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景美集應廟遶境 神駕一出天放晴[1P]
[列印本頁]
作者:
春日小米酒
時間:
2010-11-21 09:38:16
標題:
景美集應廟遶境 神駕一出天放晴[1P]
創建於清朝的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昨天舉行建廟一百五十週年遶境活動,區內十九家廟宇出動廟內神將、陣頭加入陣容一同出巡,遶境隊伍綿延逾二公里,信眾沿途擺香案恭迎,鞭炮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
19家廟宇神將一同出巡
位於景美市場內的集應廟,主神供奉泉州府安溪縣出身的保儀尊王張巡及保儀太大夫許遠,景美古稱「景尾」,景尾集應廟也是文山區唯一國家級古蹟,安溪人在文山地區開墾,主要以高、張、林三大姓為主,隨著人口增加,集應廟也一分為三,成為文山地區民間的重要守護神。
參與遶境隊伍及陣頭,昨天在集應廟集結準備出發。來自文山地區「景、興、萬」三個字頭里內的各式陣頭,包括各家神將、鼓陣、龍陣、什音團等技藝陣頭;而從南部北上參加出巡的電音三太子,更是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出巡隊伍則依古禮,由保儀尊王神轎壓陣。
長達二公里的陣頭隊伍出發時,一度還飄著細雨,但隨著壓陣的保儀尊王神轎一走出廟,雨勢也漸漸趨緩,隊伍由景興路、興隆路二、三段在文山運動中心折返,遶行景明街、至羅斯福路五、六段,沿途民眾夾道恭迎,雙手合十,祈求平安。
集應廟管委會總幹事高金良表示,遶境祈福自有紀錄以來,最特殊的現象之一,就是神轎出巡時,一定會是好天氣。出發前,原本擔心連日來的雨勢還不會停,沒想到昨天神駕出巡時,天氣卻突然好轉,一度還放晴,果然應驗尊王出巡的傳統,也讓信眾嘖嘖稱奇。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作者:
陸佰
時間:
2010-11-22 11:52:36
景美集應廟供奉保儀尊王(俗稱尪公或尪元帥),相傳是唐代安史之亂與張巡死守睢陽的許遠(亦有稱保儀尊王為張巡者,或稱為雙忠廟),因保衛國土不屈而死的壯烈氣慨,死後受人們崇祀。唐末,河南光州高、張、林三姓族人因動亂逃亡,最後安抵福建安溪,後為感激保儀尊王的庇祐,乃建廟祭祀,名為「集應廟」。清乾隆年間,三姓族人又渡海來台,仍將保儀尊王奉為守護神。後來三姓分立,各自建廟,高氏族人於 1860 年(清咸豐十年)於景美國小南側建廟, 1867 年(清同治六年)再遷建於景美街現址。
景美集應廟保留台灣傳統廟宇的特徵,具備兩殿、兩廊、兩護龍的標準格局
,精美的燕尾及細緻的剪黏是一大特色。廟內保有清代同治年間製作的木製香爐和咸豐年間製作的尊王座椅,以及十多對柱聯文字,是文山區唯一被列為三級古蹟的廟宇。
有關集應廟修建歷程,台北市文山區景興國小張欽統老師提供補充資料如下 :
景美集應廟自清同治 6 年 (1867) 於現址創建後,曾因大水造成損壞而於清光緒 6 年 (1880) 及大正 13 年 (1924) 整修過。另外,因年久失修的緣故,曾於民國 48 年 (1959) 及最近於民國 91 年 (2002) 年底進行大肆整修。最近這次的 修復工程歷時 500 日曆天,在民國 93 年 12 月 31 日修復完成,並於民國 94 年 3 月 9 日舉行竣工典禮,所以目前所看到的現況即為此次修復工程完成後的情形。
參考相關文獻及現場踏察後,發現剛整修後的集應廟變得煥然一新。在建築結構方面不僅以原貌古法將前後殿與兩護廊修復得更加穩固安全,原本已坍塌殘破的左右護龍也都修復了。而在廟內的彩繪裝飾方面則大都加以清潔後重繪,在外觀方面,屋頂的泥塑、剪粘以及外牆部份,也都重新依原貌加以施作修復,恢復其原本精緻美麗的藝術容貌。
整修前的左右護龍,不是已坍塌損壞而荒廢,就是被隨意使用,環境整潔及觀瞻上都較為殘破與凌亂。現經修復整理後,廟方重新善加規劃。在左護龍增設文昌廳、太歲廳及會議室,右護龍則規劃有財神廳、集應廟管理委員會等使用空間,使得集應廟供奉的神明更多元,也更能符合居民的需求。
大家不妨利用假日時去參觀拜拜一下,保證讓您讚嘆景美也有如此美麗的傳統建築藝術!同時全家可以一起參拜保儀尊王,祈求避疫除病、常保健康,大人還可到右護龍請財神爺多多關照,而學生則可到左護龍參拜文昌帝君,祈求學業進步、考試順利,可以說是適合全家一起去的好地方。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