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觀測衛星(Planck)以其可偵測低溫物質的優勢,首度完成全天的銀河系低溫多塵緻密天體的巡天工作,同時也完成全天的其他星系低溫塵埃分布巡天工作。這些資料都在普朗克早期低溫核星表(Planck Early Cold Core Catalogue,ECC)中;天文學家利用這些資料,將可找到為數眾多的各類低溫天體,研究恆星形成最早階段。
普朗克任務所觀測到的低溫塵埃團塊大都位在太陽附近,但有些則可遠達4kpc(相當於13000多光年)。如意料中的,這些低溫雲絕大部分集中在銀河系盤面上,只有少數幾個在高銀緯之處。此外,普朗克偵測到的低溫物質,若非位在網絡結構中,就是位在緻密氣體柱(pillars of dense gas)邊緣被新誕生恆星照亮的地方。此外,將普朗克資料與其他觀測資料結合後,天文學家發現這些低溫物質的分布與氫氣殼層和星系中其他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吻合,顯示更早形成的老恆星的確會觸發新恆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