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鄒
北鄒族傳統生活領域以阿里山地區為主,山嶺為族人主要的活動空間,包括狩獵、巡視獵區、出征、耕作、祭儀等,以及族人所祭祀的土地神、戰神、栗女神也都和山嶺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鄒族的歌謠文化充滿敬神如神在的凝斂和虔誠風格,反映以山為主的風格特質,歌謠猶如山的悠遠空靈、沈穩渾厚。歌謠在北鄒族人的生活中,不論是信仰觀念、征戰儀式、神話傳說、部落倫理或是民俗活動,始終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例如部落最重要的祭儀「瑪亞士比」mayasvi,整個儀式的重心就是「迎神曲」、「送神曲」、「戰歌」、「歷史頌」、「勇士頌」等祭歌。「瑪亞士比」祭典的每個活動環節幾乎都是靠祭歌來完成的。在族部落內並無嚴謹的歌謠分類,不過,對唱歌曲pa su –i yahaena曾是鄒族部落廣泛流行的一種歌曲形式。大致上,北鄒族的歌謠可分祭時的祭歌、歷史歌謠、生活歌謠及飲宴時的酒歌四類。
(一)祭歌
北鄒祭歌是為戰祭(mayasvi)而作的,其歌詞內容是向戰神祈求保佑與幫助,以勉勵族人學習先人的英勇事蹟。如祭歌中的戰歌(peyasvi no mayahe)領唱者會先歌頌祭典之神聖,再頌戰神作為及祖先英勇歷史,接著才會歌頌各氏族之英勇事蹟。北鄒祭歌的節拍有自由拍、固定節拍及四拍子三種節拍。無論是屬哪一種節拍,都必須根據領唱者呼吸快慢及舞動者身體搖擺的速度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