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現代主義藝術的源流—印象派藝術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0-11-12 12:23:20     標題: 現代主義藝術的源流—印象派藝術

一、印象派藝術概念

定義

       1874年 4月15日舉行的「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匿名展覽會」,莫內的《印象:日出》一作被諷為印象派(Impressionism)而得名。

        也指產生於法國的印象主義畫派,並包括技法革新在內的印象主義美術思潮及其廣泛深遠的影響。

印象派產生的背景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政權,帶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歐洲各國的民主改革。1792到1853年法國又經三次共和政權的更替,反應多變的政局,法國藝術思潮也發生激烈的變動,產生四次藝術史上重大的運動--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當時的法國畫家力圖創新,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也反對當時已經落入俗套、只在中世紀文學中尋找創作靈感、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

        它在柯洛的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的寫實作風的影響和推動下,在十九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攝影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

        反對西方百年來在畫室中作畫的傳統習慣,摒棄從十六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主張到室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物體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在繪畫表現上開闢了新的領域。

        印象派還從荷蘭的風景畫派、西班牙的委拉斯貴玆、英國的泰納、康斯太勃的作品中吸取營養。日本浮世繪、中國繪畫對印象派畫家的探索和創新都起過促進作用。

印象派繪畫的特點
        所描寫的對象物本身並不太重要,光線在物體上面所顯示的變化,及陰影底下的微妙色彩,才是他們繪畫所要表現的題材。

        否定傳統的黑色陰影,轉而運用明亮的色彩,如青、紫之類來觀察和處理。

        印象派畫家們把表現身邊的都市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自己的課題,反對以宗教神話為主題的保守作風。

        作品有時還讓畫框任意切去畫面,取客觀場景片段作成構圖,以求得不完整的效果。

        受東方繪畫(日本浮世繪、中國畫)的影響,西洋繪畫從印象派開始有破碎的筆觸和筆法,形式有如中世紀的嵌畫或中國畫的皴法。

印象派藝術的表現

繪畫
      莫內(C.Monet,1840~1926),他敏銳觀察不同時間和氣候的同一物象,而發現事物多彩多姿的變化,代表作《印象:日出》(1872,巴黎馬摩丹博物館)、《兩個稻草堆》(1891,芝加哥藝術基金會)、《盧昂主教堂》(1894,巴黎羅浮宮)、《蓮花池》(1900,芝加哥藝術基金會)。

       雷諾瓦(A.Renoir,1841~1919),以裸女色彩豐富﹑筆觸流暢而聞名,代表作《烘餅磨坊》(1876,巴黎奧賽美術館)、《浴女》(1884~87,巴黎奧賽美術館)、《彈琴少女》(1892,116 x 90 cm,巴黎奧賽美術館)。

       竇加( E.Degas,1834~1917),以畫芭蕾舞女而出名,粉彩畫特別好,喜用照片改成油畫,代表作《芭蕾舞首席女星》(1876,巴黎奧賽美術館)、《苦艾酒》(1875~76,巴黎奧賽美術館)。

      畢沙羅(C,Pissarro,1830~1903),喜歡描寫田園、農村的風光和都市景象,也常常探索新技法,以快速筆法層層相疊,將風景簡化為流暢、交織如網的純色調,是典型的印象派畫風,對塞尚的創作影響很大,代表作《塞納河與羅浮宮》(1903)、《牧羊女》(1881,巴黎奧賽美術館)。

      惠斯勒(J.A.M.Whister,1834~1903),生於美國,活躍於英、美,曾隨庫爾貝學畫,但仰慕安格爾畫技及日本版畫、中國圖案,主張線、形、色在畫布上要與畫框構成藝術有機體,1870年代參加印象派聯展,英國人認為他屬印象派,法國人則說他是英國派,作品如《灰與黑的和諧:畫家的母親》(1871,巴黎奧賽美術館)。

雕刻
       羅丹( A.Rodin, 1840~1917),他的雕刻常有許多小面的處理,將光線以不同的角度作各種不同的反射,使雕像的表面看來如印象派畫般具有光和顫動的效果。代表作《沈思者》(1879~89)、《吻》(1886~98,巴黎羅丹美術館)、《巴爾扎克》(Balzac,1892~97,巴黎奧賽美術館)、《地獄之門》(1880~1917)。

新印象派藝術

新印象派的理論

        新印象派企圖以更科學的方法分析色調,採用光學原理將純粹的色彩用小點塊的方法,彼此相鄰近地排列在畫布上,以求得比在畫板上進行色調混合的更高明亮度,所以新印象派又叫「點彩派」或「點描派」。

        畫家們在畫面上使用純色,而不在調色盤上調混顏色,這樣中間色是在觀賞者(離畫面有一定的距離)的眼中自然混合而產生的。 用色彩明度的對比、色調寒暖色的對比、線的升降來表達愉快、安定、悲哀等感情。

代表畫家
       修拉( G.Seurat,1859~91),一生中只完成六幅大畫,許多小畫只是為大畫而作,用三原色──紫紅、黃、青來點畫,筆觸似中國文人畫點樹葉的畫法。著名作品《阿涅爾的浴場》(1884,倫敦國家畫廊)、《星期日下午的嘉得島》(1886,芝加哥藝術基金會)、《路邊戲》(1888,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後印象主義藝術

後印象主義藝術概述

        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藝術是法國藝術史上繼印象派之後的美術現象,存在於十九世紀80~90年代,非社團組織,也非派別,更不含有風格的意義。

        他們共同觀點是,反對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片面追求客觀表現及支離破碎的外光色彩,主張重新回歸作者的主觀感情,並回復到事物的「實在性」,重視形和構成形的基本元素──線條、色塊和體、面,是他們創作的共同特色。

重要藝術家
       塞尚( P.Cézanne, 1839~1906),主張繪畫擺脫文學性和情節性,充分發揮繪畫語言的表現力,推動了歐洲純繪畫觀念的流行和形式主義繪畫的發展。他要求強 烈地感受對象,反對冷漠地對待自然,強調主觀感受的重要性,還堅持發揮思維的作用,把客觀物象條理化、秩序化和抽象化。他提出要用圓柱體、球體和錐體來處理形象,以表達一種超越自然的理想概念。在畫面處理上,塞尚追求平面感,用色彩表現空間。代表作《蘋果和柳橙》(約1899,巴黎羅浮宮)、《浴者》(1905,費城博物館)、《聖維 克多山》(1904~06,費城博物館)。

       梵谷(V.van Gogh, 1853~90),他把印象派的筆觸改變成像緞帶一般滑潤的渦狀畫,他以激動的顏色和筆法表現出他內在的苦悶和激情。曾在友人處看到日本浮世繪,對他作畫所用的筆觸和用色影響很大。曾和高更同居過,因意見不合而分開,他則因忍受不了孤獨而精神病爆發,最後舉槍自殺而死。窮苦潦倒一生,死後才成名。代表作《吃馬鈴薯的人》(1885,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自畫像》(1890,倫敦古宮廷畫廊)、《夜間咖啡屋》(1888,耶魯大學畫廊)、《麥田與柏樹》(1889,私人藏)、《星夜》(1889,紐約現代美術館)。

       高更(P.Gauguin,1848~1903),曾跑過船,當過股票經紀人,後來醉心於繪畫創作,甚至拋妻離子跑到大溪地去捕捉原始的美感。在大溪地發展了他獨特的風格:含有濃厚的象徵性(用感情的形式表現思想),例如作品:《我們來自何方?我們是什麼?我們走向何方?》(1897)。追求藝術表現的原始性,例如:《兩個大溪地婦女》(1891,巴黎奧賽美術館)。追求色彩的平塗法,以取得綜合的效果,例如:《做完禮拜後的幻景》(1888,蘇格蘭國家畫廊)。

       馬約爾(A.Maillol,1861~1944),為此時期雕刻家代表,反對羅丹的粗糙而沒有修飾的表現,而改採光滑的表面處理,在造型上也從誇張的動感歸於安靜的姿態。代表作《坐著的女人》(1938,美國德州金寶藝術博物館)。

後印象主義藝術家對現代藝術的影響
        塞尚重理念,注重結構,注意畫面的元素化和建築美,孕育著立體派的興起因素。塞尚首先強調主觀創造性,否定模仿自然,繪畫風格從此不再以客觀寫實主義為主,因此被二十世紀藝術家們推崇為「現代繪畫之父」。

        梵谷、高更注意感情,強調色調美和藝術表現的象徵性,對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

設計

美術工藝運動

        1851年在倫敦舉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最吸引人注目的是約瑟夫‧佩斯頓(Joseph Paxton, 1801~65)的水晶宮(Crystal Palace),使用在工廠生產的鐵架、玻璃板,拿到展覽現場裝配,這是「預鑄材料」的濫觴,共費時六月完成,建築物長達563公尺。

        英國雖是工業先進,但這次展出的設計作品在質的方面卻是最粗陋不堪的,引起學者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的抗議,他在其著作中認為以機器來生產無法製作品質優良的產品,否定了機器文明,力唱恢復中世紀時代的建築家或工匠們的工作精神,威廉‧摩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崇拜羅斯金的理念,親自設立工坊,製作染色、紡織品、壁紙、彩色玻璃、家具等,提倡重實踐的工藝運動,史稱「美術工藝運動」(The Art & Crafts Movement)。主張藝術理念必須源自於大眾,設計必須忠於材料的自然性質,以製作安靜、誠實、永恆的精緻手工藝術品,物品的形狀必須與其使用目的一致,其實只是在簡單的工業成品表面加上一些圖案而已。他以花草的壁紙設計最為有名。

巴黎鐵塔
        埃菲爾鐵塔(1887-89,法國巴黎)是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及1989年的萬國博覽會在巴黎舉辦而興建,由埃菲爾(Alexandre-Gustave Eiffel,1832-1923)設計建造,造型從哥德建築和埃及金字塔理念得到啟發,除塔基外塔身全用鋼鐵結構,高320公尺(含頂部電視塔),為當時世界最高建築物,是法國和巴黎的偉大象徵。

新藝術運動

        流行於1890~1910年間,以比利時和法國為中心,用流暢性的自由曲線(特別以自然植物形狀為基礎)來造形,廣泛地在歐美造成國際流行。這種以感性的有機曲線與非對稱架構為特徵的裝飾風格叫新藝術運動(ArtNouveau)。最能充分表現新藝術獨特的曲線者是 繆夏(Alphonse Mucha,1860-1939),他的插圖(例如《夏天》,1896)、海報(1896)及書本的裝潢 最有名,畫中人物的臉與肌膚是理想化的寫實風格,而衣裳與背景則是用華麗的曲線造形(花草圖案)來裝飾。

        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是新藝術運動的高峰。

文出:HUNG的藝術欣慰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