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認識本族-太魯閣族
[列印本頁]
作者:
水漾甜心
時間:
2010-11-22 15:58:54
標題:
認識本族-太魯閣族
簡介:
太魯閣族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分佈地雖相鄰,彼此卻甚少來往。
大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族人開始翻越中央山脈到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太魯閣( Truku )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為防敵人偷襲「瞭望台之地」。這個地區即為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之範圍。
「太魯閣」國家公園,對一般人來說,只是一個著名的觀光勝地;而它有相當豐富的人文歷史深度,那就是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太魯閣族祖先们為了保護土地、生存、財產,抵抗日本入侵者。1914年,日本動員軍警二萬多人,兵分三路,夾擊太魯閣族部落。夾擊太魯閣族男丁約2500至3000 人。
太魯閣族頑強抵抗。但不敵日軍精良武器及優勢兵力,而死傷慘重,於三個月後棄械。而後太魯閣族人,以立石頭為被降服的記號。並留下可歌可泣的歷史。
族群特質:
傳統上,過去太魯閣族的男性,婚姻條件是獵首及具有高超的狩獵技巧(唯有已獵首過及擅於狩獵,男子才有資格紋面),其次是守規矩與心地好,有財產及身體強壯則是更次要的條件;女性的首要條件是會織布(女子會織布才能紋面,紋面的女子才算是美麗的),其次則為勤勞、會持家及心地好。而在男女關係之間,傳統祖靈的信仰及恐懼深植於人心之中,因此族人有著極嚴格的規範:不允許未婚的青年男女或已婚的人有越軌的行為或動作。
社會制度:
一、組成特色
太魯閣族的祖先遺訓-Gaya,是家和部落的中心,每一個家或部落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的。否則一人違規,全家或全部落都會遭殃。
在太魯閣族人的部落中,由成員共同推舉聰明正直的人為頭目。頭目及其他幹部都是無給職的,其唯一享有的權利是部落的人家舉行慶典時總會受到邀請。
二、財產繼承
太魯閣族是男子才有得財產權力,長男及次男娶妻要分戶時可分到一塊或二塊以上的田地。
最小的男孩娶妻,不得分戶,由他來負責照顧父母的生活,當然剩餘家產是屬於他所有。
三、婚姻
太魯閣族無招贅婚。
掠奪婚
從敵對的部落掠奪來的婦女。婦女被安置在首領家。部落的男青年,若對她有愛意,須經首領及長老商量決定,始可為其舉行婚禮,並一切由首領及長老全權負責,費用部落有力者贊助。
分佈:
Truwan就是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平生部落,有五個平台( Truku )就是 Sadu 、 Bushi 、 Truwan 、 Brayaw 、 Bushi Daya 等五個部落,這也就是太魯閣族的根。由於人口增加,導致獵場及耕作地不足。為了要尋找獵場及耕作地,大約在三、四百多年前,太魯閣族的祖先,越過中央山脈,經過奇萊山北峰,散居在立霧溪谷地帶,木瓜溪谷地區,及道賽溪谷地帶,居住地區含蓋中央山脈,就是現在的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
飲食:
傳統上太魯閣族以山田寮焚墾的農業型態為主,主要種植的作物是小米、玉米、甘薯等等,這些農作物是太魯閣族的主食。除了耕作,太魯閣族和其他原住民族一樣由大自然中獲取生活所需,狩獵和捕魚也是固有的主要經濟活動,狩獵與捕魚所得的肉類與魚類就成為主要的副食品。
隨著社會變遷,太魯閣族人開始種植水稻,狩獵也受到限制,傳統飲食文化幾乎已消失殆盡。
服飾:
太魯閣族傳統服飾和泰雅族一樣,屬於「方衣」系統,將織成長條形的布,不經剪裁以簡單方法縫製成衣服,外觀類似無袖背心,沒有領子,也沒有袖子。傳統太魯閣族服飾常以白底夾茶褐色條紋的麻布製成,服裝織紋以幾何圖形為主,以菱形織紋最為重要,象徵「眼睛」。
紋面
過去是太魯閣族人身體重要的裝飾,紋面過程相當痛苦,也代表通過考驗,有「成年禮」的含意。若是沒有紋面,幾乎無法結婚,也會飽受排斥。
太魯閣族還有一個傳說,認為人過世以後,靈魂都會走過一道彩虹,祖靈會在橋的彼端迎接,而只有臉上具有紋面者,才能獲得接引。
但是日治時期禁止紋面,而基督教興天主教傳入與優勢漢人文化,都使得太魯閣族的紋面傳統不再。
年齡:男子為 16-20 歲,有紋面表示成年及獵過敵人的頭。在戰爭的時候,可以防殺錯人,藉以保護。
女子為 16-20 歲,有紋面表示成年及美觀。
部落內專門負責紋面的人,通常是有威望的人家且代代相傳,才有資格替人紋面。若有人沒有經過允許,隨便替人紋面,就得賠償專門負責的人幾倍。紋面者大都是婦女。
酬勞方面:男子準備兩把小米、一件麻線製的衣服、手鐲,讓紋面者任選一種。
女子準備兩件首領穿的衣服、黃銅鍋一個、小豬一隻、 50毛或5-6塊錢,讓紋面者任選一種。
住宿:
1. 建材以硬木及蛇木為樑及柱。
2. 牆壁以竹片對壘。
3. 屋頂以茅草樹皮或桂竹。
4. 家人過逝時遺體埋葬在床下(表示永遠同在及保護家人)。
5. 庭外建有一個撐高防鼠的倉庫。
6. 各部落較高處建有瞭望台防敵人侵襲
。
工藝:
口簧琴
太魯閣族的「口簧琴」( LoBag )係以桂竹片中間切空,鑲入一金屬片 ( 以銅片為主 ) 。兩側繫以細繩索,左手指纏住左側細繩固定,右手指拉扯右側繫繩,使其震動發音,竹片置於嘴巴前緣,以口部作為音箱,並由口腔內空間的大小轉換來區分音階,演出者操作時發出陣陣輕快的樂聲。
傳統織布
在太魯閣族的傳統理,是女子婚前必備的才藝本領,織布原料來自「苧麻」,而整個製作過程非常繁瑣。
貝珠衣
綠豆顆粒般之白色貝珠,穿綴於服飾,成為太魯閣族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最尊貴者為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賦歸參與盛會時之穿著,亦是結婚時重要之聘禮,另珠裙、珠帽、綁腿亦可用貝珠串成。珠裙常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之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神話傳說:
彩虹橋
太魯閣族祖先常對孩子們說,人死後,他靈魂必定會在彩虹橋的橋頭。凡斬獲過敵人首級的男人和會織布與編織的女人,一洗手立刻冒出血來。像這樣的人可以通過彩虹橋,到祖靈那裡享福。可是沒有取敵人首級的男人及不會織布及編織的女人,就不能通過彩虹橋,而會被丟下河底,並被螃蟹吃掉。因此為了能經過彩虹橋,男人要去取敵人的首級,女人必須會織布與編織。而且不可用手指彩虹橋,以免手指會斷掉。
太魯閣族祖先發祥地 【 神石 】
在太初創世時期,有一男神一女神自天上降在深山上的大石內,大石分裂為二,一個變成陸地,一個變為宮殿,此二神就住在這宮殿裡,並稱呼此地為峰巒(祖先地,他們也稱為神木,神石)並從此地繁衍太魯閣族的後代。
射日傳說
與泰雅族相同。
年渡祭典:
祖靈祭
每年七月小米收割後,是太魯閣族祖靈祭的重要季節。屆時由頭目或長老議訂時間,當日天未亮時,全社男子均抵祭場,每人手持插有黏糕、豬肉之竹棒,是為奉獻祖靈之供品。俟祭典完畢,即須當場食用完祭品,且沿途返家時需越過火堆,而與祖靈分離。
馘首祭Hadur Mdkrang
出草禮即「拿敵人頭」,出草的原因1.替祖先的敵人報仇2.作男子漢(為加入青年團、紋面等)3.受辱4.驅除傳染病, 5.死後順利過靈魂橋。出草回來而獵首者約十天穿著英雄服(hubang)。
出草獵團中有傷亡或戰死的就算有獵到敵首也低調行事。發起者對死者家屬賠償器具。族長殺豬拿到深山去剁來炒,一個一個呼叫著部落名稱,表示把肉分給部落及賠罪。若有人受傷,發起出草者負責賠償醫療費。
生命祭儀:
出生
太魯閣人相信生育是由鬼靈所主宰的,因此有種種的禁忌與祈禱的方式祈求賜予他們小孩,小孩名後連其父名或母名。這種命名的方式,稱為「親子關係的連名制」。
婚禮
太魯閣人的求婚儀式,必先徵得女方同意後行之,同時求婚的重要內容是議定男方的聘禮、工作天,及女方的嫁妝。婚禮在新郎家舉行,媒人手持一瓢水向神靈祈禱,雙方主婚人用食指浸水中表示不悔。
葬禮
太魯閣族人認為,人類壽命的長短,是命運之神早已安排好的。他們深信靈魂與肉體同在,人類因有靈魂才有生命,而靈魂平常遍存於心臟與血液中,脈搏與心跳皆為生命延續、靈魂存在的象徵。
對於死亡的看法,有「善終」與「凶死」兩種情形。善終者之靈魂,都可以到達極樂之靈界,而凶死者之靈魂,則任由惡靈擺佈,受盡苦痛,祖靈是愛莫能助的。
巫術占卜:
夢卜
(1)、夢到祖先給東西是有獵物可得之預兆。
(2)、夢到祖先罵你是不吉利不祥的預兆。
(3)、夢到大洪水是會生重病的預兆。
(4)、夢到貴重東西失去了,是自己或家人會死亡的預兆。
鳥卜
太魯閣族的鳥名叫(Sisil)
要上山工作或打獵,由Sisil的叫聲方向及飛翔方式判斷吉凶,以決定繼續前進或趕快退回家。
《 本帖最後由
水漾甜心
於 2010-11-22 16:01 編輯 》
作者:
阿文ㄟ
時間:
2010-12-12 11:24:24
彩虹橋是霹靂通往琉璃仙境的彩虹橋嗎?
說起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是一長串的抗戰史詩,自1896年(日本佔台後的第2年)開始打起,因為日本軍警不尊重太魯閣族習俗,進逼侵佔土地,一連發生數次衝突,比較有名的有新城事件、三棧事件、加灣事件以威里事件。
當時太魯閣族對日軍警頗具威脅,在1906年8月,太魯閣14社還曾聯合襲擊日人賀田組為主的腦寮區,擊殺區內日人腦丁、教員等共30餘人,連當時花蓮港支廳長警部大山十郎也遇害,也就是史稱的「太魯閣事件」。
太魯閣族是什麼時候才被迫屈服呢?日本在1914年5月7日動員軍警2萬多人,兵分三路,東西兩線夾擊太魯閣族部落。東線分二路警察部隊:一路由沿立霧溪(Taijig溪),進入中央山脈,另一路沿木瓜溪(Tmunan溪),攀登而上進入中央山脈。
最有名的是西線這一路,由台灣總督府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自率領正規軍隊從霧社出發,在合歡山集合,自奇萊而下。佐久間是台灣史上有名的鐵血總督,他在位期間(1906—1915),都在執行攻打原住民的政策。
最後三路部隊在Bhuraw 山,包圍夾擊太魯閣族,太魯閣勇士約3千人堅持抵抗將近3個月之久。最終不敵日軍警精良武器及優勢兵力,據統計日軍配備總槍數約2千8百枝、各式火炮31門、機關槍8座,雙方死傷非常慘重。
太魯閣族在1914年8月中旬棄械投降。當時族人以立石頭為降服的記號。曾經聽過太魯閣族有傳說:戰爭期間曾射中日方將領落馬,留下「佐久間總督到底是怎麼死的」歷史之謎仍待考證。很可惜,目前有關1914年太魯閣戰爭的研究文本或文學作品累積還不夠多,期待有一天也能編寫成劇本,搬上電影銀幕。
資料來源:台灣立報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