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2
- 最後登錄
- 2019-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0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289
- 相冊
- 16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2-6-10 20:28 編輯
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傳統民間四大節日之一,而端午的應節米食就是粽子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各式各樣的粽子都十分美味,有台灣式的燒肉粽、鹹粽、客家粄粽、廣東粽、湖州粽、鹼粽等等。
除了口味跟地方特色的不同,若以形狀來分,又有角粽、錐粽、枕頭粽、鏟子粽等等,連包粽子的葉子也各不相同,有竹葉、月桃葉、芭蕉葉、荷葉等等,不管怎麼變還是有三樣東西不會改變,就是米、粽葉及繩子。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
"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
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繽紛。
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 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台灣地區的四種傳統粽:
1.台灣粽子
又叫「燒肉粽」,也叫「八寶肉粽」,可分為南部粽和北部粽,北部粽用長糯米,炒至半熟,再以炒過的八寶,如五花肉、蝦米、花生、雞肉、干貝、栗子、香菇、鹹蛋黃等作餡入料,有稱油飯式的台灣粽。
南部粽則用生糯米,包上前列八寶內餡,下水煮熟,粽葉的香味及肉汁滲入米中,味道好吃,像似浙江湖州粽的水煮法。
2.鹼粽
在台灣河洛語叫「粿粽」,用鹼液和糯米拌勻,經過水煮晶瑩剔透,變成吹彈可破又美又Q的鹼粽,煮熟後放在冰箱冷藏又稱「冰粽」。
吃的時候沾蜂蜜或細砂糖、紅糖,亦可淋糖漿在鹼棕上面直接吃。
3.粄粽
即客家粿粽,是屬客家人特殊作法,將圓糯米加上在來米,泡軟磨成米漿,再擠壓出水分,揉搓成有韌性的米糰,一部分煮熟後再與生米糰混合揉軟,再加上蘿蔔乾、豆腐乾、肉末、五花肉、蝦米等配料做成了餡,揑成圓形或小巧精緻形狀,蒸四○分鐘即可。
其製作功力就是在餡中含油,吃起來有點油有點鹹又有點香。樣子奇特,討人歡喜,風味絕佳。
4.素粽
又稱菜粽,是針對現今較多的素食或佛教人口而作,以竹筍、五香豆乾、香菇、蘿蔔乾、花生仁、花生粉等作餡,先用油爆香,再加醬油、胡椒粉等,煮到熟爛,沾醬油膏吃,美味至極。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
|