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羅馬式藝術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0-11-29 01:46:26
標題:
羅馬式藝術
一、定義
羅馬式藝術(Romanesque art)是歐洲中世紀中期的藝術,成熟於十一世紀中葉,盛行到十二世紀末,有些國家則延續到十三世紀以後。
十世紀的奧圖大帝(Otto the Great)有意使他管轄內的教堂、修道院、學校等建築物,都一律模仿古代羅馬的樣式,因此乃有『羅馬式』之稱。(其實並非如此,只是後人為了與其他史料相比而沿用此名詞。)
二、特徵
1、它屬於宗教藝術,主要表現在建築方面的教堂和修道院。
2、雕刻和繪畫多取材於聖經故事,表現象徵或寓意的宗教內容,但也有部份是世俗的題材。
3、它不以自然描繪為造型手段,而根據特定主題的需要,任意將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進行
變形處理,給人以騷動不寧的視覺感受。
三、藝術表現
建築
羅馬式教堂以厚重堅實的石造牆壁、高大巍峨的塔樓、半圓形拱穹結構的筒形穹隆和交叉拱穹隆的廣泛應用為主要特徵。由於用石材建造,可防火(史料記載歐洲中世紀多火災)又牢固,外觀雖似堡壘,但用卷拱頂架構可減輕屋頂對牆的壓力。內部由於複雜而有秩序的佈局,產生特殊空間效果。一般窗戶都是開得很小的斜削窗洞,造成教堂內部昏暗朦朧的特殊美學效果。著名者如:
德國的《史必約爾(Speyer)教堂》(1030);
義大利的《比薩(Pisa)大教堂》(義大利中部,以比薩斜塔著名,1053~1272)、米蘭《聖安布羅鳩( St. Ambrogio)教堂》(11世紀~12世紀);
比薩斜塔
法國的《聖塞南(St.Sernin)教堂》(約1080~1120)、《奧頓(Autun)教堂》(約1120~32)。
雕刻
羅馬式雕刻大量出現在教堂的外壁,最常見於半圓扇形的門楣上,屬建築的一部份。重要特徵有二:
1、非寫實性:將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法隨心所欲地兼取並用,常違反正常比例,打破真實空間序列,將各種物象任意地進行組合。
2、框架法則:雕刻為了和建築物的各部位取得調和,任意將形象拉長、縮短、扭彎、變形。使得雕刻具有生動活潑、幼稚天真的特點。
著名的如:
法國《奧頓教堂》正中央拱門浮雕《最後審判》(1195),最為有名。
法國的莫瓦賽克(Moissac)《聖彼得(St.-Pierre)教堂》中的《先知》立像(1115-1135)。
法國《威玆萊(Vezelay)教堂》正門的《聖靈降臨》(1120-32)。
《聖靈降臨》
繪畫
手抄本插畫
此時的繪畫沒有重大的突破,主要在強調傳統的延續,尤其是手抄本插畫藝術的延續。著名的有:
《聖馬可寫經》手抄本,用線條描寫,其中傳福音、長翅膀的獅子、書卷、衣褶等都表現出扭轉活動的形態(取自埃博福音,約816~835年,現藏法國北部埃佩爾內市圖書館)。
醫生手抄本《一位醫生的肖像》(約1160年),描繪線條有三度空間的效果。
壁畫
羅馬式壁畫的特點在於它穩定的輪廓線和圖案感。例如法國《沙溫教堂》中堂天花板上的《建造巴貝爾(Babel)塔》壁畫,畫面緊張、戲劇性的設計,充滿了緊湊的動作,是羅馬式壁畫中最動人、保存得最好的例子。
金屬器畫
尼古拉維豋 (Nicholas of Verdun)的琺瑯金屬版畫《飄渡過紅海》。
文出:HUNG的藝術欣賞
作者:
jim86490
時間:
2010-11-29 09:06:25
羅馬建築相較於哥德式比較圓滑厚重
而且他們的拱狀建築都會有一顆拱心石呢
一科小石頭肩負整個建築的命啊
作者:
文中文
時間:
2010-11-29 09:38:22
你賞圖我賞威
羅馬建築十分有特色
比薩斜塔建築雕工細膩
讓人大開眼界
教堂內的聖靈降臨
更是藝術中的極品
作者:
威力
時間:
2010-12-1 16:05:11
羅馬式建築藝術讓人覺得建築厚實,氣勢雄偉,也對應當時羅馬帝國期期的許多文明,與豐功偉績,只是前人已矣,留下的宏偉建築只能供後人嚮往.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