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文字) 十孔加鍵笛 [列印本頁]

作者: navyboy    時間: 2010-12-15 10:23:37     標題: (文字) 十孔加鍵笛

本帖最後由 MStar 於 2017-6-30 22:07 編輯

  當年一場音樂會排練 馬思聰 先生的"森林之歌",笛子的旋律都是西洋木管旋律和調式,笛子組的二位同仁和我都必須準備幾把不同調的笛子,有時是二個小節就換一把笛子,每支笛子的內徑都不相同、口風的急緩也難有準備的時間,為了找接近的調式,有時用梆笛或中音笛,有時換成曲笛,每個聲部演奏下來,沒有統一的聲音、較好的音準,這是我在合奏時最狼狽的一次。

  另一場音樂會是以六四事件為題的作品,樂團演出"天安門輓歌"。線譜中大小調交替出現,升降記號密密麻麻,而笛子中少用的超高音域更是躍然紙上,中途休息時我請教作曲家:( 師大的 教授),中國竹笛六孔(相筒音是七孔)只能常規演奏十六音,第十七、十八是超高音,在獨奏中偶一為之,(其聲音尖銳刺耳,可作為效果,不大用於合奏)。而六孔笛最常用的小工調(Si-Do的小二度偏寬,Mi-Fa的小二度也偏寬)。這是轉調指型的需要,而右手食指中指也無法擠在一起,而每轉一個調就出現一個半孔、二個半孔、三個半孔或全放孔。笛子有那麼多把,指距長短不一,快速度的演奏是很難利用手指的觸感來控制半孔的大小的,而且按半孔音質不扎實(出氣孔變小、手指的肌肉也吸收一部分聲音),這樣的半孔音和全孔音在線條上的出現必然是強弱音的結合,沒有完美的音勢。

  己故民族音樂作曲家(如彭修文等人)都是在笛子最美的音域中譜出引子,旋律中少用半孔音, 以達到优雅悠揚打動人心的效果時代巨輪是斷前進的,大環境的開放, 東西文化交流日甚, 新一代作曲家的作品巳從小調式的合奏發展到交響化, 後現代。而且格百變推陳出新,。作品難度大增, 和弦豐富新穎, 音準要求极嚴, 各類樂器的改革相繼推出, 最為成功的應該是笙, 從傳到現代. 半音全. 而且建制了整個家族-高音36-38簧加鍵笙至中音笙, 低音笙。也增加了民族樂器一部份輝煌燦爛的音, 其次是嗩吶, 三部音域全, 雖然中低嗩吶反應較慢, 這是制造工的不完善而非方向錯誤,這些樂器一律加鍵, 減輕手掌手指過度張開或過度緊縮引起受傷疲累, 也是手指功能的延伸。

竹笛在抗戰時期為了應付轉調方便制作+一孔新笛, 在當時非常轟動, 因半音俱備, 認為非常進步的觀念, 在重還特地為蔣演奏。卅年代的旋律簡單速度緩慢, 音程起伏較小, 雖然此笛的設計不符人体放鬆自然的工原理, 但尚可應付樂隊需要, 只是使用者曰少(有些人手型大指節多肉豐滿, 苦練長時間也能演奏快板)。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