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山美寶島鯝魚節 [列印本頁]

作者: eallen    時間: 2010-12-19 16:47:11     標題: 山美寶島鯝魚節

達娜伊谷溪(Tanayiku),是曾文溪上游的支流之一,位在阿里山鄉山美村的東側,是山美村鄒族的傳統漁場,溪中盛產鯝魚(鄒族人口中的「真正的魚」,也就是俗稱的苦花)、爬岩鰍、鱸鰻、蝦、蟹等,週邊的原始林中更有多種野生動物。鄒族人除了將獵場分配給各氏族狩獵外,也將達娜伊谷溪分成區段,由各氏族管理使用。部落成員不但要管理好各自的河區,對別氏族的河區更需尊重而不可侵犯。

鄒族傳統的捕魚方法,包括叉魚、網魚、釣魚、堰魚、掃魚、毒魚(使用毒魚藤的根,使魚暫時麻痺一段時間後,便會自然甦醒)等等。平時族人可以在各自氏族的河區內捕魚,只有「毒魚」是不被允許的。要進行毒魚,必須由全部落共同決定、集體進行。並且會先有一段封溪準備期,為期一到兩、三年不等,以確保之後毒魚活動的收獲。而毒魚所得的漁獲也必須集中到指定的處所,由各氏族長老按每戶人口數,平均分配。

在1970年代以前,由於交通不便及山地管制,少有外人進入,溪流的環境尚能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但隨著逐漸擴展的開發與建設,使得阿里山地區的河川生態日漸遭到破壞。而鄒族傳統用來毒魚的毒魚藤,在1970年代末期,也逐漸被化學物質氫酸鉀所取而代之。外來者與本地人的大量電魚、毒魚、炸魚等活動,使得達娜伊谷溪中幾乎已無魚蝦,不但危及飲水安全,也破壞了魚群生態。

另一方面,阿里山鄒族的達邦、樂野、里佳等村落的經濟生活,早在1970年代便因為公路開通而有所提昇,但山美的經濟狀況則一直要到1980年代,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才有所改善。當樂野、達邦等部落已經有公車到達時,山美人還是得以步行到外地進行交易。長期以來的窮困,激使了部分山美村民開始思考如何提升山美的經濟能力。1985年,村民從觀光休閒農業觀念及生態保育觀念中,發現達娜伊谷溪魚資源具有深厚的開發潛能,決議以發展觀光為目標,開始進行溪流生態保育。他們選定了尚保有原始風貌的達娜伊谷溪及兩岸各六公里的原始森林,作為生態保育的主要區域,禁止土地開發、也嚴禁以任何方式獵捕或破壞該地區的生態,以維護生態棲息環境。村子裡的男人們還自組巡守隊護溪。由於在傳統中就有為了毒魚而施行封溪的習慣,因此,在推廣封溪護魚的保育觀念時,並沒有遭遇太大的困難。而經過多年努力,達娜伊谷溪也不負眾望的恢復了清澈的狀況,魚群清晰可見,溪中的自然生態重現生機。

1994年,村民成立了「山美社區發展協會」,以社區為單位,開始積極經營山美村的觀光事業。1995年,「達娜伊谷溪自然公園」終於在全體山美村民的努力下,正式對外宣佈成立。園區內設有管理站、賞魚步道、觀景亭、戶外歌舞廣場等等,也有解說員可作非常詳盡的解說。賞魚步道長二公里,步行約一小時路程,設三處賞魚區,沿途溪谷巨石林立、水勢湍急,有著壯闊的河階景觀。另外,兩岸的原始林內還有巨蛇岩、燕子崖、龍鳳峽谷、仙井瀑布等遊憩據點。為避免破壞園區內生態生長空間或遊客帶來的髒亂,烤肉區及露營區多半設在園區外圍。而為了維持溪中的生態平衡,也只有限度的收費開放垂釣,並提供魚苗給鯝魚養殖業者。園區的所有的收入,除了支付專職員工的薪資及營運必要開銷之外,全數作為山美社區整體發展基金,統籌運用於山美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上。不只是鯝魚,整個山美村,也都隨著達娜伊谷溪而獲得新生。

1996年,第一屆的《山美寶島鯝魚節》活動初登場,立即打響了「山美/達娜伊谷」的名號。訪客來此,除了可觀賞達娜伊谷的溪谷風光,還可欣賞鄒族傳統的歌舞表演,以及文物展示、各式野菜。遊客蜂湧而來,園區的門票收益大大增加了社區內的各項建設經費,也改善了社區環境與生活品質,並促使社區更為團結。如今,每年端午節固定舉辦的《山美寶島鯝魚節》,早已是山美的年度盛事。Tanayiku,Tanayiku,這鄒族人口中的忘憂之谷,果然讓山美人得魚又忘憂!




圖片文案資料來源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嘉義縣觀光旅遊網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