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凱達格蘭族-舞蹈類型 [列印本頁]

作者: 霓娃娃    時間: 2010-12-15 19:13:00     標題: 凱達格蘭族-舞蹈類型

就臺灣平埔族過去的歷史而言,居住在北部地區的平埔族包括凱達格蘭與道卡斯兩族。分佈在基隆、臺北、桃園一帶的統稱為凱達格蘭族;分布在新竹至臺中大甲沿海的稱為道卡斯族。〈番俗六考〉中對於凱達格蘭人的生活與形貌有如下記載:「澹水地潮濕,番人作室,結草構成,為梯以入,鋪木板於地﹔亦用木板為屋,如覆舟,極狹隘。……番多不事耕種,米粟甚少,日三餐俱薯芋﹔餘則捕魚蝦鹿麂」、「番婦頭無妝飾,烏布五尺蒙頭曰老鍋。項上掛瑪瑙珠、螺錢、草珠,曰真仔贊。」

凱達格蘭人在距今約一千八百年前居住在基隆、臺北、桃園的平原上,以狩獵、捕魚為主要生產方式。凱達格蘭族所繁衍的社群相當龐雜,因此有關它的分類,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體而言仍可區分出以下支系:

居住在北海岸與淡水河、基隆河間的巴賽族(Basay)。
居住在大漢溪與新店溪流域內的雷朗族(Luilang)。
居住在蘭陽平原的哆囉美遠(Trobia-wan)。
凱達格蘭各部落間普遍流傳著祖先來自海外島嶼的傳說,許多部落明確的指出祖先來自一個小島Sanasai,只是Sanasai到底在何處,至今依然不得而知(劉還月,1999)。

以同屬平埔族之一的西拉雅族為例,西拉雅族是平埔族中最大的一支,下分西拉雅、馬卡道與大武壟三個支系,漢化前的數百年來,西拉雅族人遷徙範圍之廣,橫跨了台灣的東西兩部分,包括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等地。西拉雅人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現在信仰體系上,以大公廨(祖祠)和阿立祖信仰為主。阿立祖信仰可說是西拉雅人傳統文化的核心,每年遇到阿立祖聖誕,族人變舉行最重要的年中祭儀「夜祭」以表達對神明的感恩。祭典的媒介是稱為「尪姨」的靈媒。夜祭中重要的過程為「獻豬」與「牽曲」,後者藉由歌謠追念祖先來台的艱辛並提醒子孫感恩與惜福。然而「牽曲」的吟唱具有高度禁忌。夜祭第二天的「嚎海」儀式中,族人準備酒食等祭品獻祭,少女們著素淨白衣黑裙,頭戴草環手牽著手合著「牽曲」而舞(以上資料引自吳榮順著《台灣原住民音樂之美》,傳統音樂中心出版)。

由於平埔族屬於靈魂崇拜的民族,主要是祖靈信仰。西拉雅人則將祖靈崇拜再提昇為守護神的崇拜。阿立祖是西拉雅族人的守護神,也稱為阿日祖、阿立母、太祖,屏東地區的族人多稱為老祖。部落共有的阿立祖,供祀在公廨之中。個人私祀的守護神,則奉於家中。早期的阿立祖信仰並不塑像也不立神位,僅以象徵物代表。例如祀壺、豬頭殼、將軍柱等。後來因受漢文化影響,塑神像的比例漸增。祭祀的時間也因地而異,恆春半島多在正月十五,屏東縣內埔鄉老埤則是十月十五,臺南縣東山鄉東河村的夜祭在九月四日夜,臺南縣大內鄉頭社村則在十月十四日夜。因此,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平埔族樂舞類型多半與祖靈崇拜相關的「夜祭」活動有關。



舞蹈形式



平埔族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以漁獵為主,兼作旱稻。打獵以鹿為主要獵物。在春天時,邀集社眾,各帶器械及獵犬,四面呼噪圍獵。獵得鹿時,以皮和漢人交易鹽、米、煙、布等物。打獵之前,以白色長尾的「蠻任(蓽雀)」之叫聲作為鳥占,聲宏亮表吉,細微表兇。也種植香米,但只供自食,不交易。捕魚是平埔族人最重要的謀生伎倆,捕魚的方式從射魚、圍魚一直演進到網魚,受到漢人的影響很大。當開始懂得用圍、用網之後,婦女也必須參與這項工作。平埔族在耕作方面,僅懂得種旱稻,不知耕作技巧,也沒有田器。只會用簡單的鋤或鏟。傳統的耕作方法是是在八、九月的時候,先除田中的茅草,覆蓋在田埔上,枯朽後便成為田中的肥料。俟隔年三、四月再播種。收成後,休耕一年,隔年再種。這種耕種方式直到漢人入墾,才發生改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平埔族,2009)。

回顧相關的文獻,我們或可窺看原住民樂舞昔時的場景,〈台灣內山番地風俗圖〉之《賽戲》即有以下的描述:「每秋成,會同社之眾,名曰『做年』,男、婦盡選服飾鮮華者,於廣場演賽。 衣番飾,冠插鳥羽,男子二、三人居前,其後婦女。連臂踏歌、踴躍跳浪、聲韻抑揚、鳴金為節」(六十七,1951:87)。上述文獻摘要描述了一個原住民部落年祭慶祝秋收的情景:男女盛裝依序排列,「連臂踏歌、踴躍跳浪、聲韻抑揚、鳴金為節」,可說十分傳神地描述了當時祭儀樂舞的情境與特色。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