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SOGO論壇 返回首頁

boy650623的個人空間 https://oursogo.com/?1884803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留言 登錄 | 註冊


老奸巨猾 2016-6-10 01:01
師兄吉祥!!

我在無意間看到慧淨法師講的內容,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有很多刻意扭曲凸顯臨終十念的狀況,沒有盡到提醒弟子修行時應注意事項的責任,反而比較像在催眠和灌輸十念念佛法門與純他力!!想聽聽您的看法!

《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一)
--2010年8月7日講於深圳念佛會


【講  義】

壹、《觀經》「下品下生」之經文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貳、《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

一、顯第十八願之「設我得佛」蘊含救度「十惡、五逆、謗法、闡提」之悲願。

二、顯第十八願之「十方眾生」包含「十惡、五逆、謗法、闡提」之眾生。

三、顯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之「十念」,即是臨終之十聲「稱名念佛」。

四、顯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之「十念」,即是「滿數」之意。

五、顯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之念佛。

六、顯第十八願之「口稱」勝「心念」,彰易行道之極致。鸚鵡、小孩、愚人等皆能。

七、顯第十八願之「信樂、欲生」之「信、願」,皆歸「乃至十念」之稱名念佛之「行」。

八、顯第十八願之「至心」即是「至誠懇切」。

九、顯第十八願之「至心稱名念佛」,念念皆能除生死罪。

十、顯第十八願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正覺」,能救逆謗闡提之眾生。

十一、顯第十八願之「唯除逆謗」,有「方便抑止、眾生根機、無一遺漏、誡惡勸善」之意。

十二、顯惡人念佛尚救,何況善人念佛?(舉惡攝善)

十三、顯臨終念佛尚救,何況平生念佛?(舉臨終攝平生)

十四、顯臨終少念尚救,何況平生多念?(舉少攝多)

十五、顯以「惡人、臨終、十念」,攝「善人、平生、多念。」

十六、顯臨終助念尚救,何況平生自念?

十七、顯臨終念佛宿善深,何況平生念佛?

十八、顯稱名能使必墮地獄之人不墮地獄,使不能往生之人亦生極樂。

十九、顯以此啟發「一切眾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之信心,而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顯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何心、何數,都能念佛,都能往生,都具念佛功能。

二一、顯為極惡最下機,說極善最上法。故淨土法門,法是易行極致,益是無上涅槃。

二二、顯彌陀悲救:根機極低—極惡最下機,方法極易—乃至十念法,利益極高—往生成佛益。

二三、顯三業無功,完全佛力,絕對他力,毫無自力,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二四、顯彌陀佛名,功能力用,大利無上,念佛方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

二五、顯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行,為歸念佛。善導大師釋:「雖說兩門,意在專稱。」

二六、顯念佛功超定散二善,是故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

二七、顯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彌陀救度,無一遺漏,不論何人,只要念佛,都能往生。

二八、顯淨土宗是佛教之大慈大悲、拔苦與樂、普度眾生之所在。

二九、顯淨土宗念佛往生之法,為一代教中,最簡易、最方便、最了義、最圓頓之法。

三十、顯淨土宗之念佛人應自視最下根機,專修無上大法,亦即「專稱彌陀佛名」。



【開  示】

壹、 下品下生經文的重要

貳、 消釋經文

參、 顯示深義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今天所要講的內容跟我們念佛人有很切身的關係,如果大家聽了,信受在懷,將會出自內心歡喜的念佛,而且是法喜充滿的念佛,不會勉強,也不會感覺枯燥乏味,進而往生的信心現在就已經決定,現在就往生有份,不需等待臨終才確定。

今天所要講的內容如果大家瞭解了,生命就會有依靠,就會展現出生命的光輝。所以請大家將手機暫時關掉,或者轉到震動靜音,專心凝聽今天的演講。後面還有新的蓮友陸續進來,也請大家不要分心轉頭張望,後面進來的蓮友只要問訊就好,然後就靜靜的坐下來聽講。

今天我用普通話講說,聽不懂的請舉手,好,大部份都聽得懂。不過,佛法是微妙的,阿彌陀佛的加持不可思議,即使語言聽不太懂,但只要靜靜地、專注地聽,不知不覺也能夠心領神會,而且比聽得懂而不專心的,反而來得容易了解而受益。

壹、下品下生經文的重要

大家手上都有拿到一張講義,這是今天要和大家講的內容,題目是:「《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也就是《觀無量壽經》九品往生之中,下品下生的經文涵義。喜好教理的人,這一張講義相信對他可以有深一層探究的地方;比較沒有文化、或者不認識字的,則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因為我們淨土宗的教理再怎麼樣的講解、再怎麼樣的研讀,它只有一樣目的,就是「專稱彌陀佛名」。

所謂「深義」,可以從兩方面來講:一方面是文句、字面所顯現的字意、文意;一方面是融會貫通之後,整體經文之背後深遠幽玄的真義。

不論是看經典也好、聽聞佛法也好,都要「依義不依語」,什麼是「依義不依語」?就是不可執著文字表面的意思,而要融會貫通,亦即理解文字背後釋迦牟尼佛真正所要表達的意涵,這個叫做「依義不依語」。如果是「依文解義」,只在文字表面作解釋,佛陀真正要表達的意義卻沒有體會到,因為沒有體會到內涵,只解釋字面,這樣展現出來的意思一定跟整篇經文所要表達的內容不一樣,這豈不是就錯解佛意了,也就是所謂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就整部《觀無量壽經》來講,下品下生的經文是非常重要的;若就整個淨土宗來講,《觀經》下品下生也是淨土宗的精華,彌陀第十八願的終極意義。「下品下生」的經文非常短,但是意義非常地深遠、非常地殊勝、非常地令人法喜充滿、歡喜無量。可是一般學佛念佛、或是研究教理的人,大多不曉得下品下生的經文教理對淨土法門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說全然不知道此段經文是整部《觀無量壽經》最切要的地方。導致他們在講述下品下生時,由於認為下品下生在品位上是最低的、在根機上是最劣的──不但沒有學佛修行,反而是一個造業深重的惡人,因此就忽略了下品下生這一段經文的背後其實是另有甚深涵義的,其重要性關係阿彌陀的成佛、眾生的往生,乃至整個「淨土宗」的建立基柱,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我們應該知道,就是因為下品下生的人是造惡造罪最嚴重,是最沒有善根的眾生,這樣的眾生也能被救,永遠脫離三惡道,甚至超出六道輪迴而往生極樂世界,他往生極樂世界後也能夠成佛,這樣更能顯示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之所在,顯示出阿彌陀佛超發無上殊勝之四十八大願,其中根本願──第十八願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正覺的自然功能。如果沒有下品下生這種根機的話,就很難顯示出阿彌陀佛在十方諸佛當中愛心是最絕對的,力量是最超絕的這個特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下品下生,就沒辦法顯示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就好像如果沒有最嚴重難以治療的病人,就沒辦法顯示出這一位醫生崇高的醫德、超世的醫術一樣。總之,唯有下品下生的經文才能顯示出阿彌陀佛真的是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十方眾生沒有一個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之外。因此,有了下品下生就給所有的念佛人、修行人,最後、最大、最高的希望。

可是,「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如果沒有人開顯的話,我們根本不知道原來下品下生對一個想脫離輪迴的修行人、想往生淨土的念佛人是這麼的親切、這麼的重要,而且在淨土三部經當中佔有這麼大的份量。

以上是就下品下生的重要性先做一個概略的說明。

貳、消釋經文

接下來,我們先從字面上來解釋「下品下生」的經文,也就是所謂的「消釋經文」。請大家合掌,我們一起將下品下生的經文恭誦一遍: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請放掌。我一邊念誦,一邊心中歡喜踴躍,由於有下品下生的經文讓我感受到了彌陀徹底的慈悲、無限的大愛、絕對的佛力、平等無條件的救度,下品下生的人都能往生了,何況是在座各位、何況是「我」呢!

現在我們開始就經文字面的意思來解釋:

「或有眾生」。所謂「眾生」,簡要來講分為聖人跟凡夫這兩種眾生,「聖人」包括佛、菩薩、聲聞、緣覺,就是所謂的四聖;「凡夫」就是六道輪迴的眾生,包括天、人、阿修羅以及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

就人道來講,人包含善人跟惡人,善人有大善和小善之分,惡人也有重惡和輕惡之別。那這裡的「或有眾生」是指什麼樣的眾生呢?是指惡人。

「作不善業」。他到底做了哪些不善的惡業呢?接下來說:

「五逆、十惡」。所有惡業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五逆」。「五逆」是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罪業呢?就是五種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叫五逆;五種極其嚴重,必墮無間地獄的重罪。一切罪業當中,殺生最重;殺生當中,殺人最重;殺人當中,殺害恩養自己的親生父母是大逆不道,罪大惡極,故稱逆罪。父母養兒愛兒,不但心甘情願付出一生心血,甚至視若自己,以身相代;身為子女,不知感恩報恩、孝養孝順,反而視為仇人,瞋心加害,可見其人之無明煩惱特別厚重。此外,連修行成就,德高日月、超凡入聖的出世間聖人阿羅漢與佛,也加以謀害。又破和合僧,分裂僧團,障礙修行人,這些罪業,也是罪大惡極、大逆不道,通稱五逆重罪。

「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恚、愚癡」。一切罪業當中最重的罪他都造了、犯了。

「具諸不善」,具是具備,諸是很多。除了五逆十惡之外,還做了其他很多不善,其中譬如「謗法」,什麼叫謗法?毀謗世間沒有善惡報應、沒有三世因果、沒有六道輪迴。也就是一切的世間法、出世間法的惡,他統統都造遍了。他一生作惡多端,可說「無惡不作、無作不惡」,是世間最大的惡人、最卑劣的眾生了。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解釋說:

下輩下行下根人,十惡五逆等貪瞋,
四重偷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

這樣的眾生,在人群中是被眾人所拋棄、嫌厭、避之唯恐不及的,認為他雖有人形但不是一個人,是披著人皮的野獸。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要受最嚴厲的法律制裁,在因果當中是要直接墮落阿鼻地獄永難出離的。因為,可以說所有的惡,沒有比下品下生這種根機所造的業更惡了。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一個人相信因果而行善積德、修行解脫,佛陀就稱讚他是「智者」,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信因果,沒有行善積德,反而以他的聰明才智去為非作歹,佛陀就說這個人是「愚人」,因為如果他不是愚人,怎麼會去做這樣的惡業呢?他如果是真聰明人、有智慧,相信因果報應,懂得人倫道德、人情義理,他就不會犯這些惡業了,因為愚癡,沒有佛法的智慧與正知正見,所以才會去造惡業。

這個五逆十惡的人,佛陀說他是「愚人」,而不說他是「惡人」,這有很深的涵義。

人都會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對於惡人或者是不對的事情,一般人多會以理相爭,用剛正的態度來指責他,看不起造罪造業的人,甚至判他下落十九層地獄。這樣的態度有好的地方,但也有壞的地方。好的地方,就是他性格剛正不阿,一定會行善積德,凡事都保持一個堂堂正正的行為;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也顯示他的包容心、體諒心、接納心,甚至悲心是不足的。

釋迦牟尼佛把造惡的人,甚至罪大惡極的人,說他是愚人而不說是惡人,就顯示出佛的悲心、包容心與體諒心。也就是說,就是因為他不瞭解佛法的道理,被無明煩惱所矇蔽,是個愚癡的人,所以才會造作這一些惡業,他不是故意的,他是被愚癡的業障障住了。如果不是被愚癡的業力障住,他就不會造惡,說不定他就會行善積德、發心修行,甚至更一步會想成佛。比如說,被人非理地辱罵、譭謗,甚至被打被殺,一般人會很生氣,甚至憤怒、反擊,覺得無理取鬧,非常惡劣;但是,如果知道他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你會很生氣嗎?你就不會對他生氣,反而會憐憫他,因為他患了精神疾病。佛看眾生也是這樣子,眾生被煩惱所誑惑,被業障所束縛,不能自由,而造下了種種惡業。在佛眼裏,只有愚癡的眾生,而沒有凡夫那種善惡的分別──「善的我喜歡,惡的我憎恨」。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拔苦與樂,平等普救,如《觀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知道凡事都是因緣業力所推動,學佛的人就應該互相接納對方、包容對方、體諒對方,曉得就是因為愚癡,他,還有我們,才會生生世世都還在六道裡面輪迴,如果不是因為愚癡,我們都早就解脫了,怎麼還會在這裡呢?

有一句話說:

在業力的推動下,沒有人是故意的;
智者悲愍有情,凡夫互相譴責。

因為我們愚癡,被業力所推動嘛,那「智者悲愍有情」,學佛而有智慧有悲心的人,遇到秉性邪惡的有情眾生,知道他是被業力所推動,同時也深受煩惱所痛苦,他不得自由,因此深生悲愍,體諒、包容、接納,甚至分怨共過,承擔其苦,令其安樂。可是凡夫就怎麼樣呢?互相譴責。因為沒有學佛,缺乏智慧與愛心,不能體諒包容,反而互相指責、批判,甚至怨恨、憤怒、攻擊,結果不但以怨不能止怨,反而使怨恨越積越深,彼此受傷,彼此痛苦。我們學佛就是「學佛大悲心」,以大悲心來看待一切眾生,相互的接納、包容、體諒、理解,所謂「善解對方」。如果能夠彼此「善解」,而且凡事都往正面去看待,不往負面去思惟;或者難免有負面的思惟,可是不要把他流之於口,訴說給別人,這樣至少也不會有紛諍。

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乃至社會大眾,都應該要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即使一棵樹也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做事風格也不一致,但都是同一家人,都是同一個團體,在不同的單位做相同的事情,所謂分工合作,所以我們要學習佛陀那樣的悲心,互相包容、互相同情。

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遇到惡緣逆境,甚至遭人傷害時,不但不瞋恨,反而生大悲,並將功德迴向他;即使不能生悲心,至少也不可生恨心,否則便非真正學佛者。接下來: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因為造了惡因自然就會墮落惡道中。是怎麼樣的「惡道」呢?是「經歷多劫,受苦無窮」的惡道。經典上說,犯五逆當中的一逆,就要墮落地獄受一劫的苦,犯二逆就要受二劫的苦,犯五逆就要在地獄之中受五劫的苦,何況他是五逆、十惡、乃至謗法,種種的惡業都造了,所以必定要經歷過很多的時劫,受盡無窮的痛苦。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解釋說:

非業不受其報,非因不受其果;
因業既非是樂,果報焉能不苦;
造惡之因既具,酬報之劫未窮。

又說:

終時苦相如雲集,地獄猛火罪人前。

接下來: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臨命終時」就是肉體將死但還沒有死,奄奄一息的狀態,或者是深度昏迷的狀態,快要斷氣但還沒有斷氣,這個叫做臨命終時。這樣的愚人在臨命終即將墮入阿鼻地獄的千鈞一髮之時,可謂百千萬劫難遭遇,他遇到了善知識,在他臨命終的時候,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的話,當下就要墮入地獄。剛好,他遇到了善知識,一生造惡,臨終遇到善知識,不但不會墮落,而且能夠超脫三界六道,直接往生極樂世界。那必須是他過去世累積過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有緣份,一般人是不容易遇到的。所以說,千百萬人當中難得一人有這種福報。(這裡,其實善知識很重要,但他不突顯)

這個愚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善知識種種安慰,為他說法,不但是說法,而且所說的是「妙法」 。這個善知識有可能是出家人,也有可能是學佛見聞很廣的在家人。所以,各為蓮友!一個人將臨終了,我們去幫他助念,為他開示彌陀慈悲、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那這樣我們就是善知識,對不對?(眾答:對)所以各位都可以當善知識對不對?(眾答:對)哎呀!太殊勝了,我們現場有很多善知識,都可以獨當一面去引導人家往生成佛。(這就更有趣了,勸大家去做別人的善知識,怎不擔心自己有沒有善知識?惡人有沒有善知識?)

「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是怎麼樣的安慰?說什麼樣的妙法?這裡沒有講,不過我們可以想像,這個臨命終的人一生造惡多端,這個時候肯定是非常的痛苦,是什麼樣的痛苦呢?一個人要斷氣的時候,身體上所謂地水火風即將分崩離析,那種痛苦是所有痛苦當中最為痛苦的,在肉體上,古人就形容說,如同「活龜脫殼、刀風解體,其苦難忍」。同時又有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什麼痛苦呢?地獄之火已經燃燒到了他腳底下了,閻羅王所派的鬼卒拿著手銬、腳鐐來到他面前要鎖拿他了,那種慌張、恐懼是語言文字沒辦法述說的。善導大師在《般舟讚》就以一首偈來形容下品生這種眾生臨終的痛苦心境,善導大師說:

罪人臨終得重病,神識昏狂心倒亂;
地獄芬芬眼前現,白汗流出手把空。

這一首偈將一個罪人的臨終心境描述的很貼切。

「罪人臨終得重病」,這一個罪人在臨終的時候得到了重病,各位蓮友,病由哪裡來啊?由我們的心而來;心從哪裡來啊?從思想觀念而來,這思想觀念從哪裡來啊?從我們生生世世累積而來的。有句話說「病由於情」,我們身體上有什麼病往往是由我們的心情產生的,過去世固然有那個業,可是如果我們現在都是心平氣和、謙卑柔軟,凡事理性不情緒、慈悲不瞋恚,心中沒有不平、不滿、抱怨、積怨,能這樣的話就會比較沒有病。

譬如說在座大多是女眾,女眾往往容易得到乳癌或者是子宮頸癌,如果大家能心平氣和、凡事不計較、內心沒有不平不滿、不憂慮、不積怨、不常生氣,這樣就比較不會有這一類的病。一個人如果心中有鬱氣積在心中,就會導致所謂的「氣逆」,而容易有疾病的產生。另外,如果平常習慣熬夜,都是三更半夜才睡覺,也容易罹患疑難雜症,所以要維持身體健康、避免病痛,飲食、生活習慣上,尤其心情上都要調整。再者,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非常的孝順、不忤逆父母,體貼父母的心意,常使父母歡喜,能這樣的話,這個人福報會很大;如果對父母忤逆不孝,常常跟父母衝突對立,那這個人的命運就會不太好,身上難免就會有疑難雜症。

「神識昏狂心倒亂」,他的神識已經昏散狂亂了,心已經顛倒了,沒有辦法穩定跟專注,也就是「心識茫茫、六神無主」。

「地獄芬芬眼前現」,這時候,地獄的景象,譬如說刀山劍樹、火湯油鍋……種種地獄的刑罰苦具,以及種種受苦的慘境,都顯現在他的面前了。

「白汗流出手把空」,這個人由於內心的極度恐懼,因此全身流著白汗,而且雙手向空中抓,抓什麼呢?希望有一個依靠,但最後都落空,什麼也抓不到。

一個人如果平常行善積德,甚至有重大的善業,往往在他臨終的時候,他要去的好地方,譬如說天堂,天堂的境界就會先顯現出來;如果是一個做惡多端的人,雖然他還沒有斷氣,往往也會先看到地獄的景象。那如果是一個「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人,往往也會在他臨終,將斷氣還沒有斷氣的時候,極樂世界莊嚴的景象,譬如說蓮花、金地、樓閣,就會先看到,這是一種自自然然的果報的顯現。

像這樣臨命終時心識昏亂、恐懼的人,善知識當然先要安慰他,讓他驅除恐懼,等他身心安穩之後再為他說妙法。有一句偈說「無上甚深微妙法」,那在這裡所謂的「妙法」是指什麼法呢?就是指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願與力量,這個就是「微妙法」。《觀經》說阿彌陀佛有「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大經》說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小經》說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觀經》又說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此等經文都在彰顯阿彌陀佛有佛的十力威德,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夠毫無障礙的安慰、保護、救度任何一切的念佛眾生,所以為他說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叫做「為說妙法」。

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講經三百餘會,開示了八萬四千個法門,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救度眾生,解脫眾生的八萬四千業障、八萬四千煩惱。而妙法就是能夠救度眾生的法門,如果不能救度眾生,不能使眾生成佛的法門就不是究竟的法門,而是方便法門。這裡所說的妙法,就是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因為唯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才能給他安慰,讓他離開當下的苦境。離開什麼苦境呢?他就要墮落地獄了,阿彌陀佛不但能讓他不墮地獄、離開地獄,還可以脫出三界六道輪迴,同時往生極樂、快速成佛,這樣的法才堪稱為妙法。對不對?(眾答:對)所以「妙法」其實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法門,再直接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萬德洪名就是妙法。所以善知識跟他說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妙法之後,就要他念佛。

在這裡,「教令念佛」的這個「念佛」,是指心中思惟阿彌陀佛救度的功德,以及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每一尊佛都各自有他成佛的內涵跟意義,名號也是一樣,善知識本來是教這個臨命終的極重惡人在心中憶念思惟阿彌陀佛救度的功德力量,可是經文接下來說: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不遑」是無暇,沒有時間,來不及,不可能之意。這個即將臨終的五逆十惡的罪人,當下身心被種種苦所逼迫,慌亂恐怖至極,根本不能穩定專注,無法在心中思惟憶念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怎麼樣的慈悲?有怎麼樣的功德?又是怎麼樣的救度?這一些他都思惟不來,甚至也不能穩定專注的在心中憶念佛名。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解釋說:

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

接下來: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善知識看到這種情形,就換另一個方法說,你如果心中不能思惟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以口直接稱祂的名號,喊祂的名號,與其喊爹喊娘、喊哎呀!可怕!救命啊!不如喊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應稱無量壽佛」。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解釋說:

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

接下來: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經過善知識另外教他這種方式,這個人就能夠做得到了。他就以至誠懇切的心,讓嘴巴的聲音能夠相續不斷的「具足十念」,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十聲。「十」是代表一個圓滿的數字,並非一定要念滿十聲,多一聲多餘,少一聲不足,不是的。這段經文之意是顯示臨終才知道念佛求生,只要念佛相續,彌陀便應聲來迎,所以每一念每一念,念念都在消除生死輪迴之罪,念念都有滅生死罪的功能。請再看講稿: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由於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緣故,每一念、每一念都能夠消除他曠劫以來生生世世、乃至今生今世所累積的種種罪業,這種永遠要在六道當中生死輪轉的罪,在他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當中都消除了。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說:

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名十聲,
於聲聲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般舟讚》也說:

聲聲連注滿十念,念念消除五逆障。

稱念佛名,每一聲佛、每一聲佛,都消滅掉了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有很多人喜歡誦經消業障,誦經當然能消業障,但是,如果跟念佛相比,誦經消的業障,就好像螢火蟲的光明一樣;念佛消的業障,就像太陽的光明一樣,怎麼能比呢?(這就有點催眠的味道了,念經與念佛都消業障,但這是指會念的,不會念佛的,消不了業障的)

《觀經》說「下品上生」的眾生,聞大乘十二部經典首題名字──代表誦經的法門,消除一千劫極重惡業;然而「下品下生」的眾生,念一聲佛,滅掉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從行法的難易與效果的勝劣而言,都無法相比,一者誦經難,念佛易,二者誦經滅罪,遠遠不如念佛,可說誦經滅罪劣,念佛滅罪勝。誦一部《地藏經》至少一個半小時,除一千劫罪;若以一個半小時來念佛,約念六千聲佛,滅四十八萬億劫罪。這樣比起來,念佛滅罪功效是誦《地藏經》的四百八十億倍。(這裡一樣,用算術來催眠大家,可是沒有講清楚,要清淨心念佛才有滅最八十億劫的效果)

這個還只是講數量,其實這裏講的還不僅僅是數量,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了生死。誦經說「除極重惡業」,念佛說「除生死之罪」!很顯然,誦經雖然也能除罪,但還不能了生死;念佛既能除生死罪,也自然了生死,亦即能消生死輪迴的罪業,不再生死輪迴,且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吧,又來了,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為什麼?都不講限制,催眠說念佛一定往生,那沒去的不會謗法嗎?)

所以,不論是從消業障、了生死、往生淨土來講,誦經不如念佛;持咒也不如念佛,沒有比得上念佛的。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接下來:

「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他念了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斷氣了,斷氣的時候,他看到一朵金色大蓮花,非常的清楚明亮,好像圓滿光輝的太陽一樣,金光閃閃地顯現在他的面前要迎接他。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解釋說:

臨終正念,即有金華來應。(這個""臨終正念""很重要,想要往生,懺悔求生,沒有留念的心,而不是不論何時何緣何處何人)

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只要念佛,佛即聞聲救苦,應聲而現;如果臨終念佛,則正好蒙佛來迎往生極樂。接下來: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在一剎那之間,當下就坐著這一朵金蓮花往生了,往生到哪裡呢?往生到極樂世界。各位蓮友,殊勝不殊勝?(眾答:殊勝)難得不難得?(眾答:難得)真的不可思議!真的令人難以相信!

一個一生當中無惡不作、無作不惡的五逆十惡罪人,地獄之火已經燃燒到他面前了,因為善知識來跟他安慰,跟他說彌陀的救度,在他將斷氣的時候,他稱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立刻火燄化紅蓮,就坐著這一朵金蓮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太殊勝,太不可思議,太令人難以相信了,對不對?可是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而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也解釋說:(又來了,又在催眠!!)

忽遇往生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
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

又在《般舟讚》說:

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

又在《法事讚》說: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同時在《念佛感應錄》裡面也刊登了很多平常沒有念佛,一生屠殺雞鴨,臨終時痛苦現前,而在蓮友助念的當中,面貌端正祥和、身體柔軟了,很神聖莊嚴往生的例子。

在下品下生這短短的經文當中,念佛的「念」,總共出現在五個地方,有六個字,這一些地方都是關鍵的地方。

第一個地方是「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第二個地方是「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第三個地方是「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以上這三個「念」是屬於意業,也就是指心中思惟阿彌陀佛救度的功德,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這三個地方的「念」跟後面的三個「念」,字雖然一樣,但是涵義大有不同。

第四個地方是「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第五個地方是「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在這裡,「具足十念」的「念」,和「念念中」的「念」不是屬於意業,而是屬於口業,是口中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念」,不是意業思惟憶持的「憶念」。(這裡的解釋就很怪了,口唸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真的是臨終口念就好嗎?我看不盡然!!真心求救才是重點吧!!。)

這看經文是很明白的。經文說:「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稱無量壽佛」之前的「念」是心中的憶念,之後的「念」就是口中的稱念。以中國字來說,雖然都是同一個「念」,但卻有「心中憶念」與「口中稱念」二種不同的內涵。

之所以在這個地方要這樣有次第而又詳細的來分別這個「念」字的意涵,是因為《觀經》在「下品下生」的地方標舉口業的「稱名念佛」是有其很深的內涵,對我們「淨土宗」來講,更有其根本的意義。可是一般人大都是依文解義,依語不依義,沒有去探討經文背後更深廣的內容,結果對我們念佛人有這麼切身關係的殊勝教理就被遺漏掉了,豈不是很可惜嗎?

以上是就文字上來消文。接下來,發揮《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既然是深義,顯示意義內涵非常地深廣而幽玄,不是略舉幾點就可說明。在此我歸納出三十點,並加以解釋,同時也引用經論釋中相關的法語作為佐證。

第一點,顯第十八願之「設我得佛」蘊含救度「十惡、五逆、謗法、闡提」之悲願。

第十八願是淨土宗開宗立教的根本,淨土宗建立在第十八願之上。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念佛人的生命。

第十八願是往生的正定業,往生彌陀淨土的功德資糧皆在此願。(這個解釋最怪,那其他四十七願是空願嗎??)

第十八願的功德、功能、力用,含蓋三藏十二部、含蓋十方三世佛、含蓋一切諸菩薩、含蓋八萬諸聖教,盡十方三世之佛法僧三寶的所有功德,第十八願無不具足、無有遺漏。(同上!!)

對淨土宗和念佛人而言,第十八願之價值與重要,是根本性的、絕對性的,是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有此願則有淨土宗,無此願則無淨土宗;依此願則往生決定,不依此願則往生不定。

第十八願如此重要,則其解釋必須正確、明白,不容有絲毫錯誤、晦澀。經文如果有佛的解釋,且能讓人一目了然,易持易記,所謂以經解經,以佛說解釋佛說,則後人的解釋可有可無,甚至不用後人畫蛇添足,增加歧義。正好《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正是在於解釋第十八願。淨土宗祖師,上從龍樹菩薩,尤其下至道綽、善導,皆以下品下生解釋第十八願。在此探討「下品下生之深義」時,正可以之闡釋第十八願之深廣內涵。

有文化的人、記憶力好的人可以把第十八願的願文背起來,涵詠在心中,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經文涵詠久了,自然能夠領悟到它的意義。請大家合掌,我們恭誦一遍: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首先,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發願所說的「設我得佛」之佛,到底是怎樣一尊佛,其佛心佛力的範圍如何?

雖然《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沒有極限的悲心願力,有扼要的說明,譬如《大經》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消除三垢冥,廣濟眾厄難,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平等覺經》也說: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莊嚴經》也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牲,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如來會》也說: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觀經》也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以上諸文,在在表明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無有極限,即使十惡、五逆、謗法、闡提之阿鼻地獄的眾生,阿彌陀佛也主動、平等地要加以救度,顯示盡十方法界一切所有任何眾生無不在阿彌陀佛救度之列。此等經文,給所有修行人、念佛人絕對的安心、無窮的希望。

然而,第十八願最後有兩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但書(例外條款),若只粗看這兩句,未融會其他經文,則很難令人不生疑惑,以為彌陀悲心雖廣,然而不救逆謗眾生。若作此解,則是根本性的誤解了彌陀的悲願,反而使自己真正陷入謗法的危機。

但,若以《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與第十八願對照,以之解釋第十八願,則反而使第十八願「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之兩句經文活躍起來,讓人豁然領解最後這兩句願文,蘊含著阿彌陀佛的深慈大悲,蘊含著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細膩考量。

由「下品下生」的經文可知,阿彌陀佛愛心無有極限,力量徹底絕對。

對於逆謗闡提的極惡罪人、極苦眾生的救度,須有無限的愛心與絕對的力量。有愛無力,固不能救;有力無愛,也不會救。而由「下品下生」的經文,知道阿彌陀佛救度了十惡、五逆、謗法,甚至闡提的眾生,正顯示阿彌陀佛有此愛心、有此力量,而且愛心無限、力量絕對。

在《悲華經》說:

.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

.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
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娑婆世界的濁惡眾生被千佛所捨棄,意謂著被諸佛所捨棄。論諸佛都具大慈大悲,以廣發四弘誓願為本質方能成佛,絕對不可能捨棄眾生;這裏所說的捨棄,意指五濁惡世的眾生,煩惱厚重,罪障甚深,深到諸佛不能救,只好暫捨,非永捨,一旦諸佛有力能救時,自然前來救度。

然而顯示此時此地,我等娑婆濁惡眾生之唯一救度,除了彌陀一佛,別無二佛三佛。此正彰顯彌陀佛心佛力,能救逆謗闡提,阿彌陀佛有救度逆謗闡提的悲心與願力,故善導大師說: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迴心皆往。(這裡的""罪滅""跟""迴心""都是很重要的,可是都沒有解釋!!)

第二點,顯第十八願之「十方眾生」包含「十惡、五逆、謗法、闡提」之眾生。

第十八願顯示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十方」即是「一切、所有」之意,此泛指除佛以外的九法界聖凡善惡凡夫。

此「十方眾生」之語,第十八願成就文(《大經》下卷初)亦解釋為「諸有眾生」,若以「諸有眾生」而言,則是唯指三界六道之善惡凡夫,非指三界外之聖人。「諸有」即是「種種有」,是指「二十五界」。《法華文句》一之一言:「諸有者,二十五有之生處也。」生死輪迴之迷界眾生,分為「二十五種」,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稱為「有」,即是二十五種三界六道的善惡凡夫,包含「四惡趣、四洲、六欲天、四禪天、四空天、大梵天、無想天、淨居天」。

由上二意(「一切」與「諸有」),則「十方眾生」有二意:

一、「一切」──「五乘齊入」:彰顯第十八願所要救度的機類(對象)是五乘九法界的眾生,亦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包含地獄、餓鬼、畜生)。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說:

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故第十八願之念佛一門,是「五乘齊入」的門戶。

二、「諸有」──「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彰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之教(根本上是為救度善惡凡夫,而同時又兼為聲聞、緣覺、菩薩等聖者)。「諸有眾生」一語,所指的主要是凡夫非聖人,所以此語突顯出「凡夫為本」之意。

由上可知,「十方眾生」是「五乘齊入」、「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之意。

而凡夫之中有善有惡,惡中之極即是逆謗闡提的眾生,而由「下品下生」的事證,明知彌陀的救度,是「縱令一生造惡」的根機,且極惡如逆謗闡提的眾生亦加以救度。這給於一切善惡凡夫無盡的安慰,因為,如果逆謗闡提都能蒙佛救度,脫離阿鼻地獄,往生極樂淨土,則有何人不能往生,人人都能蒙佛救度,人人都往生有份。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如果不加以甄別、顯明,則不知彌陀的大悲救度,有沒有包含我?我有沒有份?就這一點來講,非常重要,其重要性關係到淨土宗建立的根本精神,不可不加以重視,不可不加以明確判定,否則淨土宗普度萬機、易行安樂的特色不能彰顯,我等濁惡凡夫的解脫沒有門路,而佛教大慈大悲拔苦與樂的本質也蕩然無存。

淨土宗祖師之一的道綽大師也根據「下品下生」的經文內涵解釋第十八願而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文亦名「本願取意文」,是道綽大師的「本願釋」,也是本願釋中的楷模,非常有名,非常重要,凡是研修淨土教理,尤其念佛之人,也儘可能的背誦在心,涵詠其義。

道綽大師根據下品下生的佛說意涵,解釋「十方眾生」而言「縱令一生造惡」。此之解釋,猶如大地一聲雷,撼動人心;猶如長夜一道光,劃破無明。令人興奮,令人歡喜、令人踴躍、令人讚歎、令人仰天歡呼:「我已得救!我已得救!」正如《法華經》言:「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縱令一生造惡」之六字,「第十八願」雖無其文而有其義;因為願文的「十方眾生」之語,粗看不知何等眾生,道綽大師透過《觀經》,深知其義而言「一生造惡」之機。因為彌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之故;猶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人可以放心。故「十方眾生」中有凡有聖,以凡為本聖人為旁,凡夫之中有善有惡,惡機為本,善機為旁;惡人之中,平生之機尚有遇法得救之緣,唯獨臨終之機,已無其他方便,若無彌陀願力之救度,將見當下直入地獄,所以彌陀大悲,特憐「臨終惡機」,無他方便之輩,故言「臨命終時」。同時以「縱令」二字包含「一生行善」之機。如是則所有一切眾生,上自上上品之大乘善機,下至下下品之五逆惡機,皆不漏於彌陀救度。若無道綽大師的取意之文,則彌陀悲願有隱而不彰之憾,而造惡之機無迴心皆往之道;今道綽大師為天下後世彰顯彌陀願王萬機不漏、平等普濟的本願深義,令人感荷。

又,「乃至十念」,時人多解釋為「觀念、意念」之念,失去了易行之所以易的本懷,違背了彌陀五劫思惟的本願。道綽大師糾正之而解釋為「十念相續稱我名字」,以「稱」釋「念」,彰彌陀之本意,顯易行之至極,經意由之而始顯明;到了善導大師則直以「下至十聲稱我名號」取意之。師資之釋,可謂通徹佛意,朗照古今。

尤其短命臨終之機既能僅以十念往生,則長命平生之機更能獲得往生決定。由此亦可知:地獄相現、必墮無間之臨終惡機的十念往生,非此惡機本身之力,此惡機一生只知造惡,不知修行;乃是彌陀之功德力用顯示於臨終惡機之上,此惡機即以十念流露其迴心歸命、殷切望救之心;當然假若命促一息,來不及十念,則五念三念乃至一念,亦必往生;第十八願成就文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也解釋說:

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因為往生之功在彌陀巍巍的本願力,不在濁惡不善的凡夫身;故不問善機惡機、平生臨終,但念佛名皆得往生。

不只道綽大師以「一生造惡、臨終十念」解釋「十方眾生、乃至十念」,素有八宗共祖之尊號的龍樹菩薩,也在其淨土宗大著《易行品》解釋阿彌陀佛根本大願之第十八願,而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文是龍樹菩薩有名的「本願取意文」,亦即龍樹菩薩「本願釋」。

第十八願之「十方眾生」,龍樹菩薩解釋為「若人」,顯示人道之人,既是人道之人,即是含蓋善人惡人,平生臨終。

「乃至十念」之「念」龍樹菩薩解釋為「稱名」。

「欲生我國」龍樹菩薩解釋為「自歸」。

以「稱名自歸」顯示「念我」,此「念我」即是「信受彌陀救度」之意。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龍樹菩薩解釋為「即入必定」,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之故。

由龍樹菩薩之「本願釋」便知,不論何人,但能「稱名自歸」,則「即入必定」,亦即當下已得必定往生的身份,已獲不退轉的菩薩果位。此龍樹菩薩「本願釋」亦是淨土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特色的理論根據之一。

所謂「大道至簡」,淨土宗方法簡易輕鬆,只要「稱名自歸」,而效果立即且超絕──「即入必定」。故在此之前,菩薩即以偈頌宣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因此,龍樹菩薩形容淨土宗念佛法門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則樂」。可知,淨土宗是易行道安樂的法門,也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殊勝超絕的法門。

第三點,顯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之「十念」,即是臨終之十聲「稱名念佛」。

第十八願願文之中的: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這三句十二個字,也是「淨土宗」的基柱之一,重要可知;尤其「乃至十念」四個字,是往生的正定業,對念佛往生人有絕對性的重要,因此對這四個字的解釋,必須正確、不容有絲毫的錯解。「下品下生」的經文對「乃至十念」有如下的解釋: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上下二文一比對,豈不是顯示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就是口業的稱念,而且是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之佛名,不是稱念其他的諸佛菩薩。文字兩兩對照幾乎都一致,那內容呢?兩兩對照,內容也彼此相吻合。(這裡講得很認真,但就是在催眠""乃至十念""這句話,而不講他的限制!!)

隋朝以來有些大德依自己宗門的教理思想解釋淨土宗或解釋第十八願,則難免偏離淨土宗的宗旨與特色,也錯解了第十八願的真正意涵。

譬如有人引用《阿含經》的「十念」來解釋,哪十念呢?「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以這十種念來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很明顯的,這十種念跟這裏所說的「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是風馬牛不相及,跟淨土法門也完全沒有關係。所以,以《阿含經》的十念來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是徹徹底底的錯誤。

另外,也有人引用《彌勒菩薩所問經》的十種慈悲心來解釋「乃至十念」,那也是錯誤的,跟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也是完全沒有關係。

為什麼他們的解釋會不正確呢?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用純正的淨土經論來解釋淨土經典。淨土宗的教義,唯有以純正的淨土經論來解釋,真正的意涵才能夠顯示出來,如果以他宗的經典教理來解釋淨土宗的經論,那一定會偏差,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使念佛人無法正確理解彌陀願力慈悲的救度,失去往生成佛的真實大利。

現在我們以淨土的經論來解釋淨土宗的經文,用經文來對照經文,比如剛才所說的下品下生經文所講的「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來看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當下就一目了然,知道這裡所講的「十念」就是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是指口業的稱名念佛。

同時,除了不是其他的十種念之外,也不是四種念佛當中的其他三種念佛。四種念佛是指:「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稱名念佛」,淨土宗所講的是指「稱名念佛」。為什麼彌陀的救度是要眾生稱名念佛呢?因為如果是其他的三種念佛,不只下品下生的根機做不到,我們也做不到。而彌陀大慈大悲,就是要讓我們輪迴的所有苦惱眾生都能夠在今生今世,乃至現在就往生有份、往生一定,都能夠安心歡喜的安住在念佛當中,而不會有所退轉或改變。也就是要讓我們曉得,往生極樂世界是容易的,連我們這樣煩惱強盛、業障深重的愚人罪人也有份的,而且今世、現在就能夠確定往生有份了。

如果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不是「稱名念佛」,而是《阿含經》所講的十念,或是《彌勒菩薩所問經》所講的十種慈悲心的話,那我們在場包括我乃至絕大部份人就往生無份了。這樣這個法門跟我們就沒有關係了,因為不是救度的法門,也顯示阿彌陀佛不是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祂的愛心有限,力量不夠,因為祂不能救度我們,祂所救度的是能做到《阿含經》所講的十念的人,或者是能做到《彌勒菩薩所問經》所講的十種慈悲心的人。

同樣的,如果十念念佛不是稱名念佛,而是實相念佛或觀想、觀像念佛的話,那麼我們也同樣不能往生,因為我們也做不來。如果是這樣的話,也不能顯現出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唯有「乃至十念」是稱名念佛,才能顯出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願大力,能夠救度我們,令我們往生有份。即使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罪業深重凡夫也能往生,何況是我們,何況是十方所有一切聖凡善惡眾生,怎麼會不能往生呢!

「乃至十念」的「念」,龍樹菩薩以《觀經》及《小經》 之意解釋為「稱名」、「執持稱名號」;而淨土宗另一祖師曇鸞大師在其《往生論註》最後之結論,也簡明扼要的解釋說: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說明依靠彌陀願力,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便得容易往生;之所以稱名念佛容易往生,在於完全依靠彌陀願力。

此「本願稱名」之淨土宗根本義,到了素有彌陀化身之尊稱的善導大師,更是淋漓盡致地加以發揮解釋,此若閱讀《善導大師全集》,便可一目了然。

所以下品下生的這一段經文「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對淨土宗以及我們念佛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文,可說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往生的根據、往生的保證。

第四點,顯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之「十念」,即是「滿數」之意。

「滿數」之意就是念念當中都圓滿了消除生死之罪,念念當中都圓滿了能夠往生的功德,這個叫做「滿數」。意思就是,十念既然是滿數的話,就是說是以一種表法來代表滿數,如果他念不到十聲,他只念了九聲就斷氣了,那他能不能往生呢?也照樣能往生,阿彌陀佛也照樣救度他。如果他只念了五聲就斷氣了,也照樣能往生,只念了三聲、一聲,甚至聲音要念出來嘴巴已經僵硬了,念不出來,就在心中念,甚至心中念不出來,只是一個想被救的那個念頭,也照樣往生。像《觀經》下品上生就是念了一聲佛,下品中生是聽聞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慈悲救度,想念但還沒有來得及開口,就都往生了。

因為臨終人這個時候心中慌亂恐懼,不可能去數他念佛已經念到第幾聲了,所以這裏「具足十念」,也就是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意思。也就是說:「具足乃至十念」。念不到十聲,只念到九聲、八聲也算;時間延長的話,念十幾聲、幾十聲也算。所以,這「十念」就是滿數,也就是「念念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念成滿往生功德」的意思,一念十念、百千萬念,也都是念念滅生死罪、念念功德圓滿,也都叫做「十念」。曇鸞大師說:

「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

就是說,下品下生臨終十念而往生的「十念」,是顯明念念都完成了往生極樂世界的業因,念念都是「十念」之意,而不限定在「十」這個數字上。

由下品下生的十念往生,及祖師的解釋,彰顯出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十念」,也是滿數之意,亦即生命延長或平生之機,則自然盡一輩子的念佛,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如此則往生之業因成辦,因為必定往生之故。

因此,善導大師解釋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第五點,顯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之念佛。

下品上生是只念了一聲佛就當下命終往生的,下品中生是想念佛還沒有來得及開口就命終往生的,下品下生的經文說:「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令聲不絕就是一聲接一聲地相續稱名,顯示這個人還沒有立即命終,他的壽命還能夠念十聲佛,所以他就念了十聲,如果來不及當然也就九聲、八聲、三聲、一聲;如果壽命更長,也就十一聲、十二聲……一天、二天、七天,相續地念下去。(這裡的戒是太過簡單而且錯亂!!!)

下品上生讓我們知道一聲稱名決定往生,下品中生讓我們知道之所以一聲稱名決定往生在於名號本身的功德,但如果沒有下品下生,或許有人誤解,以為就念一聲,有了下品下生「令聲不絕」就知道是盡形壽一生相續的念佛。法然上人說:「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下品下生之罪人,臨終命促之時,才幸遇唯一能夠獲救的念佛法門,隨其臨終時間之長短而相續念佛,直到命終而往生。因其生命只在十念之間,故言十念;若其生命延長,則其念佛亦必隨之延長。由此可知本願文之「乃至十念」之「乃至」有二意:「一、乃至平生之機,則上盡一形之念佛;二、乃至臨終之機,則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簡言之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是故善導大師〈本願釋〉之文常言: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以上之文皆在解釋「乃至十念」之意。

「乃至十念」對念佛人而言,至簡單、至容易、至輕鬆,並非雜行、難行、苦行,且只念一佛之名,非千佛萬佛,乃至廣修三學六度萬行,似乎看不出有何功德,即使有其功德,功德亦應不大,何以便能了脫生死,往生成佛?正由於念佛不靠能念之念佛人之功,是靠所念之彌陀佛名之功,彌陀本身有廣救眾生之深重弘誓的悲心願力,而彌陀佛名亦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無上功德,致使凡夫只要稱念即得往生。

所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不是唯有十念,如果平生只要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從今之後就不再念佛了,能往生嗎?未必能往生;那如果說只要十聲,多念沒有用,少念了不能往生,這樣對嗎?也不對。這裡的「乃至十念」是以乃至臨終的人,他只念了十聲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來顯示乃至我們壽命延長的人,還有今天,那我們就這一天專稱彌陀佛名,還有兩天、還有七天、或者還有七年,那麼我們就盡一輩子專稱彌陀佛名,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是有這一種涵義。(這裡總算稍微有講到!!)

第六點,顯第十八願之「口稱」勝「心念」,彰易行道之極致。鸚鵡、小孩、愚人等皆能。

下品下生經文談到念佛的「念」有五個地方、六個字,前面三個地方三個念是講意業──心中憶念、思惟;後面兩個地方三個念是講口業──用嘴巴稱念。

下品下生的罪人臨命終時,地獄之火已經燃燒到他的面前了,他的心中只有慌亂和恐懼。這個時候,要他回頭去行善積德,去學佛修行,拜懺、誦經、打坐……,這一些在時間上已經不容許了。同時,以他的心境來講,也不可能靜下心來好好地思惟阿彌陀佛救度的慈悲功德──也就是救度的內容,也不可能以悠閒的心來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能像什麼呢?在危急的時候,呼爹喊娘地喊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隨著這個聲音,當下每一念每一念都在消除他的生死之罪,當下蓮花現前,當下往生極樂。

一開始善知識要他心中思惟、憶念彌陀的功德名號,可是他心中慌亂,無法憶念,善知識立刻改一個方法,要他張開嘴巴稱名念佛,結果在他念念稱名當中,地獄之火滅了,閻羅王派來的鬼卒離開了,阿彌陀佛的蓮花出現了,他就當下往生極樂世界了,這豈不是顯示「心念難於口稱,口稱勝過心念」。淨土宗「易行道」這種「易」的特色,從下品下生的經文中徹底的展現了出來。(這裡的解釋怪!!!有求助的心比較重要吧!!跟口業意業有什麼關係!)

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方法最容易、功德又是最殊勝的,就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勝過心念的念佛。因為心念的念佛不普遍,而口稱念佛能夠普遍;心念的念佛,於臨終的慌亂和恐懼中難以提起,而口稱的念佛卻能讓他聲聲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裡的解釋更怪,完全錯了!!)

如果念佛的「念」是指心中思惟或者觀想的話,此刻他心中只有慌亂、恐懼、痛苦,他怎麼有辦法靜靜的在心中思惟、憶念彌陀的功德、名號或佛的境界、佛的相好呢?他念不來啊!那這個下品下生的人能往生嗎?一定不能往生,而且是要墮落地獄的,可是如果要他口中喊出這句彌陀名號,那他就做得到了,這豈不是顯示淨土宗稱名念佛的容易與殊勝呢!

稱名念佛,即使是鸚鵡也會念,牠會跟著我們人的聲音而念佛,念習慣了,死的時候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那如果要這隻鸚鵡去思惟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功德,牠能嗎?不能。再者,一個牙牙學語的孩童,我們教他念阿彌陀佛,他也會跟我們念,世事無常,如果這個小孩子在某種因緣下即將去世,我們為他念阿彌陀佛,他也跟著我們念阿彌陀佛,或者耳朵聽阿彌陀佛,當下這個小孩也能夠往生。如果要這個小孩子用心去思惟這一句名號,或者觀想佛的境界,那這個小孩做得到嗎?做不到啊!那小孩做不到大人應該做得到吧?也可能做不到,像有的老人家沒有文化、不識字,腦筋也鈍了,這個根機很低下、很鈍的人,你要他用心去思惟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思惟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或者用心去思惟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做得來嗎?他做不來啊,可
tom7091 2013-10-28 15:08
2位師兄你好  也可以家我好友  願跟你麼分享修行

我也有再禪修禪行      

人身難得 名師難遇 佛法難聞

我已經遇到大成就名師了
名師教導  不需苦修苦練
人人本自具足如來  只要依教奉行  通過如來法則 成就佛道

感恩合十!!!
boy650623 2013-2-2 22:35
其實修行是發自內心的,想要了解生命的無濳限能!!~
生命不止是這樣子,一層不變!!~

開發身體的濳能(功夫),用達觀的心看世界(見解)
體驗人生~~
patrick061 2013-2-2 22:14
我以為修行就是貧道所以十幾年前辭去工作自給自足也沒小孩連健保每月5000元被所有人看不起也看不下去後來才懂修行跟本與貧不貧無關只是那種對生命的一種態度而已
patrick061 2013-1-31 23:41
boy650623: 沒這習慣@@
o.k.
patrick061 2013-1-31 21:46
加你好有都沒下聞還是你沒這習慣

手機版|SOGO論壇

GMT+8, 2024-4-28 20:00

© 2004-2024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