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為甚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列印本頁]

作者: 絕對官僚    時間: 2011-1-14 01:14:23     標題: 為甚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在電視或電影的古裝戲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兩個人交頭接耳密商事情,然後其中一人對另一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再告訴其他人。」此外,古籍中也有記載,如元朝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我叮囑他這樁事,則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那麼,為甚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呢?

其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是有典故的,出自《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字伯起,東漢時弘農郡華陰縣人。他為人公正廉潔,不謀私利,是難得的清官。楊震從少年起就聰明好學,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都深入鑽研。

楊震未當官前非常熱心教育事業,在家鄉辦學,來自四方的求學者絡繹不絕。他教學有方,堅持有教無類,不分貧富,因此名氣大,學生多。當時,人們都稱讚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由於楊震辦學多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因此聲名大噪。當時的大將軍鄧騭也聽說了,他很敬重楊震的學識、賢能,就徵召楊震到自己府內任職。上任不久,楊震又被推舉為茂才出任地方官,先後升遷為襄城令、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再調升為九卿之一的太僕、太常,後又晉升為三公的司徒、太尉。

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途中,路經昌邑。當時的昌邑縣令王密,是他任職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的官員。王密聽說楊震路過本地,為報答當年楊震的提攜之情,於是白天去謁見楊震,晚上則準備了白銀十斤想贈送給楊震。

楊震對他說︰「我們是老朋友,我很了解你的為人,你卻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完後,慚愧的離開。

後來,楊震調任涿郡太守,為官清廉公正,不接受私人請託、謁見。他的子孫和平民百姓一樣,常吃蔬菜,出門步行,生活簡樸。有老朋友、長輩想讓他為子孫購置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以後的世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我用這個留給他們,不是也很豐厚嗎?」

楊震自大將軍鄧騭徵召入府任職,到被罷免太尉止,共出仕了二十多年。他為人剛正不阿,為官克盡職守,公正、廉能,他的品德因此為世人所稱讚。因拒收王密賄禮,說出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這「四知」的千古名句,成為清廉自持,不接受非義饋贈的典源,後人也引用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比喻事情極重要秘密。

文出:正見網

作者: 阿文ㄟ    時間: 2011-1-14 09:30:41

在鹿港就有類似的故事

因而有'四知'的名字由來~

如四知茶藝~等
作者: saloriza    時間: 2011-1-14 10:59:10

在龍山寺旁邊老龍獅肉包旁邊的巷子叫做杉行街,裡面有一間掛著四知堂匾額的房子,有空可以去看一下
作者: 拉弟賽馬場    時間: 2011-1-14 22:34:01

四知另一說:
       知是(對)知非(錯)知善知惡,出處已經不知道?
作者: ntyang1961    時間: 2011-1-16 05:52:28

古人所說的每句訓詞都富有深層的含意所在與精隨典故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