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藝之獨秀-薪傳技藝大師-吳清波[16P] [列印本頁]

作者: 阿文ㄟ    時間: 2011-1-2 21:09:15     標題: 藝之獨秀-薪傳技藝大師-吳清波[16P]

簡介
鹿港小西天神像雕刻舖的第五代傳人吳清波老師傅,以泉州派的雕刻手法聞名,彰化縣鹿港鎮人,生於民國廿年一月二十日,自幼便追隨父親吳武貢學藝。

 


吳老師傅為客戶雕刻神像時,必遵守家傳古法,先觀察買主的五官、生辰肖屬、面相和職業等,再決定雕刻神像的造形,來補買主的福分,以達「神輔人福」。

在吳家廳堂中的壁上懸有各界所贈的褒獎匾額,其中吳老師傅最引以自豪的便是由辜振甫先生所題之「獨步藝壇」;此外,另有一篇由李光裕先生簡略記述吳清波先生神像雕刻的簡介,更是巨細靡遺。

  


吳老師傅的神像雕刻,融合宗教與藝術於一,嚴守祖傳規矩,無論雕工、造形、漆線、紋飾、色澤,皆具特色,堪稱「鬼斧神工」,並於民國七十六年獲頒「民族藝術薪傳獎」。

  




學藝過程
吳老師傅年輕時曾在私墊學了六年的漢學,日據時期,日本人為防漢人思想作祟,嚴禁民間宗教活動,禁止奉祀神明,更不用談雕刻神像。日本人於是監視吳老師傅的父親吳武貢的行動,但是家傳的神像雕刻技藝,仍在父親的口傳下,私下一刀一鑿地承繼祖業。

因為當時廟宇及民家神像都被破壞,在宗教信仰強烈的社會,無神明可供公開奉祀,因此大家就爭著要請神明來家奉祀。因為這個關係,當時年僅十二歲的吳老師傅便暗地裏為鄉人雕刻神像以維持家計刻,但沒想到在客戶的稱讚聲裏,帶有幾分的成就感下,從此踏上一條無怨無悔的不歸路,終生以神像雕刻為業。

  


吳老師傅的父親是採取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教法,非常嚴格,凡事按部就班,在吳家傳統古法裏,要學雕像先得學磨刀,進而在木材上量繪身軀比例,而後才能拿刀;學會刻自身神像後,才能上黃泥、粉金身、上漆線、上油彩;而依命卜、相五官、請神、入神、退神,整套科儀更是要十年以上鑽研。

        根據吳老師傅的經驗,他先要研究民間習用樹種木材的材質及其紋理,約要花五至六個月的時間,再學一年半的磨刀,隨時須隨侍父親觀摩刻法;神明的種類有幾百種,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形體,所以要學習十年的初胚,五年的修胚,十年的繡線,如此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經過漫長的學習過程,直到二十五歲才當上父親的助手,現學現表演,三十歲時,父親將命理、符法等宗教科儀傳授與他,表示祖傳家業已傳至他手中,並暗示他自此而後,必須獨當一面。

        跟父親學了五十三年,直到民國七十二年父親去世才停止,吳老師傅到這時,才算是繼承父親的全部手藝,舉凡天文、地理等父親熟悉的手藝,他都頗為精通,但他一再表示父親在地理上的知識,他至今仍無法超越;但在神理上,他應該有青出於藍的自信。

 




創作理念
吳清波老師傅對自己的技藝,堅持手工傳統的技法,秉持承襲大陸「技術無變化性」的特色,吳老師傅對自己相當有自信,喜歡公開表演,尤以「拚技」為甚,主要原因是可以「可分出技法高下」,事實上,表演確實帶給他名氣,而且也可以打廣告。

        而吳老師傅也一再表示,他堅持的創作理是接受訂製,觀察買主的五官、肖屬和職業,判其人品好壞與運途,以期所刻神明能符合買主,達到「神人合一」的境界。

 




作品特色
1.小西天的雕刻為正統神像,如媽祖、土地公、關公、觀音及上帝公,多為家庭  所祀奉,其中川土地公刻得最多。

  


2.佛雕造型講究外形平穩、端正四方、坐要穩、立要正,依大陸古制,形體模仿真人比例縮小,穿著明代服飾。例如土地公身體四方,隱然成福形有才,耳大分三倫:天倫、地倫與人倫。

3.色澤:採取原色,以五色紅、黃、青、黑、白的原色彩粉在瓷碗內研磨調製。

  


4.漆線:其研製,也是手工自家調製而成。乾彩搓成細緻漆線,再迴繞點綴神像衣冠坐椅。

  


5.命理:吳清波先生並不先將神像雕好等待買主挑選,而是接受訂製,首先觀察買主的五官、肖屬和職業、住所,判其運途,以期所刻神明符合買主。依其說法,下巴尖的,神像就要做得圓敦些,連買主做何生意,外銷抑內銷,都影響到刻法,外銷者,眼光放遠,內銷者,眼光較近。數十年來刻像無數,吳清波先生瞧過的面相也不下萬千,命卜,面相上的推斷,他一眼即能點出,正因為他刻神佛,全憑親自觀察面相,所以從不預先刻好神佛寄賣佛店,這一點的堅持,也是吳家百年來的傳統。

6.複合式的神像:複合式即為神像與神座嵌合,與現在一般單座成型的神像大不相同,其精密的嵌功,也令人嘆為觀止。

 





資料來源:藝之獨秀
作者: 49太歲    時間: 2011-1-3 11:53:47


能得到國家薪傳獎的吳清波先生

功力自然不在話下

不過這些傳統工藝技術

卻面臨了失傳的危機

越來越少人肯學習了

小弟我真的擔心會後繼無人呀

真希望有人能重視這問題

讓民俗文化繼續傳承

讓藝術文物永留

希望能有更多人投入

否則…唉



作者: fav    時間: 2011-1-3 21:54:23

這種技術越來越稀少
要學的人更少
更可怕的是:乾脆從大陸進口比較便宜
斷送了台灣的老技藝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