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客家“等路”習俗 [列印本頁]

作者: 草薰風    時間: 2010-12-28 09:26:00     標題: 客家“等路”習俗

等在路上



   客家人多禮好客,走親訪友總要帶些小禮物,農村最常送的禮物是雞蛋(或雞)和長壽面,“雞”與“吉”同音,象征萬事吉祥,長壽面象征親情之路地久天長。此外,還随送些糖果、糕點、水果、土特産品、自制小吃等。客家人出門回家,不管遠近,同樣不肯讓那些滿臉歡悅的小孩失望,哪怕是赴圩、走親戚回家,也得爲老人和小孩帶點零食。客家人将這些禮物統稱爲“等路”。

    客家人素有出門迎客的習俗,若有客人要來或親人歸家,一家老小便齊集在大門外等路。在我的老家,若是“新人上門”,客家與主家必須預定日期,到時主家必須派一人到客家等路,爲“新人”領路。“新人”特指新女婿、新媳婦、新生兒。當客人到主家參加婚宴、新生兒滿月宴、升學宴等較爲隆重的活動時,主家在客人離去時都必須爲之準備一串用紅線串成的“行路糈”。糈是一種原料爲糯米粉、經油炸而成的客家傳統食品,“糈”在客家話中與“惜”同音,因此贈糈含有“相互愛惜”之象征性蘊涵。“行路糈”的數目的尾數一律爲九,意爲“但願人長久”。

    客家兒童都當過“等路蟲”,我還小時也不例外。隻要大人出門,早早地便候在路邊,心不在焉地與同伴遊戲。隻要足音響過,心頭便如小鹿亂撞。如果同伴等回自己的大人,心滿意足地享受着“等路”時,心裏的焦急中就夾藏着一種被冷落的孤獨。但最爲焦急的還是在大雷雨天,出外勞動或辦事的大人在夜幕降臨時還沒歸家。我在進初中過寄宿生活以前,屢屢和姐姐一起,冒着沉沉夜色和狂風暴雨,搖搖擺擺地去爲父母送火和雨具。有時打的是松明火,盡管姐弟倆極力地用身子遮擋,但火把總會不斷地被澆熄和吹滅。有一次怎麽點也點不着了,兩人隻好又冷又怕地靠在一塊,雙手不斷地抹着被濃煙熏出的眼淚。如果父親出了十裏以外的遠門,我們總是将火和雨具送到離家三裏或五裏的小茶亭。等到父親時,大多時候他都已從熟人處借到手電和雨具,有時則是滿身泥污地撞進茶亭。

    客家男人常年在外,鄉村漢子往往隻在農忙季節回家幫農,其餘時間大都奔波在外。而當年那些男人遠下南洋的客家主婦,更是三年五年也無法與丈夫見面。每到年關,山村裏的客家主婦幾乎無圩不到,一是到集鎮出售物産采購年貨,一是眼巴巴地望着那個小小車站,像篩沙子一樣地篩着下車的人群,希望其中有自己的丈夫的身影。那些沒等到丈夫的主婦,自然是滿臉凝重,或者像花中蝴蝶一樣忙亂,四處向歸來的人們打探自己男人的消息。而那些等到丈夫的主婦,常常高興得搓手頓腳,不知所措。在回去的路上,她們肩挑手提,非要讓自己的男人做“甩手郎君”不可。

    這麽些年了,我一直是走在路上。每次準備啓程回到數千裏外的故鄉時,也總得琢磨給等在路上的小孩們買些什麽東西作爲“等路”。每當這時,總會想起将近二十年前的一個真實的笑話,村裏的一個老嬸嬸到鎮上赴圩,發現市上賣一種叫“冰糕”的新鮮東西,于是,自己舍不得吃,卻爲她最疼的滿子(最小的兒子)買了一塊作爲“等路”。可回家一看,她的香籃裏隻剩下一根竹棍和一張包裝紙,她非常生氣地大罵“誰偷吃了”。年歲漸長,我想起這個故事時再也笑不出來,心頭泛過的隻是一種很柔軟很濕潤、既酸又疼的感情。在走得疲憊時想到有人爲自己等在路上,便覺得路上竟是一種延伸出來的故鄉。

作者: wen5436    時間: 2012-9-5 01:55:20

從板大解釋等路的字行裡也充滿客家人之間相惜及相愛
作者: sam5376    時間: 2012-9-18 17:01:06

閩南人也有這種習俗,往別人家拜訪,總要帶上"伴手"和"等路",伴手是給主人家的,通常比較隆重,等路是給主人家裡小孩或佣人的,通常是零食或是隨身的小東西
作者: 黃金烏龍茶    時間: 2012-9-21 23:06:10

感謝您讓我更了解,客家人的文化,我對客家人超有興趣的,超想學客家話的啦...
作者: 姚督    時間: 2012-12-1 14:45:47

真期待台灣有所謂客家[[文化大學]]來響應客家文化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