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5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族群介紹] 平埔族群的分佈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2-27 02:21: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噶瑪蘭/卡瓦蘭族(Kavalan)

卡瓦蘭族分布於宜蘭平原。清嘉慶十五年,蛤仔蘭(宜蘭)歸入版圖時,有熟番三十六社,其中也含有若干凱達格蘭族村落。其後,漢人大舉移來,在山地土著與漢人雙重壓力下,大多捨棄原住地,分散於宜蘭平原各地。

其一部分曾沿山路南下至花蓮縣萊地方,一部分順叉路登陸花蓮米崙山下鯉浪港,形成加禮宛、竹仔林、七結仔、談仔秉、瑤歌等六社。後再移動而形成新城、加路蘭、新社、石梯、姑子律、水母丁、城子埔、加走灣等村落。

原來在宜蘭平原噶瑪蘭村落有:棋立丹社(礁溪鄉德陽村)、抵把葉社(礁溪鄉德陽村)、新仔罕社(礁溪鄉)、奇武暖社(礁溪鄉光武村)、踏踏社(礁溪鄉玉田村)、馬麟社(礁溪鄉玉光村)、奇蘭武蘭社(礁溪鄉二童村)、打馬煙社(頭城鄉竹安村)喀嘓里遠社(壯圍鄉大福村)、奇上板社(壯圍鄉廓後村)、里目罕社(壯圍鄉新南村、功勞村)、抵美福社(壯圍鄉美福村)、新仔羅罕社(壯圍鄉功榮村)、抵美抵美社(壯圍鄉美間村)、珍仔滿力社(員山鄉、蓁巷村)、擺離社(員山鄉蓁巷村)、吧咾吻社(員山鄉惠好村)、抵美簡社(不詳)、支鎮路社(不詳)、哆囉岸社(羅東鎮打那岸)、歪仔歪社(羅東鎮仁愛里)、掃笏社(五結鄉興盛村)、娑羅辛仔宛社(五結鄉新店村)、加禮遠社(五結鄉秀水村)、奇澤簡社(五結鄉利澤村)、流流社(五結鄉新店村秀水村)打郎巷社(五結鄉協和村)、奇武老社(冬山鄉三奇村)、里荖社(冬山鄉埔城村)、珍珠美簡社(冬山鄉珍珠村)、武罕社(冬山鄉群英村)、打蚋米社(冬山鄉永美村)、馬荖武煙社(冬山鄉武淵村)、南塔吝社(不詳)、留留仔莊社(不詳)、猴猴田社(蘇澳鎮頂寮里、新華里)、馬賽社(蘇澳鎮永榮里)阿里史社、(三星鄉大隱村、行健村、拱照村)。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凱達格蘭族分布地以臺北盆地為主,北起基隆市社寮里、和寮里、平寮里,沿大屯火山彙裾野至淡水河口,南達桃園縣境內。據傳,其一部分移住宜蘭平原建哆囉里遠社與里腦社。本族主要部落如下:霄裡社(桃園縣八德鄉霄裡村、竹圍村)、南崁社(或南嵌社桃園縣蘆竹鄉山鼻村)、坑仔社(蘆竹鄉坑子村)、龜崙社(桃園縣龜山鄉楓樹村)、南港社(臺北縣蘆洲鄉正義村(南港子)、武猸灣社(或武溜灣社,臺北縣新莊鎮)、擺接社(或擺折社、臺北縣板橋鎮社後里)、秀朗社(或繡朗社,又名控仔社臺北縣中和鄉秀朗村秀山村)、雷裡社(或雷里社、臺北市雙園區與德里美德里)、沙箟廚社(又名紗帽廚社、臺北市龍山區)、里未社(臺北市龍山區)、阿八里社(又名龍匣口社臺北市雙園區原安里)、圭母卒社(又名奇武卒社或奎府聚社,臺北市建成區)、大浪泵社(一名區浪泵,臺北市大同區)、塔塔悠社(又名答答悠社,臺北市松山區永泰里)、里族社(臺北市松山區舊家里、新聚里)、錫口社(又名貓裡即吼、麻里折口、麻里錫口等社、臺北市松山區)、房仔嶼社(又名峰仔時、峰仔嶼等社、臺北縣汐止鎮保長里保安里)、毛少翁社(或稱麻少翁社,臺北市林圍里、倫等里、三玉里)、里岸社(臺北市北投鎮國度里、立農里)、內北投社(或內北頭社,臺北市北投鎮)、嗄嘮別社(臺北市北投鎮一德里、桃源里、稻香里)、坌社(臺北縣淡水鎮竹圍里、八勢里)、雞柔山社(或雞洲山社,淡水鎮義山里、忠山里)、外北投社(或外北頭社,淡水鎮北投里)、圭北屯社(又名大屯社,一名大洞山社,淡水鎮屯山里)、八里坌社(臺北縣八里鄉)、小雞籠社(臺北縣三芝鄉)、瑪陵坑社(臺北縣七堵鄉瑪東、瑪南、瑪西等三村)大雞籠社(又名龜霧社,基隆市社寮里)、金包裡社(或金包里社、臺北縣金山鄉三和村)三貂社(或山朝社、臺北縣貢寮鄉穗玉村)。

道卡斯族(Taokas)
道卡斯族分布於臺中縣大甲鎮以北,經苗栗縣沿海地帶,至新竹市附近之海岸平原地帶。有人說,其一部分移住南庄地方成為賽夏族,但未有可徵資料。本族之一部亦曾移住宜蘭平原與埔里盆地。其移墾宜蘭者,大多仍還故居地。本族所包含之部落有以下各社:大甲西社(又名山明山社亦名德北社臺中縣大甲鎮番子寮附近)、大甲東社(臺中縣外埔鄉大東村附近)、日南社(大甲鎮日南)、日北社(苗栗縣苑裡鎮日北里)、雙眞社(大甲鎮雙寮)、房裡社(苑里鎮南北、房裡)、貓孟社(又名興隆社苑萬鎮貓孟里)、苑裡社(或宛里社,宛裡鎮苑東苑西、苑北、苑南四里及西平里)、吞宵社(或吐宵社、苗栗縣通霄鎮通東村、通西村)、貓裡社(苗栗鎮)、加志閣社(苗栗鎮嘉盛里);後 社(或後隴社苗栗縣後龍鎮)、新港社(或新港仔社、後龍鄉鎮新港)、中港社(苗栗縣南庄鄉中港)、竹塹社(新竹市)、眩眩社(新竹市樹林里、福林里、德林里)。

拍宰海/巴則海/巴宰族(Pazeh或Paposa)
拍宰海族以豐原鎮為中心,北起大甲溪岸,南迄潭子鄉,東達東勢一帶,四至大肚山為界之地帶。本族分為四社群,其下大小部落甚多:

岸裡社群
包括岸東社(臺中縣神岡鄉大社)、岸西社(同上,大社之西)、岸南社(同上、大社之南)、葫蘆墩社(臺中縣豐原鎮)、西勢尾(豐原鎮社皮)、翁仔社(同上)麻裡蘭社(同上)、岐仔社(臺中縣神岡鄉溪州)、薯社(臺中縣內埔鄉舊社)。

撲仔籬社群
包括社角社(臺中縣石岡鄉社寮角)、大湳社(豐原鎮大湳)水底社(臺中縣新社鄉水底寮)、山頂社(新社鄉馬力埔山頂)、大馬僯社(臺中縣東勢鎮新佰公番社)。

阿里史社
此社原址在今臺中縣潭子鄉,清嘉慶九年與岸裡社及北部平埔族千餘人,翻越山嶺至蛤仔蘭移墾,此為羅東、三星一帶今仍有以阿里史為地名之緣由。殘餘族眾於道光三年棄地入墾埔里。

烏牛欄社
今豐原鎮烏牛欄為其故址,道光三年棄地移墾埔里,故埔里方面玄有烏牛欄之地名。

拍瀑拉/巴布拉族(Papora或Paposa)
拍瀑拉族分布於大肚溪以北至清水以南、大肚臺地以西之海岸平原地帶。其主要部落包括以下各社:大肚社(臺中縣大肚鄉)、水裡社(臺中縣龍井鄉)、沙轆社(又名遷善社或迴馬社,臺中縣沙鹿鎮)、牛罵社(又名感恩社,臺中縣清水鎮)。

巴布薩/貓霧族(Babuza或Poavosa)
巴布薩族主要分布地為大肚溪以南至濁水溪間,據有彰化縣坑平原大部,其一部分亦深入臺中縣盆地,至今臺中市西方。其主要部落如下:東螺社(彰化縣頭埤鄉番子埔)、二林社(彰化縣二林鎮)、眉童社(彰化縣溪州鎮舊眉)、半線社(彰化市)、柴仔坑社(彰化市大竹阿夷)、阿東社(彰化市大竹番社口)、馬芝遴社(彰化縣鹿港鎮)、貓霧揀社(臺中市南屯區附近)。以上各社中東螺社之一部移至宜蘭,其餘大多移至埔理盆地。

洪雅/洪安雅族(Hoanya)
洪雅族分布於臺中縣霧峰鄉以南,臺南縣新營鎮以北,接近山麓之平地。本族包括羅亞(Lloa)、阿立昆(Arikun)二支族。

羅亞(Lloa)支族
包括哆囉國社(臺南縣東山村、東甲村、東正村)、紫裡社(亦名斗六門社雲林縣斗六鎮)、西螺社(雲林縣西螺鎮)、他里霧社(雲林縣斗南鎮)、貓兒干社(雲林縣崙背鄉)、諸羅山社(嘉義市一帶)。

阿立昆(Arikun)支族
包括貓羅社(彰化縣芬園鄉)、大武郡社(彰化縣社頭鄉)、大突社(彰化縣溪湖鎮)、南投社(南投鎮)、北投社(南投縣草屯鎮北投里)、萬斗六社(臺中縣霧峰鄉萬豐、舊正、峰谷、六股等村)。

以上所列阿立昆(Arikun)支族各社於道光年間放棄原居地,大舉遷移至埔里盆地。羅亞(Lloa)支族之斗六門、貓兒干二社亦移至埔里盆地,其餘則留居原地。

西拉雅族(Siraya或Siraiya)
西拉雅族分布於嘉南平原與屏東平原,北自臺南縣佳里鎮、麻豆鎮附近,南達屏東縣林邊鄉一帶之平地或山麓地帶。本族又可分為西拉雅、馬卡道(Makatao或Makabau)、大武壟等三支族(據小川尚義、李壬癸之說,三支族雖語言稍異,然屬同一方言)。

西拉雅支族
荷人曾稱之為Sideia,以臺南地方之平地為居地,昔以新港(今臺南縣新市鄉)、目加溜灣(今台南縣善化鎮)、蕭壟(今臺南縣佳里鎮、漳州里、海澄里)、麻豆(今臺南縣麻豆鎮)等四大社最著名,為荷人致力從事於教化工作之主要平埔族社。後因眾多漢人移來,乃遷往內山、旗山方面及臺東一帶。其一部分後裔,日據時期仍居留於臺南縣下東山鄉、官田鄉、大內鄉及左鎮鄉一帶。明鄭時代新港社群移住新市附近,卓猴社群移至新化縣那拔里。後新港社再移至新化、關廟附近,且有更南下移至旗山方面者,甚至攀越中央山脈遠達臺東方面者(新開園、成廣澳地方)。

西拉雅族之主要部落有:即赤嵌社(初在臺南附近後移至新社附近改稱新港社。其一部分先移往新化鎮那拔里、再移至新化、關廟及旗山、臺東)、大目降社(今新化鎮附近)、卓猴社(今新化鎮、礁坑里、其族眾有分出至旗山臺東者)、目加溜灣社(今臺南縣安定鄉、善化鎮、大內鄉)、芋匏社(今臺南縣山上鄉)、麻豆社(今臺南縣麻豆鎮)、蕭壟社(亦名歐汪社,今臺南縣佳里鎮鎮山里、海澄里與漳州里)。

馬卡道支族
原居鳳山地方至下淡水溪(高屏溪)流域,文獻中的鳳山八社即是。後移至屏東平原之山麓地帶(今屏東縣萬巒鄉、內埔鄉之老埤、枋寮鄉之水底寮),並再移至恆春、臺東方面。其主要各検落之變遷情形如下:

大傑顛社系
自原居地岡山地方路竹鄉下社及大社,移至下淡水溪流域之旗山,於道光九年,有三十餘戶相率南下至枋寮,越山經巴絍衛(今大武)順東海岸北上至臺東,復與卑南族不睦,乃續北移至大庄開墾。數年後經由布農族之導引,自新武路入山,越關山南方鞍部,返回故土荖濃、六龜地方,率殘留之族眾及新港、卓猴二社族眾計十二戶,越山至新墾地。嗣後西拉雅之移住臺東縱谷者日盛。北自玉里觀音山,南至公埔,新開園及海岸地帶之彭子存、大掃別、加定灣、城子埔,均有其検落。阿美族稱此,等西拉雅為Takavuran。

阿猴社系
阿猴社系原址在高雄,後移至屏東市附近,其一部分自屏東地方南下至恆春平原,與原住之排灣族斯卡羅龍鑾社訂立和約,贈與水牛得地居住,以二千牛隻從事墾殖。光緒十七年至十八年尚有百戶,因遭大水災,家屋田園被沖毀,乃遷往臺東、公埔方面。

鳳山八社
上淡水社(亦稱大木連社,屏東縣萬丹鄉上社皮)、放索社(自高雄縣仁武鄉大庄移至屏東縣林邊鄉田墘厝)、下淡水社(屏東縣萬丹鄉下社皮)、搭樓社(屏東縣里港鄉搭樓)、茄藤社(屏東縣林邊鄉東路乾)、武洛社(亦稱大澤機社屏東縣里港鄉武洛)、力力社(屏東縣新園鄉力社)。後移至屏東平原之山麓地帶。

大武壟支系
又稱四社熟番,為與曹族之「四社番」區別,本支族稱四社平埔。荷蘭時期其原居地為烏山山脈之西麓,曾文溪流域之平原地帶,即今臺南縣玉井、大內二鄉境內。在此形成加拔、芒仔芒、頭社、宵里等四社。明末其居地為漢人占據,至清領臺後,移民與日俱增,乃相率向東方山麓曹族四社群住地移動,並繼續移至楠梓仙溪沿岸之地,迫使原住族曹族(美瓏、排剪、搭蠟袷、雁爾四社)退居荖濃溪上游現居地。乾隆初,漢化已深,放棄固有習俗,改用臺詞,與漢人雜居,由四社分散成二十九部落。四社平埔之故居地之分布如下:茄拔社(今臺南縣善化鎮嘉北、嘉南二里)、宵里社(今臺南縣玉井鄉豐里村)、芒仔芒社(今臺南縣玉井鄉三和村望明村)、頭社(今臺南縣大內鄉頭社村)。

來源:認識平埔族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30 23:0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