2小時,
因此每個時辰又分為「初」和「正」,
午初指11時~12時,午正指12時~1時,
如果是午初三刻會特別言明,午正三刻則把「正」省略,
所以午時三刻是指午正三刻,是下午的12時45分。
(每天分作96刻是在康熙親政後開始,在此以前則每天分作100刻)。
作者: 8001-px    時間: 2011-10-22 20:58:29

感謝大大詳細的解說
作者: 良之    時間: 2011-10-26 13:00:51

感謝大大的解釋與分享!
作者: idf1438    時間: 2011-10-29 10:58:32

感謝大大詳細的解說
原來如此
作者: 0678    時間: 2011-10-31 04:13:38

又增長見識,感謝大大詳細的解說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