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初創於清乾隆28年之彰化元清觀[64P]
[列印本頁]
作者:
阿文ㄟ
時間:
2010-12-31 21:57:42
標題:
初創於清乾隆28年之彰化元清觀[64P]
彰化元清觀的歷史
泉州人信仰的元清觀,彰化人稱為天公壇
元清觀位於彰化市光華里民生路二百零七號,前臨民生路,右側緊接陳稜路,主祀玉皇大帝,又稱玉帝廟,俗稱天公壇,是台灣唯一以「觀」為名的寺廟。
元清觀創建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彰化市的居民以漳州一帶的人為多,但是也有少數泉州人參雜其間,元清觀就是由泉州七縣的人仕所合資捐獻興建,泉州舊稱「溫陵」,因此在前殿上方懸有「溫陵福地」一匾(光復後所修),據《彰化縣志》記載,昔日元清觀前有戲台一座,每逢農曆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演戲酬神長達十餘日,婦女焚香不絕,觀者如堵。
彰化元清觀於嘉慶年間首度重修,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山門及戲台因地震而損毀,同治五年,因建築物日益朽,由陳元吉等人發動募捐整修,直到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才全部完工,歷時長達二十多年,規模與今日相去不多,甲午戰後,日人治台,為拓寬道路,曾拆去元清觀右側約五分之一,使得建築失去完整與平衡,外牆內縮,大木結構裸露。
元清觀由來
何以廟名稱為「元清觀」,「元清」之元字,本作「玄」,清代因避康熙帝諱,改以「元」字替代,如「玄天上帝」有寫作「元天上帝」,即是一例,因此「元清」的本字,實當作「玄清」,玄清二字,均與天相關,「玄」,即眾所熟知的「天地玄黃」,典出《周易》坤:「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清」,則取《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典故。
正殿匾額「德界三尊」
元清觀的簡介
元清觀俗稱獄帝廟;緣於昔時謂玉帝為嶽帝之故。是台灣唯一以觀為名並供奉 玉皇大帝的寺廟。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由福建省泉州府移名集資創建,故大門懸有〔溫暖福地〕之巨匾。清光緒年間大修,現存之元清觀代表清光緒年間之建築水準。此廟建築宏遠,前殿有八字牆,正殿重簷高大。前後共三殿,三川殿前左右出八字牆,後帶拜亭,正殿前亦置拜殿,殿宇高敞。
元清觀-玉皇大帝(舊照)
元清觀祝融後-玉皇大帝薰黑粉飾後照片
中央供奉玉皇大帝,配祀張天師及玄天上帝內懸〔溫陵福地〕、〔穹窿主宰〕、〔得一以清〕及〔德尊三界〕等古匾,後殿供奉觀音菩薩。元清觀在建築上許多特色,例如三川殿使用牌樓式重簷,斗拱使用象頭造形,廊牆施磚刻及交跤陶。而正殿之柱子排列由特殊,殿多出兩排柱子,以承受屋頂重量,使內部有如柱林。雕刻精巧,在藝術和規模上都值得稱道,是台灣地區磚木造宮殿式建築較美倫美奐者。又此廟古匾古碑頗多,深具文獻價值,其對聯文句之佳,為台灣地區廟宇之少見。
元清觀的建築之美
一、元清觀的配置格局
元清觀的建築是台灣地區以磚木造殿堂式建築,其建築規模為五開間三進的建築格局廟宇,坐西朝東略偏北;三川殿前兩側有八字牆,正殿重簷高大,前後共三殿,三川殿後帶拜亭,正殿前亦置拜殿,殿宇高敞。
元清觀的配置與傳統閩南式的廟宇非常接近。從前面開始看,它一定有個廟埕的廣場。我們知道:在雍正年間,彰化的縣城已經開發完成,元清觀是在乾隆年間興建的,當時位在整個彰化城的正中稍微偏東一點點,也算是位在城中心,因為是在城中心,受限於市街土地擁擠的結果,所以要蓋成面寬很寬的廟宇是不可能的,多採用狹長街屋式的平面。城市裡的廟宇,特別是在台灣,在聚落城市中的廟宇半半是面寬比較窄一點,然後進深比較長,我們稱之為「街屋式的廟宇」。因為街屋型廟宇的兩旁都是店屋,如果一座廟佔店面太寬,兩旁的店家是無法做生意的,除非,此廟是在街頭或是在街尾,離聚落比較遠的地方。像鹿港的龍山寺,位置是在街尾,所以可以蓋得比較寬;萬華龍山寺,位在聚落的外圍,也可以蓋的比較寬。因此,彰化元清觀基本上是「街屋式廟宇」格局的配置。
元清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配置,各進面寬相同,三川殿面寬為五開間,其前後進依序為第一進的三川殿〈其後緊接著戲台〉、第二水的拜殿與主殿,及第三進的後殿,各進間都設置天井並以迴廊相連接,左右邊以牆廊圍成封閉的空間,構成封閉的三進二院式空間。
在三川殿明間後側連接的捲棚軒亭此亭有點「室內戲台」的味道。寺廟設置戲台可有寓教化於娛樂之中,依據《寺廟台帳》之記載,彰化元清觀原應有兩座戲台〈註〉,一座係正面對廟門口的戲台,在日治時期市街改正道路拓寬之故已被拆除,另一座應為設在內部的小戲台,即位於三川殿後的捲棚戲台,戲台兩側並與左右迴廊相連接,地坪高度相同,使我們進入三川殿後會感覺室內空間顯得非常寬敞。兩側的丙廊在一般傳統的廟宇,通常都是廂房,但因為受了「街屋式廟宇」格局的影響,故用「廊」來取代「廂房」。
元清觀大門全景
中庭進去後就是它的拜殿和正殿。在理論上,一般而言,拜殿與正殿是分開建造的,但為了增加整體的緊湊感,在台灣的廟宇裡,有很多就將拜殿和正殿連在一起建造的。前面是拜殿,後面緊跟著就是它的正殿了,以整體空間而言,可以拉長廟宇的深度及增加廟宇的陰暗感,這也是在空間上所達到的。
再往後走就是後面的埕和後殿。現在看整個元清觀的配置,從正殿、拜殿開始,斜斜的沿著陳稜路有切斜角的感覺,這是因在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導路拓寬拆除的結果。綜觀元清觀整體建築格局還算完整,各殿間主從空間秩序明顯,空間配置收放得宜,可見先人對空間佈局的用心。
二、元清觀的建築特色
元清觀在外觀上,中央三開間為歇山頂,兩側為斷檐,前殿後接戲台,為加角柱的捲棚歇山屋頂,其作法由角柱出挑四十五度的斗栱承插枋,再承簷椽;左右兩廂直接插入山門後坡之內,承廂房簷枋的一斗三升組,線條簡潔有力。拜殿由下金桁向兩側採四十五度插栱,向內分別作三層的出挑,看起來像外承飛簷桁,內承金桁,但實際並不密接,其裝飾性遠勝於結構意義。
正殿中木作較為單純,僅面向祭典空間的各立面雕飾繁瑣,尤以中央脊桁最甚,其它部分少有雕飾並施以咖啡色油漆。在台灣一般歇山作法裡為了整體比例的完好,往往把上層硬山部分面寬拉開,使得山花板無法跨在原有的柱列之下,反而落在次間的桁條之下,但是在元清觀卻在拉開的山花板下加了一排柱列,使得結構較為合理,但在正殿中卻出現了雙排柱列的特殊現象,使內部有如柱林。
後殿的部分,由於右側已被拆除,桁條只得架在新砌的牆上,而因後殿已屬次要空間,在各部分木作也精簡多了,在前廊部分出挑三個跨面並以暗厝作法與後殿主體建築相接,是比較特殊的地方。
整體而言,元清觀是由泉州的移民所建築的,自然就會請原鄉的匠師,用原鄉自己所熟悉的材料、手法建造。因此,元清觀是屬於較標準的泉州風格,我們可從中觀察幾個地方:
1.構材…它每個構材都比較纖細而且細膩些,不會太肥厚、粗壯。整體的比例,在木構架部分,是比較細膩的。
2.斗、栱…作法很細緻。特別是在斗的底部不做「斗底線」。在漳州和廣東的系統中,斗底是會出一條稜線的;而它的栱很喜歡出一種「葫蘆形」的栱,我們稱為「葫蘆栱」。
3.垂花—是在屋簷簷口會垂下一種類似蓮花、牡丹等形狀的東西。此種垂花有時匠師會稱為「吊筒」,這種「吊筒」在泉州地區,大概由於比較靠北,因此,垂花是「含苞待放型」的;但慢慢往南,到了漳州,它的花就會開一半了;再往南方、廣東一帶,廟宇的垂花就是呈現綻放狀態,甚至連花蕊都會吐蕊出來,實為一有趣的特徵。元清觀的吊筒,整體上來看是較纖細的,而整個爪子也是屬於「含苞式」的。比較細膩、纖細的,可以看出泉州匠師的表現及特色。
元清觀的裝飾藝術
彰化元清觀奉祀的主神是玉皇大帝,神威顯赫,救世救民,非常靈驗,信徒所求都能如願,能保佑商業興旺繁榮和五穀豐收,生病的人祈禱也都能痊癒。因為彰化元清觀是道教廟宇,道教廟宇常有春、秋二季及由主神聖示而舉辦的祈安禮斗、消災解厄超渡功德法會。
祈安禮斗的意義如下:
1.拜斗是道教為人消災解厄、祈福延壽的至高科儀,稱為「朝元禮斗」。斗是人的本命元辰,參加拜斗是借由法會,由法師邀請眾神降臨,藉由神力相扶持,朝拜自己的本命元辰,能使本命元辰光彩,袪災趨福,延齡益壽。
2.拜斗禮成後,將此斗籤上書寫閤家姓名的禮斗,請回供奉或收藏,可謂神、人都光彩
斗燈首配件及其用途意義
斗燈首是齋祭中,不可缺少的器物,據信擺在法事祭場,經過祭拜過的斗燈首,法會後請回自宅家裡,可以驅凶避邪,並可使家庭平安團圓,使個人元辰光彩,光明普照賜福消災,萬事如意。以下將斗燈首中,容器物品,所代表之意義,逐一簡單說明:
1.燈火:代表北斗星君之斗火,日、月、星、三光普照。
2.白米:代表五穀豐收,生生不息之意義。
3.涼傘:是君臨天下,表示國君下察民意。
4.斗籤:是祈求個人之元辰光彩。
5.秤子:代表公平公道。
6.新劍:表示除魔滅邪,斬孽除妖精,保身康寧,護身保體之意思。
7.鏡子:表示家庭團圓,及照出妖魔鬼怪,速走他方之意。
8.新尺:是度人無量之意思。
9.剪刀:是表示剪邪立正,公正無私之意。
資料來源:彰化元清觀網站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11-6-4 08:36 編輯 》
作者:
色手座
時間:
2010-12-31 22:47:33
熏黑的神像粉飾後,
整個眼神和神韻都變了,
或是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才招祝融,
改朝換代去了.
作者:
ntyang1961
時間:
2011-1-1 01:34:18
介紹古蹟廟宇彰化元清觀的歷史,文物,建築,背景,神像,等等
介紹的非常之詳盡細膩可說是圖文並茂創作具佳
應該是在收集資料時相當的費時費力也努力簡介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