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3-31
- 最後登錄
- 2024-1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11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98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汪純安
2小時
·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原秒脈衝,很多人可能會覺得attosecond聽起來沒有黑洞那麼酷炫,其實大家都是在探索宇宙的某一種本質。用望遠鏡能看到的無限大的光年外,和用顯微鏡去看無限小的時空底層,兩者都是在探索我們存在的邊界。從2020年的黑洞,2021年的Chaos,2022年的量子糾纏,聽起來都是不明覺厲的酷東西,相比之下attosecond pulses什麼原秒光脈衝聽起來好像比較沒有那麼耳熟?
1個attosecond原秒之於1秒,相當於1秒之於300億年,宇宙也才137億年,也就是說,用原秒脈衝來觀測一秒內的事,等於是把一秒延長成三百億年的慢動作。
我覺得要理解他厲害在哪,首先要理解所謂”看見”或觀測到底是什麼意思。“看見“的意思是你要有分辨它的能力,去區分這個東西的存在與環境有什麼不同。
要看見一個東西的【存在】,你的波長要比那個東西小
Xray的能量在keV等級,波長差不多是一個原子(1E-10m);
Gamma-ray的能量在MeV等級以上,波長可以小到一個原子核(1E-15m)。能量越來越高,理論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小,更小,更小的存在,沒有上限和下限。目前我們能夠達到的最高的能量在TeV(1E14 eV)等級,波長差不多就是一個Attometer(1E-18m),比原子小一億倍。
即便是這樣,我們還是沒能看清電子長什麼樣子。1919年的時候,耳熟能詳的康普頓散射的Compton使用當時能量最高的gamma雷射也看不太見電子,所以他說電子至少小於1E-12m。現在我們說電子至少小於1E-18m。基本粒子目前是說應該是看不見的,等同於“沒有半徑” - 但電子又是那麼不可否認的存在著,沒有電子,我現在根本沒有電腦沒有網路訊號在這邊發廢文XD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未解之謎又多一個。
而如果要看見一個東西的【動態】,你的每幀(pulse)就要比它動作的速度快
Attosecond Laser能夠做到一百萬兆分之一秒一幀,所以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看到電子的運動,可以看見電子離開原子核的過程XD 我們生活的一切都跟電子密不可分。例如說,光電效應時,光把電子打出來的過程,2s跟2p軌域的電子離開時就被測量到有一個20attosecond的延遲。又例如說化學反應就是失去電子跟得到電子,鍵結被破壞跟重新形成的過程。以前我們是用推理式的驗證,現在我們能夠真正看見這件事的發生,一定會有新發現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原理,也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煉金術士XD
再用一個比喻來說,人的腦波的頻率大概在0.5到35Hz之間,週期就是差不多在毫秒到秒這個尺度之間,所以我們的注意力大概就是在“秒”這個等級,小於毫秒之內發生的事可能就分辨不出來。例如說你平常也不會看到螢幕在閃(所謂的refresh rate,通常在60-120Hz之間)。這個refresh rate越高,你就會覺得螢幕裡看到的動作越流暢,反之,refresh rate越低,你就越可以分辨出每一幀的動作,就會感覺到卡卡的。因為我們沒辦法改變自己注意力的頻率高低,如果你希望可以仔細看清楚每一個動作的細節,就只能把播放時間拉長,每一幀停留的時間久一點,變成慢動作來觀察。Ultrafast Laser也是這樣子的概念,因為我們沒辦法改變自然界現象發生的速度快慢,所以我們只能讓laser pulse變的頻率更高,使得在觀測一個現象時就像在看慢動作一樣,可以看得更清楚。
人的思維要是能有attosecond這麼快,需要用一秒做出的決定你現在有三百億年可以想,應該沒有人會衝動做事了(X)
只要選擇對的波長加上對的pulse幀速,我們可以看到任何大小尺度的東西,在任何時間尺度上,做的所有事。如果我們選擇最短的波長和最快的幀速,我們就可以看到最微小的尺度上發生的最快的現象,不知道哪天能觀測到時空最底層(普朗克尺度)的泡沫宇宙膨脹坍縮的過程XD
結論:我們人總是想要看見,好像看見了才能證明真的存在。所以我們一直努力想要再看的更多一些,James Webb Telescope讓我們看的更遠,Attosecond Pulses讓我們看的更詳細,更深入。人一直在用科學增強自己的五感,對世界的感知,我們何嘗不是某種意義上在成為超人XD
========================================
PS. Femto (1E-15)在1999年拿過諾貝爾獎了,今年是Atto (1E-18),看來以後Zepto (1E-21)一定可以再拿一次,如果想得諾貝爾獎的各位可以考慮現在投身進入zepto領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