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茶經歷史
[列印本頁]
作者:
用心良苦
時間:
2011-1-24 10:35:22
標題:
茶經歷史
茶經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 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茶文化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 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
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 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 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 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 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喫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
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 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 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
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較晚時採摘的茶葉,泛指茶葉,又指用茶葉泡製、烹製或煎製的飲料。 宋人蘇東坡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將好茶比作美女:“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日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樹古已有之。 茶樹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雲南,一說是在西南橫斷山脈以東的雲貴高原地區。
是誰發現茶的呢? 傳說上古的神農氏炎帝“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又一說,“黃帝食百草,得茶解毒。”《爾雅.釋木》中記載:“檟,苦荼。
”晉人郭璞注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確地描述了茶樹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藥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後才作飲品。 炎帝、黃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藥用。 秦漢時期《神農食經》中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三國魏華陀《食論》說:“茗久食益思意。
”漢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詩疏》雲:“椒樹、茱萸,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為食。”現在的醃漬茶、打擺茶、油茶、烤茶、罐雲茶等,均沿用古習。
茶作為飲品不過二千餘年,西漢巴蜀有飲茶時尚,有專用茶具,還有茶市。
公元前59年西漢人王褒在《僮約》一文中記載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盡具,武陽(今四川彭山縣)買茶”,可見當時飲茶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並且茶葉已成為商品,形成了武陽這樣的茶葉集散地。
南朝齊國人王肅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漿(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鯽魚羹,渴則飲茶。 有一次他拜見北魏高帝拓跋珪,卻開始食羊肉、酪漿。 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羊肉與魚羹比怎樣?茶汁與酪漿比又怎樣?”王肅回答:“羊是陸產之最,魚是水族之長。
羊好比齊魯大邦,魚好比邾莒小國。
惟茶不中,與酪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
明天我們為你設邾莒之會,亦有酪漿和茶。”後來人們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種名茶,產於安徽安慶縣天柱峰。 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縣)知州,李德裕對他說:“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葉請你寄三數角(角是貯茶器)給我。
”那人一到舒州,便連忙託人帶了幾十斤天柱峰的茶葉給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還給了朋友。
第二年,朋友被罷去舒州知州,臨行前,他精心挑選了幾角天柱峰的茶葉送給李德裕。
李德裕高興地收下了,對朋友說:“這茶可解酒****。”說完,他叫僕人煮了一壺茶,然後把茶倒進盛著肉的銀盒子中,蓋上蓋子。 第二天早上,李德裕與朋友一起打開盒子,肉已經化成水了。
眾人都服其廣識。 唐人喜歡把茶葉加工成餅,用黑茶葉包裹,中間打一個洞,用繩子串起來,便於攜帶,這稱為串茶。 南唐京都開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稱“董北苑”,善製茶,人以為貴,稱此茶為北苑茶。 其後福建建州(今建甌市)鳳凰山所產之茶,亦稱北苑茶。
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始製龍鳳模,以此造團茶,稱為“龍鳳團”,專供宮廷飲用,以別於士民所飲的茶。 宋仁宗趙楨慶曆年間,福建轉運使蔡襄又制出小團茶,用作貢品。
小團茶極為貴重,宮人往往在茶餅上鏤上金子,二十餘餅重一斤,值白銀二?。
但這種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時,賜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餅,四人分一餅。
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慕名來到中國,在不下100座寺廟中學習中國茶文化。
後來榮西和尚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榮西和尚被日本人封為“茶祖”。
多數國家“茶”字的發音都是從漢語“茶”的字音變化而成的。
英文tea從廈門話茶字音te轉變而成,而英文俚語茶就是cha,這與茶的符中文讀音更接近;俄文則是我國北方話茶葉的譯音;日文的“茶”字讀“恰” ,完全是照漢字讀音。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