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蘭嶼~充滿魅力的熱帶島嶼
[列印本頁]
作者:
草薰風
時間:
2010-12-5 11:39:25
標題:
蘭嶼~充滿魅力的熱帶島嶼
蘭嶼~充滿魅力的熱帶島嶼
在台灣東南方太平洋上的蘭嶼島像是遺世的珍珠,美麗、自然、並充滿熱帶海洋民族原始文化的魅力。島上的雅美族人千百年來以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活方式,發展出獨特而精緻的海島民族文化;而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所蘊育的自然資源更為豐富多樣,許多珍貴稀有的動植物均生長於此。
進入蘭嶼島請您細細品味這裡獨有的海島景觀、芋頭田、雅美舟、傳統住屋和美麗星辰,感受雅美族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生活智慧。躺在傳統屋前的涼亭上享受海風的吹拂,可以讓人立即忘卻城囂俗事,學學雅美族人輕鬆的生活腳步,一起感受人與自然的貼近。
海就在您的眼前,雅美族的男以精湛的捕魚技術照顧家人,小孩無憂的在海邊戲水,女人細心的料理家務、照顧芋頭田,這是蘭嶼平靜悠然的傳統生活情景。島上的雅美族人淳樸好客,大多還保存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文化與台灣本島有些差異,來到蘭嶼請您入境隨俗、彼此尊重,相信您會享有一趟美好愉快的生態人文之旅。
地理位置
蘭嶼舊稱紅頭嶼,位於東經一二一.三度緯度二二度。離台東南方四九海
浬西距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僅四一海浬,北方隔海距離四十海浬處與綠島
互為碕角、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巴丹島遙遙相望,東為一望無際太平洋。島
嶼呈掌腕由東南向東北,面積滿潮時四五.七四公里,周圍全長三八.四五公
里,環島全長為三六.五公里,僅次於澎湖島,而成為台灣第二大島,另在本
島東南方三海浬處,有一小島稱為小蘭嶼,面積為一.六平方公里,環島全長
四.三公里,海岸多為懸崖,且島上缺乏水源及耕地,故至今無人居住。
紅頭岩以形似人頭側面而得名早期「蘭嶼」被稱為「紅頭嶼」其傳說即每當盛夏日落西沈時,自台東遠眺蘭嶼島可望見泛紅的霞邊處映著紅頭岩,彷彿趴在海上紅色頭顱,故稱之為「紅頭嶼」。
歷史迴廊
1618(明萬曆46年) 張巒著「東西洋考」中稱蘭嶼為「紅頭嶼」。
1877(清同治13年) 恒春佑縣周有基將紅頭嶼併入清帝版圖,隸屬恒春縣。
1896(清光緒21年日明治23年) 中日簽定馬關條約,蘭嶼隨台、澎割讓予日本。日人將蘭嶼設為研究區供人類學
者研究,禁止外人移殖開發,並改屬台東縣管轄。
1897(日明治30年) 日人鳥居龍藏第一次赴本島調查,在報告中稱島為YAMI。
1903(日明治36年) 美國帆船班傑明號事件。日人在蘭嶼設立駐在所,於紅頭社駐警察三名,此為國家體制機構進入蘭嶼之始。
1923-4(日大正12年) 日人在紅頭設立蕃童教育所,日本人在蘭嶼從事鰹魚製造。
1932(日昭和7年) 東清村設立蕃童教育所。
1946(民國35年) 國民政府進駐台灣,劃為山地鄉,成立紅頭嶼鄉公所。
1947(民國36年) 省政府以本島盛產蝴蝶蘭,更名為「蘭嶼鄉」。
1952(民國41年) 蘭嶼指揮部進入蘭嶼島內。
1966~1980 省政府民政廳主辦,配合改善山胞生活改善計劃,共興建國宅566戶。
1967(民國56年) 撤除山地管制,蘭嶼正式對外開放。外資開始進入蘭嶼。
1968-9(民國57年) 「蘭嶼輪」始航。
1969(民國59年) 於椰油設立蘭嶼國中。台灣航空公司九人座的「空中巴士」航行於台東、蘭嶼之間,但無固定
班次(直至1972年始有固定班次)。
1970(民國59年) 蘭嶼成立第一個觀光旅館「蘭嶼別館」
1971-4-15(民國60年) 開元港完工。小型機場開放民用。
1973(民國62年) 機場擴建。環島公路開通。1974-5-11(民國63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展開「蘭嶼計劃」(核廢場地點選設在蘭嶼)
1980(民國69年) 台東縣政府下令,嚴禁盜採蘭嶼動、植物,並函請有關單位防止攜帶出境,包括:珠光鳳蝶、椰子蟹、羅漢松、毛柿、象牙木、蝴蝶蘭等。開始興建火力發電廠及簡易自來水設備。
1982.5.17 蘭嶼接收了第一批10008桶核廢料。
1985(民國74年) 國建會中提議:建議在蘭嶼成立國家公園,通過大會估成向政府建議案。
1993(民國82年) 「與雅美人共舞」活動~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權益公聽會在立法院舉行,雅美人身穿傳統戰服,長老以母語嚴厲抨擊內政部在規劃國家公園未尊重雅美人的意願。刪除蘭嶼核廢場經費。
1995-2000 台灣省政府進行雅美族原住民住宅「整」「興」「建」五年計畫,每戶45萬整建房子,並補助554戶。
2001(民國90年) 蘭嶼核廢場回饋金二億二千萬八月匯入蘭嶼鄉公所。
蘭嶼的地質地形(地質篇)
「中新世(Miocene)」早期,距今大約二千萬年以前,古南海板塊向東南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引發了島弧岩漿活動,在菲律賓海板塊的西緣,生成了一系列的火山,被稱為「呂宋火山島弧(Luzon arc)」。中新世晚期,距今大約五~六百萬年以前,呂宋火山島弧的北段已大致形成,這就是現今的海岸山脈;推測蘭嶼島早期的岩漿活動,也在這個時候開始。
到了「上新世(Pliocene)」中、晚期,由於菲律賓海板塊逐漸向西北移動,呂宋島北端與亞洲大陸邊緣開始了所謂的「弧陸碰撞(arc-continent collision)」運動,海岸山脈逐漸脫離了古南海板塊的隱沒帶而停止了岩漿活動;此時(距今約3.3~1.6百萬年前),蘭嶼島主要的火山活動,卻如火如荼的展開,一直延續到「更新世(Pleistocene)」的早期。
首先,以大森山為可能噴發中心的火山噴發物,在蘭嶼島的南部堆積。繼而以青蛇山、紅頭山為可能的噴發中心的火山噴發物,在蘭嶼島的東北部、中部堆積。其後,以尖禿山、殺蛇山為可能噴發中心的火山噴發物,在蘭嶼島北端的東半部和西半部堆積。至此,蘭嶼島的主體已大致形成。
更新世初期,菲律賓海板塊與亞洲大陸邊緣的碰撞造山達到最高峰,中央山脈快速隆起為陸地,呂宋島弧的北段也與台灣島斜聚合、在東南方形成海岸山脈。這個時候(距今約一百萬年前),蘭嶼島離開了古南海板塊沒帶而停止了火山活動;小蘭嶼因位於較南端,遲至更新世的晚期(約二萬年前),才停止了火山活動。
蘭嶼島約在一百萬年前脫離了隱沒帶之後,即開始迅速的向西北擠壓、抬升,進入了所謂的「弧陸碰撞初期(incipient arc-continent collision)」。又受到更新世中、晚期(50萬年前至1萬年前)四次大冰期海升、海降的影響,蘭嶼島也因為反復的侵蝕、風化、崩移、堆積,而形成沈積性的地層,分佈於現今的海階和沿海平原上。
從更新世晚期(約10萬年前)到現在,蘭嶼島平均以每年3.2mm的速率上升。再由最近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研究,顯示蘭嶼島正以每年82mm的速率,向西北聚合之中。
東清灣的日出
氣候形勢
蘭嶼位於亞熱帶地區,具有高溫多濕,屬海洋性氣候之特性,年平均溫度為攝氏三六度,全年降雨量平均三四四○公厘,雨量在三-四月份為一○六.八公厘,故蘭嶼雨量充沛,無旱季可言。蘭嶼又位於東南亞海洋低氣壓與東北亞大陸氣流交會點上,每年七-十一月為颱風季節常受暴風雨之侵襲,致使島上房屋、公共設施及農作物常遭侵襲,可見蘭嶼地區性氣候嚴苛地限制了島上的交通、土地利用甚至於也限制了聚居及建築形態。
蘭嶼是個古老的火山小島,地質則以安山集塊岩為主,四周海岸海拔五十-七十公尺之台地為隆起之珊瑚礁所包圍,因而形成峰巒聳峙,呈現群礁的地形景觀。山稜多呈起伏面,但山坡、河谷則非常陡峭,由其山地周圍之隆起海岸,特為雄偉壯觀,有時海岸垂直竟高達二百公尺,形成蔚為奇觀之天然奇景。
蘭嶼全島山脈連亙,芬蘭峰(舊稱紅頭山)突起全島中央,海拔五四八公尺,為全島最高峰。環島由山麓至海濱二百-三百公尺之斜坡地,為本島人民居住及耕作之精華地。本島海岸曲折,天然港灣有八代灣、東清灣、椰油灣等,與山巒相得益彰,構成美不勝收的奇幻島嶼。
東清灣 群礁的地形景觀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