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557|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想了解佛陀教導,一定要學習「中觀」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12-22 12:23: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想了解佛陀教導,一定要學習「中觀」

本文介紹《維摩詰經》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對初接觸佛教的讀者來說,會比較深奧,因為單從它的名字起,便讓人不知所云。演培法師在他的《維摩詰所說經講記》中,說:

「入不二法門的『二』字,不是數學上抽象的二,而是近乎一般宗教哲學所用的二字,如一體,一本等,但又不完全相同⋯⋯為甚麼不叫一而稱為不二?因世間眾生聽到一,便執有一個實在的個體,落於相對之中。」

「不二」就是不想讀者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以為佛教都追求一個實體。而且古印度人是善於用否定詞「不」或「非」,來呈現事物的真相。例如我們讀佛經時,會遇到「非有非無」、「非空非有」等。

這些名詞的確比較難明,但是「不二法門」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不認識的話,便不能明白佛教的核心。

「不二法門」牽涉一個名為「中觀」的概念。現在我們先簡介甚麼是「中觀」。

首先,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

在你面前有兩個蘋果,一個比較大,一個比較細。但當你指出某個蘋果比較大的時候,其實是參照另一個蘋果說的。 兩個蘋果有比較,便能分別蘋果的大細。

我們生活在「相對概念」之中。意思是,我們生活在有多少、大細、強弱、熱冷等相對概念的世界裏。佛陀很早便明白這一點,但他比我們更進一步去思考,究竟這個相對又極端的概念,是否就是世界的真相?

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他看到眾生要受老病死之苦後,便決定出家修行,希望能夠超脫生死。於是他去到摩竭陀國迦耶山附近,在苦行林中,開始修苦行。六年後,他餓到皮黃骨瘦,但並沒有得到解脫,反而令他的身體非常虛弱。

《方廣大莊嚴經》中,記載了佛陀如何形容當時的自己:

「我昔唯食一麥之時,身體羸瘦如阿斯樹,肉盡肋現如壞屋椽,脊骨連露如筇竹節,眼目(目咸)陷如井底星,頭頂銷枯如暴干瓠⋯⋯」

佛陀很明白,如果要離開苦行,採取另一種極端修行,那就是放縱。他不知如何抉擇。後來佛陀在菩提樹下冥想,終於悟出既不是苦行,又不是放縱的中間道路。

「中觀」的「中」便是指兩個極端之間,不偏不倚,不落在某一種極端的意思。

有一部佛教論著叫做《中論》,它提出的「八不中道」,就是不落兩端的最好描述: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都是相對的概念。「中觀」就是要打破這些相對概念,而尋找事物的真面目。 《中論》這本經論相當重要,它由對佛教界影響非常深遠的龍樹菩薩所寫。雖然「中觀」這個概念是由他所提出,但它絕對符合佛陀的教導。

當代佛教大師印順導師的《中觀今論》 中,其中一篇文章名為〈《中論》為《阿含》通論考〉,列出《中論》裏面與《阿含經》的相關內容。龍樹菩薩提出「中觀」概念,是希望透過它與緣起法,指出世界的本來面目。除此之外,據印順導師所說,「中觀」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夠打破大小乘的隔膜。因為數百年來,大小乘都互相指責,但無論是大乘及小乘的修行人 ,都要學習「中觀」。

以上就是「中觀」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分析「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當我們開始閱讀這一品,立即就會見到三十位菩薩,回答維摩詰居士的問題:甚麼是不二法門?(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正如前文所說,維摩詰居士的修行,已到達菩薩的境界,他當然知道甚麼是不二法門,但他仍要向眾菩薩詢問這個問題。 因為每位菩薩所進入不二法門的方式都不同,任何一個方式都可以悟入,所以維摩詰居士特別要各菩薩,分享自己悟入的經驗。

分享的菩薩眾多,包括:不眴菩薩、善眼菩薩及弗沙菩薩等。但由於篇幅所限,不能夠每位菩薩的回答,都作仔細分析。所以筆者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內容。

第一位回答維摩詰居士問題的,就是法自在菩薩。他的回答是:「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生與滅是兩個常見的對立狀態。有生必有滅,有生存便有死亡,這是我們世界的基本概念。但法自在菩薩卻說,本來就沒有生,怎會有滅呢?但萬物都有生,怎能說沒有生呢?

筆者曾經提過,從佛教角度,世界所有的事物,都由因緣和合而成。無論是人、動物或是其他東西。只要缺少了其中一種因素,該事物便不會出現。而萬物本身,全是由不同因素組合而成,所以它並無「自性」,不是獨立,更不是永恆的。

除此之外,佛教認為,所有存在都只屬於「假名生」,即是全部存在都是幻象,不真實的。我們稱呼它為「生」,只是假名,讓我們容易明白。從這一個角度來看,生是假的,怎能有滅呢?因此,生滅兩者都是不存在的。

法自在菩薩繼續說,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便會到達無生法忍的層次。筆者在前文已提過「無生法忍」。它是菩薩修行的其中一種內容,又稱為「忍辱波羅密」。修得這個成果的人,即使在無生無滅的世界,都能夠忍受,不會減少信心而退轉。

法自在菩薩回答了維摩詰居士的提問,但維摩詰居士沒有說是否正確,也沒有任何表示。很快另一位菩薩又繼續回答……

來源:佛門網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3-12-22 14:09:01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3-12-22 17:34 編輯
「不二」就是不想讀者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以為佛教都追求一個實體。而且古印度人是善於用否定詞「不」或「非」,來呈現事物的真相。例如我們讀佛經時,會遇到「非有非無」、「非空非有」等。

這些名詞的確比較難明,但是「不二法門」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不認識的話,便不能明白佛教的核心。

講得洋洋灑灑 看似很有學問,實則亂扯一通

」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在講「能.所」亦名「能取.所取」
若能滅「能.所」,即稱為「入不二法門」。

《說無垢稱經》無我無我所。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所說經》
我所...
無有我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能.所」皆滅,即無有相()。因此「不二法」亦稱為「中道」(中觀)
《大般涅槃經》第一義名為中道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3-12-22 17:46:27 |只看該作者
《佛說法集經》
能取者。謂眼耳鼻舌身意。
可取者。色聲香味觸法。


【二】指【能.所】或稱為【能取.所取】

【能取】=眼耳鼻舌身意
【所取】=色聲香味觸法

因此,滅【能.所】,就等於滅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六塵皆滅,便無有相名為【第一義空】亦稱為【入不二法門】亦稱為【中道】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2 06:4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