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英國大畫家,曾用水彩研究自然,他大多選擇山岳﹑海洋或歷史古蹟為題材,因為這些能配合浪漫時期對風景的觀念,和對崇高的定義。也喜研究光和空氣,人稱他為「用彩色的蒸汽畫出空氣風景」的畫家。所描繪的是自然壯麗的景色,落日餘暉、海上風暴等,畫面上往往有一層金黃色的迷霧,將景色半掩起來,使它們看似乎是浮現於無限的空間裡。他關心的是變幻不定的大氣氣圍及光影的效果,與康斯太博的風景畫相比,顯然較偏向幻想。代表作《暴風雪:漢尼巴越過阿爾卑斯山》(1812)、《奴隸船》(1840,波士頓美術館)、《遇難後的黎明》(約1840,倫敦泰德畫廊)、《雨、蒸汽、速度》(1844,倫敦國家畫廊)。
腓特烈(Caspar David Friderich, 1774~1840 ),德國最重要浪漫主義藝術家,喜歡表現安靜﹑孤寂﹑風﹑冰雪的風景畫家,有精密﹑客觀的技術,用色細緻,畫中人物往往背對觀眾。代表作《站在霧海上的流浪漢》(1818)、《枯樹與鴨群》(1822,巴黎羅浮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