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4-23
- 最後登錄
- 2025-1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98
- 閱讀權限
- 60
- 文章
- 40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Stefan Verlohren。(倪浩倫攝)
子癲前症被稱為產科殺手,易導致胎兒發育不良、產婦昏迷甚至危及母子性命。據健保統計,近12年的患病人數增加近4成,其中逾35歲的高齡產婦罹病風險,更是一般產婦的3~5倍。婦產科醫生表示,子癲前症好發於中晚孕期間,孕婦應時時檢查並密切追蹤,保障產婦和胎兒安全。
子癲前症主要為胎盤功能不良所致,發作時因通過胎盤的血液減少,胎兒無法獲得正常所需的氧氣和營養,一旦病發將可能須中止姙娠,也易造成孕婦血壓突然暴增、腦出血甚至中風。德國柏林夏里特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Stefan Verlohren觀察,每20位孕婦就可能有1位患有子癲前症,「全球每年每10例孕產婦死亡案例中,便有超過4成因子癲前症所致,更是新生兒早產、發育不良甚至死亡的主因之一。」
姙娠期間有肥胖、多胞胎、未成年、大於35歲、初產婦、糖尿病患和腎臟病、慢性高血壓及多細胞等具危險因子產婦,皆易提高罹患子癲前症的機率。據最新健保顯示,30歲以上孕婦,罹病風險增1.79倍、35歲以上則多3~5倍。Stefan Verlohren表示,子癲前症目前唯一可治癒或治療方法,就是生產、將胎盤排出體外,「我們能做的,就是定期量血壓、檢測尿液和超音波掃描來密切偵測和追蹤。」
過去儘管測出高血壓和尿蛋白數值異常,也因無法預測實際病情發展和發病時間,仍讓子癲前症成為不定時炸彈。Stefan Verlohren表示,目前醫學上已有創新血液檢測技術,「可透過測量孕婦血液中可溶性酪胺酸激酶-1、及胎盤生長因子等兩種蛋白比值,檢測結果若為低比值,將可確保孕婦未來1周不會受子癲前症威脅。」他強調,若檢測結果為高比值,則可判定孕婦在未來4周易面臨子癲前症發作風險。
一旦症狀發作時間是可預測的,除了可讓孕婦接受更完善的診療,也同時降低孕婦的心理壓力。Stefan Verlohren提到,若檢測出來是高風險,醫師會要求孕婦住院觀察,「目的在於抓住最好的生產時間,因為太早生產對胎兒不好,但若太晚生也易影響母體。」
來源:中時即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