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論壇 ≡ 休閒天地 ≡ 休閒飲品 茶香專區 中國茶文化
返回列表
查看: 70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品茶討論] 中國茶文化 [複製連結]

Rank: 12Rank: 12Rank: 1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2-22 19:42: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曆史。 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國附近的各民族,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 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範。 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 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牙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 制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 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 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華民國台灣。 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叁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衝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攝氏100 度沖泡為宜; 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 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叁均有可能。 泡後約一分鐘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喝茶」,在台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閒活動。 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中華民國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 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 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現在台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在台灣,茶是經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彙的農產品;各地的茶行、茶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部陳設古典高雅的茶藝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出現。 各茶區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吸引茶農、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活動,呈現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華民國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快樂的單身女郎
返回列表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