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元宵提燈籠與放天燈的由來 [列印本頁]

作者: ntyang1961    時間: 2011-2-9 04:09:39     標題: 元宵提燈籠與放天燈的由來

元宵提燈籠的由來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裡,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吳敦厚說,他以前做新娘燈(即宮燈)就代表婚禮喜慶;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簷下和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不過,燈籠最讓人遐思、期盼恐怕還是元宵節的花燈了。

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乃紮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時,更於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永樂朝在午門大立虌山燈柱,又在華門外設「燈市」,使得北平尚有「燈市口」街道。

民國後,花燈之舉雖仍在,但平淡了許多,幸虧如今因著中國熱,燈籠又逐漸在居家裝飾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燈籠的材料,有的由紙、竹子,變成布、塑膠、鐵線,而且燈籠的形狀和顏色與傳統也大不相同。”傳統中寺廟是以黃色為主,個人則以白底為主,如今全亂了,燈籠的大小、顏色全以個人喜好變化,無所謂一定的象徵意義啦”。

元宵節放天燈的由來
天燈又名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孔明)所創。當初為了傳遞軍情,遂利用熱氣上升原理製作燈盞飄浮於空中,造成錯誤的「星象」資訊,用以欺騙司馬懿大軍。
後逐漸流傳至民間,成為凡人向上天許願祈福的媒介。在上元節放天燈,「上達天聽」,向天官祈福之意。
根據平溪長者所述,天燈的施放傳統始自道光年間,安溪移民陸續到達文山地區開墾。那時有盜匪作亂,騷擾聚落,平溪人只好避難山中,待危機過後,才由留守村中的壯丁以天燈為信號,通知鄉人返家。後來時局雖安定,放天燈卻保留下來,成為地方民俗。
天燈飄浮的原理與熱氣球相同,都是利用熱空氣之浮力使球體升空。所以只要將球內之空氣加熱,讓球內一部份空氣因受熱膨脹而從球體溢出,此時內部的空氣密度比外部空氣小,充滿熱空氣的球體就能飛起來了。

文獻一:「天燈又名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代孔明以他的帽子為造型藍本,製作天燈燃放升空,作為戰時聯絡軍情之用,以後漸漸成為 農民過節時的活動。至於何時傳入平溪鄉的十分村,據說是孔明的後代移入該村,為了不忘先祖,而在每年元宵節前後施放天燈以感懷先祖。」洪進峰(民82年)【台灣民俗之旅】

文獻二:「天燈又名孔明燈,起源於三國時代,由諸葛先生所創,為了要由城內向外傳遞軍情,遂利用熱氣球原理,是現今世界上熱氣球之先驅。」【台北縣平溪天燈會】

文獻三:「清朝時期十分地區經常土匪橫行,為了逃避盜匪之難,居民逃至山區,等待土匪走後,留守村中之人,就在夜裡施放天燈,告知山中避難村民,可以 回家了,而後演變成元宵節前後互報平安的活動。」
劉還月(民83年)【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