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書法的變化美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0-12-16 00:54:54
標題:
書法的變化美
中國書法是東方特有藝術,縱觀我國三千多年來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是一部點畫、結體、章法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書法藝術是線條的藝術,它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審美價值很高的藝術,主要是因為用毛筆寫出的字具有線條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特點,體現了一種變化美。
點畫的變化美
點畫是構成各種書體字的最基本的零件,因此點畫的變化是書法變化的最基本的因素。 書法中的各種基本筆劃本身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智永在"永"字八法中對各種不同筆劃的寫法提出各種要求:"點"要寫得"如鳥翻然側 下";"橫"要寫得"如勒馬之用韁";"提"要寫得"如策馬之用鞭";"撇"要寫得"如蓖之掠發"。這說明各種筆劃的姿態都可以和具體的自然物聯繫起來,這當然也是一種變化美。
但更多的是同一種點畫重複出現時的變化美。孫過庭《書譜》中有這麼一句話:"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是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後提出來的。形體"各異"、"互乖"就是指其開頭、大小、粗細、欹正的變化。
隸書有"蠶無二設,燕不雙飛"的規定,這個規定表面看起來是條死規定,似乎束縛了書寫的手腳,其實這正是體現了人們變化美的指導思想,根據這條規定寫出來的隸書就,避免了相同點畫機械的重複。例如;"清"和"澆"兩字,"清"字的三點水均呈三角形,上面二點較靠近,而"澆"字的三點水第一點就不呈三角形,第三點和第二點較靠近。兩個"法"字,第一個三點水分離;第二個三點水中後兩點相連。
結構的變化美
歷代書家結構變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各種:
(1):不改變點畫在字形中排列次序,改變點畫的粗細、點畫之間的距離、角度等,從而產生結構形狀的變化。 例如:兩個"使"字,前一個"使"了較平正,後一個"使"字,"人"明顯向下移,而形成左低右高的體勢。兩個"種"字,其偏旁"禾",除了筆劃有所變化(第二個"禾",中間豎帶鉤)外,還有偏側的變化:第一個"禾"旁上部向左傾斜,第二個"禾"旁上部卻向右偏轉。
(2):變換左右或上下部分的位置。
(3):增減點畫。 作為書法作品,為了要破機械重複,卻常常要增減筆劃以達到"變化美"的目的。
(4):有些字還可以用不同的結構書寫。
(5):各種書體結合。 一個字如果在同一篇作品中重複出現,往往採用變換書體或滲進揉合其他書體的筆法來達到變異的目的。不過,變換的書體,筆尖風格一般都比較接近,常見的有以下幾中形式。
A:隸書揉合篆書筆法,或變為篆體。
B:楷書揉合隸書筆法。
C:行書揉合楷書筆法,或變為楷書體。
D:行草互雜法。
E:篆、隸、楷、行、互雜法(鄭板橋常用此法)。
在以上幾種方法中,用得最多,變化也最多的是行草互雜法。宋朝米芾,可算得上是行草結合,追求結體變化美的典範。
章法的變化美
章法又叫布白,有小章法和大章法之說。按變化美的原則,安排一個字的結構的方法叫小章法,把字組成篇章的方法叫大章法。一般說的章法通常指大章法。
清代書畫家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這句話點出了兩個問題:
一、字與畫(這裏指中國畫)一樣,佈局要有疏密的變化,疏處不怕留出大塊的空白,密處不怕稠;
二、要把空白的設計和黑字的設計看成同等重要。
國畫的布白是如此重要,書法的布白也是如此。寫篆、隸、楷、行、草諸字體,都存在章法變化美的問題,但是最能體現變化美的是行草的章法。
其變化因素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各文字的仰、俯、斜、偏、大小、長短的變化:
這種變化首先要根據文字結構特點,以及章法變化的需要,要受"氣勢"的支配,要變化得和。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324個字,其結構的變化臻神入妙,其中20個字"之"字,"變轉悉異,遂無同者"。
(2) 字距、行距的變化:
一般行草作品的行距要明顯大於字距。行距變化不大,字距變化較大。
(3) 參差揖讓的變化:
參差的變化包含兩層意思:一、不要把每行字安排成字數一樣、長短一樣,整齊劃一,而應該有長短變化。二每個字除了不要上下左右對得很平外,其筆劃應該有長短的變化。所謂揖讓,即字與字之間不能互相衝突,不允許有筆劃重迭、交叉的現象存在。有時為了筆法變化的需要,某一個字需要寫得大些,或某一筆向左伸得較長些,這時鄰近的字就要寫得小一些,讓出空檔,從而產生揖讓美。
(4)墨的枯、潤、淡的變化;
歷代書家都非常重視墨色的運用。墨色的合理使用,直接關係著書法筆劃的質感美,關係到書法骨力美和韻律美。
墨色的變化大致有:
A:濃與淡的變化:
古今書家多數喜歡用濃墨。如肅東坡。因為濃墨字能和白紙形成鮮明的對比,黑字入木三分,有沉穩的美感,而且富長期保存。但也有少數書家善用淡墨的。如黃山谷、董其昌、傅山等。搞現代書法的更是不乏其人。淡墨用得好,也能產生特殊的美感。
行草書法的用墨如果以濃為主雜以淡墨寫的字,就更富於韻律的變化美。
在中國畫裏是非常注意濃淡的變化的。如畫山,一般遠物淡近物濃,從而使畫面產生遠近、輕重、虛實的變化美。同樣道理,書法用墨的濃淡,也能產生這種變化美。這種立體效果顯然優於二度平面內變化的效果。
B:枯、潤的變化;
古人用墨貴潤貴枯,強調"筆酣而墨飽",這樣寫出的字具有洋溢柔和美。古人還認為枯筆產生全國硬、飄浮之病。這話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滿篇枯筆固然乏味,而通篇以潤筆為主,雜以部分枯筆其效果卻要比全篇潤筆來得佳。
姜夔《續書譜》中有一段話說得好:"行革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顯然,險妍兼備具有一種自然的陽剛,陰柔變化美。米芾的《虹縣詩》墨蹟枯筆用得很美:如"清"、"風"、"滿"、"舟"等字彎彎曲曲的枯筆線條,猶如萬歲枯藤,蒼老堅韌。
C:濃、淡、枯、潤的綜合運用: 如果綜合運用濃、淡、枯、潤的筆墨,其變化就更豐富。
(5)節奏的變化:
書法的節奏變化是指線條的長短、粗細,用筆的輕重、墨色的濃淡,運筆的快慢等變化。凡是重筆、粗線 濃墨相當於樂曲中的強拍音符,而用筆輕、線條細、墨色淡相當於音樂中的弱後音符。線條的閏長,給人延長拍子的感覺,多轉折的線條給人節奏快的感覺,線條的中斷給人以換氣、休止號的感覺。因此,節奏變化的樂曲能使人"悅耳",節奏有變化的書法才能感目樂心。
以上從點畫、結構、章法三個方面談了書法的變化美。其實書法的變化美還應該包括對同一種書體不同書家寫出不同風格的美,這就是個性美。
例如同樣是楷書體,歐陽詢的風格是清臒險絕,精整工穩;顏真卿的風格是端莊雄健、內舒外緊;柳公權的則體勢勁媚、內緊外松。同樣是行書,王羲之的字秀麗神逸,如"清風出補袖,明月入懷";黃山谷的行 書,氣魄宏大,筆劃作向外輻射狀;米芾的行書,似"快刀利劍,八面出鋒"。這種不同風格的變化美,體現了個性美,這種個性的美是不能用一個尺度去量出第一名、第二名的。
當然書法美還應包括"統一美",變化和統一是一對矛盾,變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來源:拙風文化網
作者:
ck5689
時間:
2011-8-25 17:25:20
文章中的介紹書法的變化,是學習書藝者的階模,書法是知易行難,除了學習閱讀各家大派的長處外,還需要自我多加實質的書寫練習.
字無百日功,耐性與恆心是不可缺小的.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